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作者:马端临
宋元之际马端临撰。 348卷。记载上古到南宋嘉定末的典章制度的沿革。作者除因袭杜佑《通典》外,兼采经史、会要、传记、奏疏、议论及其他文献等,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始撰,历时二十余载,至大德十一年(1307年)完成。资料较《通典》为详,于宋代制度尤 为详备。自序称:“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宋以来诸臣之奏疏、诸儒之议论谓之‘献’,故名曰《文献通考》。”全书共分24卷,计田赋7卷,钱币2卷,户口2卷,职役2卷,征榷6卷,市籴2卷,土贡1卷,国用5卷,选举12卷,学校7卷,职官21卷,郊社23卷,宗庙15卷,王礼22卷,乐21卷,兵13卷,刑12卷,经籍76卷,帝系10卷,封建18卷,象纬17卷,物异20卷,舆地9卷,四裔25卷。其中19考参照《通典》而作;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5考,采摭诸书以成之。《经籍考》采录元前各种书目,《帝系考》叙历代帝王姓氏世系,《封建考》记历代封爵建国事略,《象纬考》载历代天象概况,《物异考》述历代各事物灾异变化。每考均按时代排比,前有说明著述成规、考订新意之小序;后附按语,阐述作者见解。所存宋代史料,多为《宋史》所无。 初刊于元至治二年饶州路。传世之本为元泰定年间西湖书院所刻之元明递修本。有明慎独斋校 正本、嘉靖司礼监刊本、清武英殿本等。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有《十通》合刊本,《文献
章节列表
升序↑- ●自序
- ●抄白
- ●卷一 田赋考一
- ●卷二 田赋考二
- ●卷三 田赋考三
- ●卷四 田赋考四
- ●卷五 田赋考五
- ●卷六 田赋考六
- ●卷七 田赋考七
- ●卷八 钱币考一
- ●卷九 钱币考二
- ●卷十 户口考一
- ●卷十一 户口考二
- ●卷十二 职役考一
- ●卷十三 职役考二
- ●卷十四 征榷考一
- ●卷十五 征榷考二
- ●卷十六 征榷考三
- ●卷十七 征榷考四
- ●卷十八 征榷考五
- ●卷十九 征榷考六
- ●卷二十 市籴考一
- ●卷二十一 市籴考二
- ●卷二十二 土贡考一
- ●卷二十三 国用考一
- ●卷二十四 国用考二
- ●卷二十五 国用考三
- ●卷二十六 国用考四
- ●卷二十七 国用考五
- ●卷二十八 选举考一
- ●卷二十九 选举考二
- ●卷三十 选举考三
- ●卷三十一 选举考四
- ●卷三十二 选举考五
- ●卷三十三 选举考六
- ●卷三十四 选举考七
- ●卷三十五 选举考八
- ●卷三十六 选举考九
- ●卷三十七 选举考十
- ●卷三十八 选举考十一
- ●卷三十九 选举考十二
- ●卷四十 学校考一
- ●卷四十一 学校考二
- ●卷四十二 学校考三
- ●卷四十三 学校考四
- ●卷四十四 学校考五
- ●卷四十五 学校考六
- ●卷四十六 学校考七
- ●卷四十七 职官考一
- ●卷四十八 职官考二
- ●卷四十九 职官考三
- ●卷五十 职官考四
- ●卷五十一 职官考五
- ●卷五十二 职官考六
- ●卷五十三 职官考七
- ●卷五十四 职官考八
- ●卷五十五 职官考九
- ●卷五十六 职官考十
- ●卷五十七 职官考十一
- ●卷五十八 职官考十二
- ●卷五十九 职官考十三
- ●卷六十 职官考十四
- ●卷六十一 职官考十五
- ●卷六十二 职官考十六
- ●卷六十三 职官考十七
- ●卷六十四 职官考十八
