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算经
作者:刘徽
中国最早的测量学专著。刘徽撰。公元263年刊行。原名《重差》,附于《九章算术注》之后。唐代改为单印本。因书中第1题为测算海岛高远,故此得名。唐代有李淳风注本。宋元丰七年(1084)后收刻入《算经十书》、《丛书集成初编》。1963年中华书局出版。现传本系清编《四库全书》时抄自《永乐大典》。该书曾被译成日、英、俄等多种文字在各国出版发行。刘徽(约225—295),中国古代数学家,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据考证系现今山东临淄或淄川一带人。他曾运用极限思想研究了圆面积和圆锥、圆台体积公式,提出了解线性方程组的互乘相消法(和现在的加减消去法一致),还引进了正、负数的定义和加减法运算法则。他在“以类合类”的思想指导下,将《九章算术》中的246个复杂数学问题,按其性质与解题方法分成9类,为中国数学更深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主要著作有《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本书共9题,都是利用测量(2次或3次)来计算高深广远的问题。第1题用重表法解决求海岛高远问题。第2题求松高问题。第3题用连索法解决望邑中的景差、邑方等问题。第4题用累矩法解决求谷深问题。第5题求楼高问题。第6题求波口广问题。第7题求望远中的水深问题。第8题求望津中的津广问题,第9题求临邑中的邑广问题。
章节列表
升序↑刘徽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西伯利东偏纪要
又名《伯利探路记》。边疆地理著作。清曹廷杰(1850—1916)撰。不分卷。廷杰有《东三省舆地图说》已著录。此书系光绪十一年(1885),作者奉召密访东西伯利亚原属清朝的领土,包括自海兰泡至黑龙江入海处,乌苏里江流域,绥芬河下游的广袤地区。五月九日至十一月六日,历时一百二十九天,行程一万六千余里,收集到一百一十八条重要资料,十二月成书,五万七千余字。前有作者《上希元禀文》,后附军机处、吉林将军奏折三件。均系清末中俄关系重要文献。正文所记一是军事地理,以俄军分布、武器、弹药、粮食储存、兵工厂、医院为主。二是经济地理,包括气候、水土、森林、农作物、工矿产品、水陆交通、电讯、城镇港湾、商业贸易等。三是民族地理,详载赫哲、尼夫赫、乌第改、鄂伦春、汉、朝鲜、俄罗斯等民族居住地域、人体特征、经济、文化、风俗、人口户籍数目等。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该地区的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专著。不仅考察永宁寺碑,并有首次拓制碑文之举,十分重要。宋将牛皋、王贵和一些汉族名人后裔定居东西伯利亚的记载,首见此书。其学术价值和政治价值,深为国内外史学、地理学、民族学专家所推崇。有《皇朝藩属舆地丛书》本, 《辽海丛书》本。李文信批注(附1985年《辽海丛书》后)可供参考。又收入丛佩远等新编《曹廷杰集》1985年中华书局铅印本)。
虎钤经
