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杂记

作者:刘师培
论文杂记

文论著作。近代刘师培著。原载光绪三十一年正月二十日至十月二十日(1905年2月23日至11月16日)《国粹学报》(上海)第1期至10期,正文前有作者《自序》。一卷。共二十四则。所论诗文上自先秦,下迄清末,涉及各种文体。其论力主“文笔说”,推崇骈文,与桐城派主张迥异。所论作家按《汉书·艺文志》所列先秦诸子的“九流十家”分类,如论魏晋南北朝诸家时即指曹植诗温柔敦厚近于儒家,陶渊明诗澹雅冲泊近于道家,谢灵运诗琢磨研炼近于名家,左思诗雄健英奇近于纵横家。论唐宋诗时称李白为纵横家之诗,杜甫为儒家之诗,孟浩然、苏轼为道家之诗,王维、储光羲为农家之诗,黄庭坚为法家之诗。以时代论,则谓西汉文多阴阳家言,汉魏文多法家言,六朝文多道家言,隋唐文多小说家言,宋代文多儒家言,明末文多纵横家言,清代文多名家言。所论虽有牵强之处,却也令人耳目一新,颇受启发。他如判明文学著作与实用文字之区别,倡导“文言合一”,以为文学是进化的等论述都有积极意义。然亦有门径狭窄,过于趋尚古奥之弊。原载1905年《国粹学报》,1928年印行单行本,1934年收入《刘申叔先生遗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将其与《中古文学史》合为一书标点出版,1962年又将其收为郭绍虞、罗根泽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之一种。

猜你喜欢的书

朱子论定程董学则

朱子论定程董学则

南宋学者程端蒙、董铢制订的理学教育小学阶段的学生守则。程端蒙(1143~1191),字正思,号蒙斋,江西鄱阳人。董铢(1152~?),字叔重,人称槃涧先生,江西德兴人。《学则》共18条,基本上是对朱熹的许多箴言和铭记的概括与发挥。起首两条规定了学生在朔望(每月初一、十五)和晨昏应举行的仪式,末条是关于惩处的办法。余皆为学生律己、待人、接物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其中,讲日常生活行为的有八条:“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出入必省”,对学生的衣食住行、谈吐举止,以及容貌视听都作了繁琐的、缺乏生机活意的具体规定。讲学习的有五条:“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修业有余功,游艺有适性”。讲待人接物的有两条:“相呼必以齿”、“接见必有定”。朱熹曾为《学则》作跋,向师长们推荐,认为如能依此训导学生,就能培养出有德性、有成就、能为封建帝王服务的优秀人材。

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

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

一名《济颠大师玩世奇迹》、《济公全传》、《济公传》、《皆大欢喜》、《度世金绳》。长篇小说。清“天花藏主人编次”,亦题“西湖墨浪子偶拈”。二十回。作者无考。书叙南宋高宗年间僧人济颠故事。天台府天台县春坊赞善李茂春之妻王氏生一子,本紫金罗汉转世, 国清寺高僧性空为取名修元。性空坐化之日嘱赞善曰:“汝子乃佛家根器,非宰官骨相,但可为僧,不宜出仕”。修元谈禅,皆不能胜。至十八岁,父母相继逝世,遂于灵隐寺出家,法名道济。因放浪无覊,屡遭责打,欲待还俗。经长老棒喝,顿悟佛性,遂撞翻长老及众僧,疯疯癫癫,以游戏方式吐露禅机,人皆称为“济颠”。济颠不戒酒肉,口唱山歌,与猴犬同游,与群童嬉戏,然语含禅机,无不灵验,为人治病,屡有奇效。日游息于西湖之上,往来于官宦人家,纵酒自乐,不贪钱财,不近女色,济颠以疯癫狂态,做了许多好事、奇事,人人敬仰,称为活佛。圆寂之后,亦常显灵。人间不平事济颠皆以嬉笑怒骂出之,颇具揭露意义。济公故事,渊远流长,宋时已见端倪。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十四亦载道济故事,晁瑮《宝文堂书目》子杂类著录《红倩难济颠》一本。明隆庆三年刊有《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短篇小说),于《醉菩提》影响尤深。有乾隆四十年(1775)、四十二年、四十三年金阊书业堂刊本,乾隆五十三年(1788)金阁古讲堂刻本,道光二十七年(1847)文聚堂刊本(四卷)、光绪二十年(1894)刊本等。一九八三年花城出版社出版《济公全传》标点本(上下册)。是书尚有多种国外译本,近年有澳大利亚的伊恩费尔威译本,名《醉佛》。

涉异志

涉异志

明代文言志怪小说集。闵文振著。一卷。今存版本有《纪录汇编》本、《古今名贤汇语》本、《续说郛》本、《五朝小说》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本书不脱宋、明以来志怪小说窠臼,在近四十则的短篇故事中,不时宣扬神不灭、魂永存、先知先觉、因果报应等等唯心主义的梦呓,使人厌烦。然而在故事的结构上,语言的运用上,作者却匠心独运,不同凡响,与弘正以后,大部份笔记小说作者信笔所之,草率成篇者很不相同。

大念处经

大念处经

《大念处经》是巴利三藏中经藏《长部尼伽耶》的第二十二经,又名《四念处经》。此经论述真修实证的修行法门,即以修习四念住,内观身、受、心、法,了知「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以对治净、乐、常、我等四颠倒想,修得慧观,知见苦、无常、无我之三法印,达至「於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诸漏断尽,达於涅盘之境。在初期佛教经典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此经代表了佛教早期亲修实证的特色,有别於部派佛教时期偏重推理论证的特点。对於各部派的修行实践有很大影响,可以说修习四念处就是禅,就是止观;对於要用自身的体验,了悟佛法,转凡成圣,转痴成智的修习者来说,修习四念处说是依止处。 这部经在各个部派的经典中都有保存,只是编排不一致,在汉文大藏经《长阿含》中无此经,而在《中阿含》卷二十四中收此经,名为《念处经》。 此译本《大念处经》是直接译自斯里兰卡国家佛教部监制出版之僧伽罗文巴利三藏,如与汉译《中阿含》中《念处经》相比较,可知无论在篇幅的长短、内容的详略上都有较大区别,可供对照参阅。

西方确指

西方确指

西方确指,一卷,觉明菩萨说,清常摄集,金锷序,彭绍升后序(此二序末段并年月署名皆错简,准一行居集互换)。僧家禅修之书,叙述了僧人在修禅过程中的种种心境与感知。

续古尊宿语要

续古尊宿语要

六卷。宋代晦堂师明编。此书继《古尊宿语要》之后而编,收录临济、汾阳昭、琅琊觉、慈明圆、翠岩真等八十一位禅师的语要。由于所摘录机缘语句较少,很少涉及人物生平履历,没有完整的传法谱系,其史料价值低于灯录。收入《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