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家书
作者:梁启超
梁启超著。主要讲述了该书是梁启超写给自己子女的书信的一部合集,体现了梁启超独特的教子良方。包括2封致妻子李蕙仙的信,给孩子们的信134篇。大致前29篇为文言,第30篇后为白话。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一位存世著作且多且厚,涉及范围且深且广的学术大家,他的整个体系的思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但是鲜少被人知晓的是,他同时也是一个优秀而成功的父亲。他长大成人的子女有九人,他们个个成才,各有所长,有的是新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有的是著名的考古学家,有的是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有的从事经济学研究,有的从事社会活动,有的是著名的火箭控制系专家……更有三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这在中国家庭中是非常少见的。梁启超的子女们几乎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却在学成以后悉数回到祖国,建设中国,这与梁启超成功的人格教育是分不开的。
章节列表
升序↑- 致李蕙仙书1898年9月15日
- 致李蕙仙书1898年9月23日
- 致思顺书1912年12月5日
- 致梁思顺书1912年12月
- 致思顺书1912年12月16日
- 致梁思顺书1912年12月18日
- 致思顺书1912年12月20日
- 致梁思顺书1913年4月18日
- 致梁思顺书1913年4月29日
- 致梁思顺书1915年4月15日
- 致梁思顺书1915年8月23日
- 致思顺书1916年1月2日
- 致思顺书1916年1月7日
- 致思顺书1916年2月8日
- 致梁思顺书1916年2月28日
- 致思顺书1916年3月18日
- 致梁思顺书1916年3月20日—21日
- 致思顺书1916年3月26日
- 致梁思顺书1916年4月3日
- 致思顺书1916年5月3日
- 致思成思永书1916年6月22日
- 致思顺书1916年10月11日
- 致思顺书1919年12月2日
- 致思顺书1920年年4月20日
- 致梁思顺书1920年7月20日
- 致思顺书1921年5月16日
- 致思顺书1921年5月30日
- 致思顺书1921年7月22日
- 致成、永、忠书1922年11月23日
- 致思顺书1922年11月26日—29日
- 致思顺书1922年12月25日
- 致思顺书1923年1月7日
- 致思顺书1923年1月15日
- 致思顺书1923年1月21日
- 致梁思顺书1923年1月24日
- 致思顺书1923年5月8日
- 致思顺书1923年5月11日
- 致思成书1923年5月
- 致思成书1923年7月26日
- 致思顺书1923年7月26日
- 致思顺书1923年8月1日
- 致思顺书1923年11月5日
- 致梁思顺书1924年4月2日
- 致思顺、思庄书1925年4月17日
- 致思顺书1925年5月1日
- 致顺、成、永、庄书1925年5月9日
- 致思顺书1925年5月11日
- 致梁思顺等书1925年约5月
- 给孩子们书1925年7月10日
- 给孩子们书1925年8月3日
- 致思顺书1925年8月12日
- 致思顺书1925年8月16日
- 致思顺书1925年9月3日
- 给孩子们书1925年9月13日
- 给孩子们书1925年9月14日
- 致顺、成、永、庄书1925年9月20日
- 致思顺思成书1925年
- 致梁思顺书1925年9月24日
- 致顺、成、永、庄书1925年9月29日
- 致顺、成、永、庄书1925年10月3日
- 致孩子们书1925年11月9日
- 致思成书1925年12月27日
- 致思成书1926年1月5日
- 给孩子们书1926年2月9日
- 给孩子们书1926年2月18日
- 给孩子们书1926年2月27日
- 给大小孩子们书1926年3月10日
- 给孩子们书1926年4月19日
- 致思顺书1926年6月5日
- 致梁思顺书1926年6月11日
- 致思忠书1926年8月16日
- 给大小孩子们书1926年8月22日
- 给孩子们书1926年9月4日
- 给孩子们书1926年9月14日
- 致思顺书1926年9月17日
- 给孩子们书1926年9月27日
- 给孩子们书1926年9月29日
- 给孩子们书1926年10月4日
- 致孩子们书1926年10月14日
- 给孩子们书1926年10月19日
- 给孩子们书1926年10月22日
- 致思永书1926年12月10日
- 给孩子们书1926年12月20日
- 给孩子们书1927年1月2日
- 致思永书1927年1月10日
- 给孩子们书1927年1月18日—26日
- 给孩子们书1927年1月27日
- 致思顺书1927年1月30日
- 致孩子们书1927年2月6日—16日
- 致孩子们书1927年2月23日
- 给孩子们书1927年2月28日
- 给孩子们书1927年3月9日
- 给孩子们书1927年3月10日
- 给孩子们书1927年3月21日
- 给孩子们书1927年3月29日
- 给孩子们书1927年3月30日
- 致思顺书1927年4月2日
- 致孩子们书1927年4月19日—20日
- 致梁思永书1927年4月21日
