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韵语
作者:罗泽南罗泽南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广州记
记述广州一带奇闻轶事的笔记体著作。晋朝顾微撰。内容有关于五羊衔穗降临广州的传说,泥涂“石牛”求雨的神话,海中“文魮鸟”、“马”、“犀牛”和各种珍珠的传闻,百管谿温泉、怀化石墨和“益智”、“菖蒲”等植物形态、性能、用途的记述等。后辑入明朝陶宗仪的笔记丛书《说郛》
酒边词
词别集。南宋向子諲撰。二卷。子諲字伯恭, 晚号芗林, 临江(今江西清江)人。高宗朝,历徽猷阁直学士,知平江府。忤秦桧,乃致仕,退闲十五年。著有《芗林集》、《芗林家规》。词集分“江南新词”与“江北旧词”各一卷。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21)云:“《酒边集》一卷。户部侍郎向子諲伯恭撰。自号芗林。”明正统六年(1441),吴讷编《唐宋名贤百家词》,录《酒边集》1卷。明末毛晋汲古阁刊本名《酒边词》,分为2卷。《四库全书》仍之。现存《酒边词》前有胡寅序。上卷为“江南新词”,下卷为“江北旧词”,前者存词一百一十四首,后者存词六十三首,共存词一百七十七首。
群经凡例
不分卷。廖平撰。此书为廖平早期著作,共十八个编目。篇首是《王制义证凡例》,体现了廖平治经的根本指导思想。据廖平之孙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载,廖平35岁时,经尊经同人撰《王制义征》,“以《王制》为经,取《戴记》九篇外,《公》、《榖》传、《孟》、《荀》、《墨》、《韩》、《司马》及《尚书大传》、《春秋繁露》、《韩诗外传》、《纬候》,今学各经旧注,并及两汉经学先师旧说,务使详备,足以统帅今学诸经。”可见《王制》在其治经中的地位。《王制义证凡例》皆述素王(孔子)改制事,廖平以《王制》说《春秋》,因此全与《春秋》名物制度相吻合。《今文诗经古义疏证凡例》以诗本托兴,专主孔子,以“三颂”(《周颂》《鲁颂》《商颂)为三统循环,全诗比属凡例直同《春秋》。《今文尚书要义凡例》强调今古学之分在礼制,不在文字义理。《公羊春秋补证凡例》是廖平极为注重的一篇,自光绪十三年始治《公羊》,尔后数十年补证考订,可谓是其得意之作,因此最为可取。《榖梁春秋经传古义凡例》不用东晋范宁的注解,虽仍以《王制》为准,但通用先师旧说,时而间下己意,或对旧注不完整的地方又加以详细注解。总之,廖氏在治此经时态度十分审慎严谨。《春秋古经左氏说后义补证凡例》,西汉经学博士认为左氏不传《春秋》,清末今文经学家认为《春秋左氏传》为刘歆增益,刘逢禄撰《左氏春秋考证》,排斥《左传》,廖平作《古学考》,也认为《左传》一书出于天汉(汉武帝年号)以后。但后因张之洞笃信《左传》,张在广东督任时致意廖平纂《左传长编》,后在《左丘明考》中竟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因此也招来了世人的白眼,四川提学使赵启霖以廖平《三传》同出于子夏之说,为穿凿附会,令各学堂毋得聘请廖平讲学。《礼记凡例》及《两戴记凡例》,除归本《王制》外,别无新意。《周官考证凡例》谓《汉书·艺文志》有《周礼说》四篇,今其书不传,大概已附入经文之中去了。《易经新义疏证凡例》说六爻分配六经,八卦配九州,四爻配帝王周孔,六十四卦分配八佰五十六卒正,可见其穿凿之至。《论语汇解凡例》,认为《论语》所记,都是弟子后来追录的,虽不是传经的重要依据,但以圣人广大无所不包的“微言大义”,来确立孔子晚年改制的思想,却是廖平治经的根本出发点。也与他后来在《孔经哲学发微》一书里体现的思想是一致的。有尊经书局光绪二十三年(1897)刊刻版、《六译馆丛书》本。