- ●卷六十五 职官考十九
- ●卷六十六 职官考二十
- ●卷六十七 职官考二十一
- ●卷六十八 郊社考一
- ●卷六十九 郊社考二
- ●卷七十 郊社考三
- ●卷七十一 郊社考四
- ●卷七十二 郊社考五
- ●卷七十三 郊社考六
- ●卷七十四 郊社考七
- ●卷七十五 郊社考八
- ●卷七十六 郊社考九
- ●卷七十七 郊社考十
- ●卷七十八 郊社考十一
- ●卷七十九 郊社考十二
- ●卷八十 郊社考十三
- ●卷八十一 郊社考十四
- ●卷八十二 郊社考十五
- ●卷八十三 郊社考十六
- ●卷八十四 郊社考十七
- ●卷八十五 郊社考十八
- ●卷八十六 郊社考十九
- ●卷八十七 郊社考二十
- ●卷八十八 郊社考二十一
- ●卷八十九 郊社考二十二
- ●卷九十 郊社考二十三
- ●卷九十一 宗庙考一
- ●卷九十二 宗庙考二
- ●卷九十三 宗庙考三
- ●卷九十四 宗庙考四
- ●卷九十五 宗庙考五
- ●卷九十六 宗庙考六
- ●卷九十七 宗庙考七
- ●卷九十八 宗庙考八
- ●卷九十九 宗庙考九
- ●卷一百 宗庙考十
- ●卷一百一 宗庙考十一
- ●卷一百二 宗庙考十二
- ●卷一百三 宗庙考十三
- ●卷一百四 宗庙考十四
- ●卷一百五 宗庙考十五
- ●卷一百六 王礼考一
- ●卷一百七 王礼考二
- ●卷一百八 王礼考三
- ●卷一百九 王礼考四
- ●卷一百十 王礼考五
- ●卷一百十一 王礼考六
- ●卷一百十二 王礼考七
- ●卷一百十三 王礼考八
- ●卷一百十四 王礼考九
- ●卷一百十五 王礼考十
- ●卷一百十六 王礼考十一
- ●卷一百十七 王礼考十二
- ●卷一百十八 王礼考十三
- ●卷一百十九 王礼考十四
- ●卷一百二十 王礼考十五
- ●卷一百二十一 王礼考十六
- ●卷一百二十二 王礼考十七
- ●卷一百二十三 王礼考十八
- ●卷一百二十四 王礼考十九
- ●卷一百二十五 王礼考二十
- ●卷一百二十六 王礼考二十一
- ●卷一百二十七 王礼考二十二
- ●卷一百二十八 乐考一
- ●卷一百二十九 乐考二
- ●卷一百三十 乐考三
- ●卷一百三十一 乐考四
- ●卷一百三十二 乐考五
- ●卷一百三十三 乐考六
- ●卷一百三十四 乐考七
- ●卷一百三十五 乐考八
- ●卷一百三十六 乐考九
- ●卷一百三十七 乐考十
- ●卷一百三十八 乐考十一
- ●卷一百三十九 乐考十二
- ●卷一百四十 乐考十三
- ●卷一百四十一 乐考十四
- ●卷一百四十二 乐考十五
- ●卷一百四十三 乐考十六
- ●卷一百四十四 乐考十七
- ●卷一百四十五 乐考十八
- ●卷一百四十六 乐考十九
- ●卷一百四十七 乐考二十
- ●卷一百四十八 乐考二十一
- ●卷一百四十九 兵考一
- ●卷一百五十 兵考二
- ●卷一百五十一 兵考三
- ●卷一百五十二 兵考四
- ●卷一百五十三 兵考五
- ●卷一百五十四 兵考六
- ●卷一百五十五 兵考七
- ●卷一百五十六 兵考八
- ●卷一百五十七 兵考九
- ●卷一百五十八 兵考十
- ●卷一百五十九 兵考十一
- ●卷一百六十 兵考十二
- ●卷一百六十一 兵考十三
- ●卷一百六十二 刑考一
- ●卷一百六十三 刑考二
- ●卷一百六十四 刑考三
- ●卷一百六十五 刑考四
- ●卷一百六十六 刑考五
- ●卷一百六十七 刑考六
- ●卷一百六十八 刑考七
- ●卷一百六十九 刑考八
- ●卷一百七十 刑考九
- ●卷一百七十一上 刑考十上
- ●卷一百七十一下 刑考十下
- ●卷一百七十二 刑考十一
- ●卷一百七十三 刑考十二
- ●卷一百七十四 经籍考一
- ●卷一百七十五 经籍考二
- ●卷一百七十六 经籍考三
- ●卷一百七十七 经籍考四