我国古代兵书。北宋吴郡(今江苏吴县)人许洞历时4年于景德元年(1004年)撰成,共20卷,210篇,论述了210个问题。该书现存明嘉靖刊本及清代《四库全书》等刊刻本。 《虎钤经》的主旨是上言人谋,中言地利,下言天时,并兼及风角占候、 人马医护等内容。许洞认为,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应是“先以人,次以地,次以天”,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要求将帅应“观彼动静”而灵活用兵,做到“以虚含变应敌”。尽管天时有吉凶,地形有险易,战势有利害,如能吉中见凶、凶中见吉,易中有险,险中见易,利中见害,害中见利,就能用兵尽其变。他还认为,要取胜须“以粮储为本,谋略为器”。 未战之前要“先谋”:欲谋用兵,先谋安民;欲谋攻敌,先谋通粮;欲谋疏陈,先谋地利;欲谋胜敌,先谋人和;欲谋守据,先谋储蓄;欲谋强兵,先谋赏罚等。既战之后,一要善于“夺恃”,包括夺气、夺隘、夺勇等;二要善于“袭虚”,以佯动、诱敌击其虚;三要“任势”,乘机击敌懈怠,设伏击敌不意,乘胜扩张战果等。书中还强调“逆用古法”,“利在变通之机”。书中汇集的与军事有关的天文、历法、记时及识别方位等知识,其中许多为过去兵书所少有。此外,该书还汇集了不少阵法并创造了诸如飞鹗、长虹等 阵。该书在体例上,分类编排,按类阐述,为后世许多兵书所借鉴。
伤寒辨要笺记
一卷,近代程门雪批注《伤寒辨要》书籍,《伤寒辨要》日·栗园浅田著,成书于1881年。全书共有1.5万字。该书体例,首揭六经之大旨,综述了三阴三阳之因、机、证、治。在每经之后加有按语,引有关注家之说,加以解释,并阐发自己的观点,次之辨合病、并病,表里寒热、阴阳错杂,逆治败坏,瘥后诸变,每辨之后亦加按语、引注,就阴阳对待以辨病位;据表里实虚以审寒热。其三阴三阳传变之理,悉穷微极本,条理通达,旨义尽见,可为临证之规矩方圆。“此著,余阅之,其议论尚中正,有可取,又分门类亦简括,故依其目而节录其可取者,附载臆义于后,以为它日之用焉。庚辰四月门雪录记。"
金丹四百字
内丹歌诀。北宋张伯端撰。全篇正文四百字,五字为句,四句一韵,可分为二十首五言绝句,但内容上前后连贯,一气呵成。文字凝练简要,寓意深刻,高度概括了张氏内丹学说。作为内丹修炼的入门读物,历来很受丹家重视。篇前有序,凡一千三百余字,综述全丹修炼要义,对内丹术的术语和基本原理作了概括性阐明,与正文相辅相成,有助于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后人注说颇多,有宋代黄自如,明代彭好古、陆西星、李文烛、王一清以及清代刘一明等家。
诗谭
诗话著作。明叶廷秀撰。叶廷秀,字润山,号谦斋,润州(今江苏镇江)人。天启进士,官南京户部主事,后进兵部右侍郎。著有《西曹秋思》等。《诗谭》十卷、续录一卷,卷首有自序、例言。自序谓:“以为谭诗也可,谭道也可,即以为谭天下事也亦可。”说明《诗谭》的内容很广泛。书中半录旧文,半出己论。其论诗多从程、朱理学中求活计,故论诗主明道、主教化,强调事君事父,勤政爱民,宣扬“忠孝大道理”,认为“诗文无关世教,虽工何益?”所以多辑录忠臣孝子之作和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又认为“诗生于情”,吟咏情性,必须抒写性灵。如称:“情至之作,自能动人。”所以书中也辑录了不少抒情写景的作品。其品评作家作品,较为深刻公允。有崇祯八年胡正言十竹斋刻本。
玉堂荟记
笔记。明杨士聪撰。二卷。士聪字朝彻,号凫岫,济宁(今属山东)人。崇祯进士,明末供职翰林院(别称玉堂),入清官至谕德。崇祯十六年(1643)成此书,凡二百八十三条,约五万字。多据闻见记晚明时局朝政、物态人情,如叙宗藩仪节、经筵讲书、科举“选贡”之例、“监视”之设等,皆有裨补史传。于晚明时政颇敢讥评,多切中时弊,如记宫中耗费金银,全凭内监口说,无处稽考;锦衣卫职重,诏狱踵接;朝官逢迎、贿赂,不轨于正等等。余如记建文帝墓在西山、苏有功被擒解京,一度逃走等,不见他书记载,足广异闻。唯多杂戏笑不经、神怪猥亵之琐事。有《借月山房汇钞》、《泽古斋重钞》、《嘉业堂丛书》和《丛书集成初编》等本。北京图书馆现藏钞本二册, 为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