大明会典
作者:李东阳
明代中叶修的法规汇编。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年)始令儒臣分馆编辑,弘治十五年(1502年)书成,共一百八十卷。明正德年间(1506—1521)重校刊行,是为正德本《大明会典》。明嘉靖八年(1529年)令续纂,但没有颁行。明万历四年(1576年)省司重修,至万历十五年二月颁行,题为李东阳等奉敕撰,申时行等奉敕重修,共二百二十八卷,称为重修《大明会典》。现今流传较广的即为万历本,日本于1988年影印出版了正德本《大明会典》。大明会典汇集了明初至万历年间的主要法律、法规、条例、诰令、诏旨,如《诸司职掌》、《皇明祖训》、《洪武礼制》、《大诰》、《大明律》、《礼仪定式》、《稽古定制》、《大明集礼》、《大明令》、《军法定律》、《宪纲》、《教民榜文》等。该书记载典章制度完备周详。万历本《大明会典》以六部官制及都察院、六科、寺、府、监、司为序,首卷为宗人府,以下为吏部十二卷,户部二十九卷,礼部七十五卷,兵部四十一卷,刑二十二卷,工部二十八卷,都察院三卷,通政使司、六科、大理寺、太常寺、詹事府、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翰林院、尚宝司、钦天监、太医院、上林苑监、僧禄司各一卷,武职衙门二卷。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各卷中详尽地记载了明代的典章和法律制度,是研究明代法制史的重要史料
章节列表
升序↑- 大明會典
- ●御製大明會典序
- ●御製大明會典序
- ●御製重修大明會典序
- ●皇帝敕諭內閣一
- ●皇帝敕諭內閣二
- ●皇帝敕諭內閣三
- ●會典凡例
- ●纂輯諸書
- ●會典文職衙門、武職衙門
- ●大明會典卷之一
- ●大明會典卷之二
- ●大明會典卷之三
- ●大明會典卷之四
- ●大明會典卷之五
- ●大明會典卷之六
- ●大明會典卷之七
- ●大明會典卷之八
- ●大明會典卷之九
- ●大明會典卷之十
- ●大明會典卷之十一
- ●大明會典卷之十二
- ●大明會典卷之十三上
- ●大明會典卷之十三下
- ●大明會典卷之十四
- ●大明會典卷之十五
- ●大明會典卷之十六
- ●大明會典卷之十七
- ●大明會典卷之十八
- ●大明會典卷之十九
- ●大明會典卷之二十
- ●大明會典卷之二十一
- ●大明會典卷之二十二
- ●大明會典卷之二十三
- ●大明會典卷之二十四
- ●大明會典卷之二十五
- ●大明會典卷之二十六
- ●大明會典卷之二十七
- ●大明會典卷之二十八
- ●大明會典卷之二十九
- ●大明會典卷之三十
- ●大明會典卷之三十一
- ●大明會典卷之三十二
- ●大明會典卷之三十三
- ●大明會典卷之三十四
- ●大明會典卷之三十五
- ●大明會典卷之三十六
- ●大明會典卷之三十七
- ●大明會典卷之三十八
- ●大明會典卷之三十九
- ●大明會典卷之四十
- ●大明會典卷之四十一
- ●大明會典卷之四十二
- ●大明會典卷之四十三
- ●大明會典卷之四十四
- ●大明會典卷之四十五
- ●大明會典卷之四十六
- ●大明會典卷之四十七
- ●大明會典卷之四十八
- ●大明會典卷之四十九
- ●大明會典卷之五十
- ●大明會典卷之五十一
- ●大明會典卷之五十二
- ●大明會典卷之五十三
- ●大明會典卷之五十四
- ●大明會典卷之五十五
- ●大明會典卷之五十六
- ●大明會典卷之五十七
- ●大明會典卷之五十八
- ●大明會典卷之五十九
- ●大明會典卷之六十
- ●大明會典卷之六十一
- ●大明會典卷之六十二
- ●大明會典卷之六十三
- ●大明會典卷之六十四
- ●大明會典卷之六十五
- ●大明會典卷之六十六
- ●大明會典卷之六十七
- ●大明會典卷之六十八
- ●大明會典卷之六十九
- ●大明會典卷之七十
- ●大明會典卷之七十一
- ●大明會典卷之七十二
- ●大明會典卷之七十三
- ●大明會典卷之七十四
- ●大明會典卷之七十五
- ●大明會典卷之七十六
- ●大明會典卷之七十七
- ●大明會典卷之七十八
- ●大明會典卷之七十九
- ●大明會典卷之八十
- ●大明會典卷之八十一
- ●大明會典卷之八十二
- ●大明會典卷之八十三
- ●大明會典卷之八十四
- ●大明會典卷之八十五
- ●大明會典卷之八十六
- ●大明會典卷之八十七
- ●大明會典卷之八十八
- ●大明會典卷之八十九
- ●大明會典卷之九十
- ●大明會卷之九十一
- ●大明會典卷之九十二
- ●大明會典卷之九十三
- ●大明會典卷之九十四
- ●大明會典卷之九十五
- ●大明會典卷之九十六
- ●大明會典卷之九十七
- ●大明會典卷之九十八
- ●大明會典卷之九十九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一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二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三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四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五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六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七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八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九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十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十一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十二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十三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十四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十五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十六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十七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十八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二十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二十一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二十二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二十三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二十四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二十五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二十六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二十七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二十八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二十九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三十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三十一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三十二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三十三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三十四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三十五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三十六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三十七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三十八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三十九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四十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四十一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四十二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四十三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四十四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四十五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四十六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四十七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四十八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四十九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五十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五十一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五十二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五十三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五十四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五十五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五十六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五十七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五十八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五十九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六十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六十一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六十二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六十三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