- ●卷一百七十八 经籍考五
- ●卷一百七十九 经籍考六
- ●卷一百八十 经籍考七
- ●卷一百八十一 经籍考八
- ●卷一百八十二 经籍考九
- ●卷一百八十三 经籍考十
- ●卷一百八十四 经籍考十一
- ●卷一百八十五 经籍考十二
- ●卷一百八十六 经籍考十三
- ●卷一百八十七 经籍考十四
- ●卷一百八十八 经籍考十五
- ●卷一百八十九 经籍考十六
- ●卷一百九十 经籍考十七
- ●卷一百九十一 经籍考十八
- ●卷一百九十二 经籍考十九
- ●卷一百九十三 经籍考二十
- ●卷一百九十四 经籍考二十一
- ●卷一百九十五 经籍考二十二
- ●卷一百九十六 经籍考二十三
- ●卷一百九十七 经籍考二十四
- ●卷一百九十八 经籍考二十五
- ●卷一百九十九 经籍考二十六
- ●卷二百 经籍考二十七
- ●卷二百一 经籍考二十八
- ●卷二百二 经籍考二十九
- ●卷二百三 经籍考三十
- ●卷二百四 经籍考三十一
- ●卷二百五 经籍考三十二
- ●卷二百六 经籍考三十三
- ●卷二百七 经籍考三十四
- ●卷二百八 经籍考三十五
- ●卷二百九 经籍考三十六
- ●卷二百十 经籍考三十七
- ●卷二百十一 经籍考三十八
- ●卷二百十二 经籍考三十九
- ●卷二百十三 经籍考四十
- ●卷二百十四 经籍考四十一
- ●卷二百十五 经籍考四十二
- ●卷二百十六 经籍考四十三
- ●卷二百十七 经籍考四十四
- ●卷二百十八 经籍考四十五
- ●卷二百十九 经籍考四十六
- ●卷二百二十 经籍考四十七
- ●卷二百二十一 经籍考四十八
- ●卷二百二十二 经籍考四十九
- ●卷二百二十三 经籍考五十
- ●卷二百二十四 经籍考五十一
- ●卷二百二十五 经籍考五十二
- ●卷二百二十六 经籍考五十三
- ●卷二百二十七 经籍考五十四
- ●卷二百二十八 经籍考五十五
- ●卷二百二十九 经籍考五十六
- ●卷二百三十 经籍考五十七
- ●卷二百三十一 经籍考五十八
- ●卷二百三十二 经籍考五十九
- ●卷二百三十三 经籍考六十
- ●卷二百三十四 经籍考六十一
- ●卷二百三十五 经籍考六十二
- ●卷二百三十六 经籍考六十三
- ●卷二百三十七 经籍考六十四
- ●卷二百三十八 经籍考六十五
- ●卷二百三十九 经籍考六十六
- ●卷二百四十 经籍考六十七
- ●卷二百四十一 经籍考六十八
- ●卷二百四十二 经籍考六十九
- ●卷二百四十三 经籍考七十
- ●卷二百四十四 经籍考七十一
- ●卷二百四十五 经籍考七十二
- ●卷二百四十六 经籍考七十三
- ●卷二百四十七 经籍考七十四
- ●卷二百四十八 经籍考七十五
- ●卷二百四十九 经籍考七十六
- ●卷二百五十 帝系考一
- ●卷二百五十一 帝系考二
- ●卷二百五十二 帝系考三
- ●卷二百五十三 帝系考四
- ●卷二百五十四 帝系考五
- ●卷二百五十五 帝系考六
- ●卷二百五十六 帝系考七
- ●卷二百五十七 帝系考八
- ●卷二百五十八 帝系考九
- ●卷二百五十九 帝系考十
- ●卷二百六十 封建考一
- ●卷二百六十一 封建考二
- ●卷二百六十二 封建考三
- ●卷二百六十三 封建考四
- ●卷二百六十四 封建考五
- ●卷二百六十五 封建考六
- ●卷二百六十六 封建考七
- ●卷二百六十七 封建考八
- ●卷二百六十八 封建考九
- ●卷二百六十九 封建考十
- ●卷二百七十 封建考十一
- ●卷二百七十一 封建考十二
- ●卷二百七十二 封建考十三
- ●卷二百七十三 封建考十四
- ●卷二百七十四 封建考十五
- ●卷二百七十五 封建考十六
- ●卷二百七十六 封建考十七
- ●卷二百七十七 封建考十八
- ●卷二百七十八 象纬考一
- ●卷二百七十九 象纬考二
- ●卷二百八十 象纬考三