群书治要
唐魏徵(580—643)撰。五十卷。魏徵字玄成,唐代杰出政治家、史学家。曾任谏议大夫、秘书监等职,以善谏著称。曾主持编写多种史书和类书。《群书治要》原本五十卷,成书于唐太宗贞观五年。辑录了经、史、诸子中有关治乱兴衰的文字。起于上古,终于晋代,凡采用经书十二种十卷,史书八种二十卷,子书七种二十卷。多为唐初善本,有极高的校勘价值。如所收《晋书》二种,为唐修《晋书》以前十八家《晋书》遗文。桓谭、崔寔、仲长统、袁准、蒋济、桓范等人的政论,也赖此以存梗概。由于该书有保存文献之功,成为清人辑佚之渊薮。原书佚于北宋,今本系清乾隆年间由日本传回,缺第四、十三、二十共三卷。版本主要有《宛委别藏》本、《连筠簃丛书》本、《粤雅堂丛书三编》本、《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大乘十法经
萧梁扶南国沙门僧伽婆罗译,即《大宝积经》第九大乘十法会异译
释迦谱
十卷。梁代释僧祐撰。《释迦谱》一书,僧祐于齐代编撰而成,为现存中国所撰佛传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所记释迦如来胤裔托生之源,得道度人之要。撰写此书的用意在于 “显明觉应”。集经、律、传 “首尾散出”,各家异说“群言参差”之大成加以汇编一书,使学人便于观览。此书原为五卷,约唐代析为十卷。道宣 《大唐内典录》卷四载有 “《释迦谱》更有十卷本,予亲读之”。因十卷本《释迦谱》自唐代始广为流传,故通称它为广本。本书内容共有三十四节 (一至九节称“谱”,其余皆称“记”),各节皆抄录有关经、律、传记原文,末附有总结性的短篇案语。三十四节大体分成五部分。一、从《释迦始祖劫初刹利相承姓谱》第一至《释迦近世祖始姓释氏缘谱》第三,是关于释迦牟尼佛氏族的来源。二、从《释迦降生释种成佛缘谱》第四至《释迦同三千佛缘谱》第六,是关于释迦牟尼佛的降生、成道,和七佛中余佛种姓,化众等的同异,以及与三千佛同得成佛的因缘。三、从《释迦内外族姓名谱》第七至 《释迦种宿业缘记》第十八,是关于与释迦牟尼佛有关的人物。其中有四部名闻弟子、从弟调达、阿那伟跋提、孙陀罗难陀、子罗云、姨母大爱道、父净饭王、母摩耶夫人以及释迦族灭亡的因缘。四、从《释迦竹园精舍缘记》第十九至《释迦留影在石室记》第二十六,是关于释迦牟尼佛的教化遗迹。其中包含竹园精舍、祇洹精舍、发爪塔、天上四塔、优填王造梅檀像、波斯匿王造金像,阿育王弟造石像以及石室留影。五、从《释迦双树般涅槃记》第二十七至《释迦法灭尽相记》第三十四,是关于释迦牟尼佛的入灭和灭后法化流之相。其中包括双树入灭、八国分舍利、天上龙宫舍利宝塔、龙宫佛髭塔、阿育王八万四千塔及遗法灭尽的因缘和现象。《释迦谱》一书,在写作体例上,采用的手法是“抄集众经”,述而不作。各节抄典以一种书为主,篇下注明出处。所录典籍主要有四《阿含》、《普曜》、《中本起》、《瑞应本起》、《出曜》、《贤愚》、《观佛三昧》、《大涅槃》、《昙无德律》、《弥沙塞律》、《大智度论》、《集经抄》等近四十种。由此省却读者翻书查找之累,即能详悉释迦一代事迹,是为此书一大功绩。此书对后来佛传的撰述有一定影响,自唐代地婆诃罗译出《方广大庄严经》十二卷以后,此书流传渐少。尽管如此,它却被历代释藏所收入,仍不失为中土撰述之要籍。现见载版本有金陵刻经处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