六十四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六十五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六十六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六十七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六十八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六十九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七十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七十一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七十二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七十三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七十四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七十五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七十六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七十七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七十八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七十九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八十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八十一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八十二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八十三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八十四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八十五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八十六
- ●大明會典之一百八十七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八十八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八十九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九十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九十一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九十二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九十三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九十四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九十五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九十六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九十七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九十八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九十九
-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
-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一
-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二
-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三
-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四
-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五
-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六
-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七
-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八
-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九
-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十
-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十一之一
-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十一之二
-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十二
-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十三
-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十四
-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十五
-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十六
-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十七
-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十八
-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十九
-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二十
-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二十一
-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二十二
-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二十三
-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二十四
-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二十五
-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二十六
-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二十七
-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二十八
猜你喜欢的书
寄园寄所寄
清代笔记。赵吉士撰。赵吉士(1628—1706),字恒夫,号寄园、渐岸,休宁(今属安徽)人。顺治八年(1651)举人,康熙时历官山西交城知县、户部给事中、国子监学正。在京城时侨居宣武门外,将其园题名为寄园,并以为号。此书编辑于寄园中,因以名集。他将自少至壮所记古今异闻分类编排,整理为12卷,分别题为《囊底寄》、《镜中寄》、《倚杖寄》、《捻须寄》、《灭烛寄》、《焚麈寄》、《獭祭寄》、《豕渡寄》、《裂眥寄》、《驱睡寄》、《泛叶寄》和《插菊寄》。每卷又分为如《经济》、《智术》等若干小类。全书共有条目1800余条,其中1730余条都是从古今书籍采摘搜集而来。述古事者十之二三,记明末事者十之七八,内容极为博杂,涉及国家治乱、道德伦理、天时舆地、山川名物、人物轶事、诗文纪事等,兼及神鬼怪异。赵士麟说它“言必有据,事必有征,章章缕缕,极备极奇,诚大观也”(《〈寄园寄所寄〉叙》)。卷首有赵士麟序、作者凡例和其门人汪灏《读〈寄园寄所寄〉志略》。该书有康熙三十五年(1696)刻本、三益堂刻本和《香艳丛书》本。
觚不觚录
笔记。明王世贞(1526—1590)撰。一卷。世贞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已著录。书约成于万历十四年(1586),凡五十五条,近万字。作者感于世风日降,可叹者多,故取孔子伤“觚之不复旧觚”之意名书。专记明典章制度,尤详于今昔沿革。如徐学谟《博物典汇》曾载高拱考察科道,被劾者二十七人,并载名氏,当时论者即谓徐谙于故事,而本书更详及诸人所以被劾之故,于情事首尾较完具,为徐书所不及。所记朝野轶闻,如谓大朝会时为便于奉旨捕人,独锦衣卫不冠朝服之仪制、某朝臣谄媚刘瑾,尊为恩主老公公之丑态,均暴露出明中期廷杖、诏狱之残酷及宦官之专横,虽涉琐屑,颇可补正史之不足。作者为文学巨擘,弱冠登朝,数踬数起,阅历既深,见闻多确,故所叙录,于了解明代政治颇多助益。且文笔生动传神,具浓郁文学色彩。有《宝颜堂秘笈·续集》、《丛书集成初编》等本和台湾版《笔记小说大观》本。
斋戒箓
《云笈七签》卷37录引。吉冈义丰《三洞奉道科诫仪范の成立について》认为本箓出自中唐。述诸斋。
太上洞玄灵宝四方大愿经
天尊劝人发四方大愿,获求福去灾、超度成仙等种种功德,并述祝中食、布施、斋饭、解厨诸法。
新废邮存底
沈从文书信集,共29篇。沈从文的《新废邮存底》最早收入《云南看云集》。后者是沈从文最重要的散文集之一,1943年6月由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出版。集中文章共分三组:第一组收三篇论文,第二组收"新废邮存底"16则,第三组收"废邮存底"13则。其中"废邮存底"大多数写于抗战以前,其余两组均为昆明时期作品。"新废邮存底"诸篇,最早的一篇《四给一个青年作家》写于1940年2月3日,最晚的一篇《美与爱》可能写于1943年5月,是抗战中期前后沈从文思想发展
咏史诗
二卷。唐胡曾 (约877前后在世)撰。胡曾字不详,长沙人《全唐诗》作邵阳人。生卒年不详。曾诗有云:“故园寥落在长沙”,故从)其天分高爽,意度不凡。初累举不第,咸通中,始中进士,尝为汉南节度从事。高骈镇蜀,辟为书记。曾居军幕,每览古今兴废陈迹,慷慨怀古,作咏史诗三卷,(《唐才子传》作一卷,此从全唐诗)有咸通时人陈盖为之注,及《安定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本集是编杂咏史事,各以地名为题,自共工之不周山,迄于隋之汴水,不分卷数,此诗共一百五十首七言绝句,并分为二卷。附有注释,在每诗之下汇录史书以为证,其中颇有张冠李戴之处。《四库全书总目》对本书评价不高,认为 “其诗兴寄颇浅,格调亦卑”;诗命意缺乏深警之旨,词句也颇浅显直露,可正是因此,所以这些诗在民间较为流行,历史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就曾一再引证有关各篇。此集为 《四库全书》本; 《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均著录有三卷本;《四部丛刊三编》收有 《新雕注胡曾咏史诗》三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