- ●卷二百八十一 象纬考四
- ●卷二百八十二 象纬考五
- ●卷二百八十三 象纬考六
- ●卷二百八十四 象纬考七
- ●卷二百八十五 象纬考八
- ●卷二百八十六 象纬考九
- ●卷二百八十七 象纬考十
- ●卷二百八十八 象纬考十一
- ●卷二百八十九 象纬考十二
- ●卷二百九十 象纬考十三
- ●卷二百九十一 象纬考十四
- ●卷二百九十二 象纬考十五
- ●卷二百九十三上 象纬考十六上
- ●卷二百九十三下 象纬考十六下
- ●卷二百九十四 象纬考十七
- ●卷二百九十五 物异考
- ●卷二百九十六 物异考二
- ●卷二百九十七 物异考三
- ●卷二百九十八 物异考四
- ●卷二百九十九 物异考五
- ●卷三百 物异考六
- ●卷三百一 物异考七
- ●卷三百二 物异考八
- ●卷三百三 物异考九
- ●卷三百四 物异考十
- ●卷三百五 物异考十一
- ●卷三百六 物异考十二
- ●卷三百七 物异考十三
- ●卷三百八 物异考十四
- ●卷三百九 物异考十五
- ●卷三百十 物异考十六
- ●卷三百十一 物异考十七
- ●卷三百十二 物异考十八
- ●卷三百十三 物异考十九
- ●卷三百十四 物异考二十
- ●卷三百十五 舆地考一
- ●卷三百十六 舆地考二
- ●卷三百十七 舆地考三
- ●卷三百十八 舆地考四
- ●卷三百十九 舆地考五
- ●卷三百二十 舆地考六
- ●卷三百二十一 舆地考七
- ●卷三百二十二 舆地考八
- ●卷三百二十三 舆地考九
- ●卷三百二十四 四裔考一
- ●卷三百二十五 四裔考二
- ●卷三百二十六 四裔考三
- ●卷三百二十七 四裔考四
- ●卷三百二十八 四裔考五
- ●卷三百二十九 四裔考六
- ●卷三百三十 四裔考七
- ●卷三百三十一 四裔考八
- ●卷三百三十二 四裔考九
- ●卷三百三十三 四裔考十
- ●卷三百三十四 四裔考十一
- ●卷三百三十五 四裔考十二
- ●卷三百三十六 四裔考十三
- ●卷三百三十七 四裔考十四
- ●卷三百三十八 四裔考十五
- ●卷三百三十九 四裔考十六
- ●卷三百四十 四裔考十七
- ●卷三百四十一 四裔考十八
- ●卷三百四十二 四裔考十九
- ●卷三百四十三 四裔考二十
- ●卷三百四十四 四裔考二十一
- ●卷三百四十五 四裔考二十二
- ●卷三百四十六 四裔考二十三
- ●卷三百四十七 四裔考二十四
- ●卷三百四十八 四裔考二十五
马端临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东维子集[四库本]
元代诗文别集。30卷。杨维桢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孙仰曾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常见版本有明刻本、清沈氏鸣野山房抄本(《四部丛刊》据以影印)。卷首有明人孙承序。卷1-11为序,卷12-20为记,卷21为记、书题,卷22为志,卷23为碑、铭,卷24为神道碑、墓碑等,卷25-26为墓志铭,卷27为书、说、论,卷28为传、跋,卷29为诗,卷30为歌、辞、调、杂文。另有附录1卷(编为卷31),所收为有关诗文。《东维子集》主要收入的是文,诗只占1卷多,这可以看成本集的特点。杨维桢诗集传世有数种,版本也比较复杂,他的文章则主要保存在本集当中。卷中收入序的数量相当多,这与杨维桢在元代文坛的地位是相符的,一般来说,他的文章较平易顺畅,不象诗那样奇崛难解。杨维桢曾被人称为“文妖”,但本集所收入的文章则无所谓剪红刻翠以为涂饰,聱牙棘口以为古奥的毛病。与他在《鹿皮子文集序》卷6一文中所提出的文学主张是一致的。此本为四库本,本站也有标点本,可以搜索查找!