- 致梁思永书1927年4月25日
- 致梁思永书1927年4月27日
- 致思顺书1927年5月4日
- 致孩子们书1927年5月5日
- 致思顺书1927年5月11日
- 致思顺书1927年5月13日
- 致孩子们书1927年5月26日
- 给孩子们书1927年5月31日
- 给孩子们书1927年6月15日
- 致思顺书1927年6月23日
- 致思顺书1927年7月3日
- 给孩子们书1927年8月29日
- 给孩子们书1927年10月11日
- 致孩子们书1927年10月29日—11月15日
- 给孩子们书1927年11月23日
- 给孩子们书1927年12月12日
- 致思顺书1927年12月21日
- 致思成书1927年12月18日
- 致思顺书1927年12月24日
- 致思达书1928年1月12日
- 致思成书1928年2月12日
- 致孩子们书1928年2月13日
- 致思成夫妇书1928年4月26日
- 致思顺书1928年4月28日
- 致思顺书1928年5月4日
- 致梁思成书1928年5月4日
- 致思顺书1928年5月8日
- 致梁思成书1928年5月8日
- 致思顺书1928年5月13日
- 致梁思成、林徽音书1928年5月14日
- 致思成书1928年6月10日
- 致思顺书1928年6月19日
- 致梁思顺书1928年6月23日
- 给孩子们书1928年8月22日
- 致梁思顺书1928年9月2日
- 致思顺书1928年10月12日
- 致思成书1928年10月17日
猜你喜欢的书
书林别话
近人卢前撰。系统介绍雕版印刷技术,多他书所未涉及者。
美学讲义
《美学讲义》是废名自编的教材,在前言里,废名说:今年暑假前,系里交给我一个任务,准备明年春季五年级开“美学”课,没有“部颁”的教材,也没有教学大纲,教材自编。我接受了这个任务。本书一共有8章,包括美食客观存在、美学、群众和美、民族形式和美、生活和美、作品的思想性和作品的美、内容和形式、美的创造和美感。希望作者通过每章的学习,能了解什么是美,并能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因为美和生活是分不开的,离开生活就无所谓美,只能是形式主义的东西。
饮酒二十首
组诗。东晋末南朝宋初陶渊明作。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大司马陶侃曾孙。 王瑶根据《饮酒二十首》诗序“比夜已长”“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推断这二十首诗创作于同一时期。王瑶、袁行霈等均推断这组饮酒诗创作于义熙十三年(417),即东晋、刘宋即将易代之际。
江苏省通志稿武备志
宣统元年(1909)始修,由江苏通志局主持,缪荃孙任总纂。武备志。自吴晋南朝,江左兵事为多,但均无兵志,新唐书始有。今宜采汉以后兵制,见正史编年会要诸书者,立武备志。清末江宁、上海制造厂,武备学堂,陆军水师诸学堂日以增多,有非前代钩盾诸署所能范围者。各府州志有武举人进士,自宜按科列表。新唐书以前无兵志,应合通典、通考、通鉴参考为之。他如全晋文及全宋齐梁陈文,全唐文、宋建康吴郡镇江等志、元金陵镇江诸志,均有可录。明为南畿,实录可搜集者尤多,如驻防,绿营、防营、新军、军饷、军学、军器之属,皆详列之。
尚书集传或问[标点本]
二卷。宋陈大猷 (生卒年不详)撰。其字、号均不传,两浙路东阳(今属浙江省)人。绍定二年(1229)进士,由从仕郎历六部架阁,事迹不详。大猷论《尧典》“敬”字条下,首举“心之精神谓之圣”,其学盖出于杨简。大猷先有《尚书集传》,《或问》专论前书去取诸说之故,与朱熹《四书或问》体例相同,持论与朱熹多有不同。陈大猷嘉熙二年(1238)三月《进书表》称“臣所编《书集传》十二卷,《集传或问》三卷,缮写成一十五册。”是该书本名《集传或问》,卷数当为三卷。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著录宋刻本,题“《书集传》十二卷、《或问》二卷”,是此书宋时已省称《或问》,卷数亦改并为二卷。现有元刻本,藏北京图书馆,《书集传》十二卷、《或问》二卷俱在,《总目》谓“《集传》 已佚”,不确。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还源述
简称《心经还源述》。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对后秦鸠摩罗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论释。本疏残存部分自《心经》之“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疏释至经末,释文较为详尽。卷末有题记谓:“此经元(原)于《大般若》中疏(流)出,如《法华经·普门品》别行之类是也。三藏法师玄奘每受持而有灵验,是故别译以流通。若有人清心澡浴,着鲜洁衣,端身正坐,一诵五百遍者,除九十五种邪道,善愿从心,度一切苦厄。”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此经之重视。本书历代经录均未著录,中国历代大藏经亦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尚书集传或问[标点本]](/d/file/books/1175c21751f1fd830bad0cce2fef553d.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