炀帝开河记
宋佚名撰。一卷。自炀帝听袁宝儿歌《柳枝诗》、观《广陵图》,与萧后议游广陵,聚群臣议开运河始。炀帝诏天下人夫赴役,麻叔谋总管其事,沿途开凿,首见地下古堂室,劈棺见尸,容貌如生,得一石铭,铭刻其尸为大金仙,得叔谋改葬者;一役夫遇十二郎神遗白璧一双,转献叔谋,叔谋得璧而杀役夫灭口;后又开凿一地下宫殿,见天神收审炀帝替身大鼠;叔谋以食幼童肉治病。奇闻怪事甚多。至来护儿奉诏斩叔谋,结束全书。半属史事,半属传奇故事。文字不甚简练,情节一般。有《古今说海》本,《历代小史》本,《说郛》本。
姜斋诗话
古代诗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王夫之(号姜斋) 撰。共3卷,包括《诗译》、《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外编》和《南窗漫记》。其中以卷2内编的理论价值最高。此书对江西派及明代诗文多所批评,尤其对前后七子的复古学古主张批评更烈。又以“意”论诗文,主张“以意为主”,“意”为作品之“帅”。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戴鸿森笺注本。书中共收入王夫之诗论150条,计有《诗译》16条,《夕堂永日绪论内编》48条,《南窗漫记》32条,以及虽多谈经义但也涉及诗论的《夕堂永日绪论外编》54条。
孝经郑氏注笺释
三卷。曹元弼撰。与《孝经学》的略释大义不同,《孝经郑氏注笺释》极尽精详。在该书中,作者重构了《孝经》与六经的关系,并且以《孝经》学的“爱敬”之理贯穿、统摄六经,建构了一个新的经学体系。简言之,就是以《孝经》会通六艺。曹元弼的种种努力,是为了重建在近代变革中被冲击和瓦解的经学。今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刊本整理。
论衡校释
黄晖校释。凡三十卷,附编六。《论衡》为东汉王充撰,是一部系统批判汉代儒学的天人感应理论的著作,在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但因其问孔刺孟,离经叛道,历代皆受诋毁,从未有人为全书作注。黄晖在对王充和《论衡》作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此书。他以通津草堂本为底本,校以多种版本及类书,又参照上下文,对许多文句加以本校。校释汲取了俞樾、孙诒让、杨守敬等八家的研究成果。所注资料丰富,辨析精当,特别是对原书用作论据的大量故实,尽可能地参照它书,罗列异说,颇便阅读。书后有《佚文》、《王充年谱》、《旧评》、《版本卷帙考》、《论衡旧序》及胡适的《王充的论衡》共六个附编。本书有1990年中华书局校订本。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
一卷,佚名,梁张保达题记,尾题大目犍连变文,编号二八五八。 唐五代变文。敦煌卷子写本。今存写本凡九种,七种为残本,一种首尾完整而略有缺漏,一种首尾完整,题名《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结尾有“《大目犍连变文》一卷”和“贞明柒年辛巳岁四月十六日净土寺学郎薛安俊写”字样,当抄写于五代后梁时。内容写目连母青提因隐匿供养诸佛的资财,堕入阿鼻地狱。目连成正果后,不见其母,而得已升天庭的父亲启示,入冥间寻母,见母身受苦刑,援救无术,乃求诸如来。如来率八部天龙,打开地狱,救出青提。目连去王舍城乞得饭食奉献母亲,青提则因贪婪之心未灭,食未入口,即变为猛火。如来嘱目连广造盂兰盆,每年七月十五广济饿鬼,青提始可得救。故事据《佛说盂兰盆经》敷衍而成。敦煌卷子写本另有写目连救母的说唱本,残本,其体制与变文相若,今人拟题为《目连变文》。又有《目连缘起》,亦写目连救母故事。唐代以转变形式演唱目连故事已相当流行,孟棨《本事诗》记有张祜见白居易时,即以《目连变》唱词相答问。后世戏曲、曲艺多有演唱目连故事者。宋有杂剧《目连救母》,明清有《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劝善金科》及宣卷等。近代以目连救母为题材的戏曲,习称“目连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