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杨
作者:陈耀文
四卷。明陈耀文 (生卒年不详)撰。陈耀文,字晦伯,确山 (今属河南) 人。嘉靖进士,官至按察司副使。知识博洽,学治有据。著有《正杨》、《纪典稽疑》、《学林就正》、《天中记》等书。《正杨》四卷,共一百五十条,乃专为纠杨慎著作之讹而作。书成于隆庆三年 (1569),书首有李蓘序及陈耀文自序。杨慎素以博学见称,而所著《丹铅录》诸书,不免瑕瑜互见,真伪杂陈。耀文逐条考证其非,不使转滋疑误,亦诚有益于学界。盖以杨慎晚年谪云南,无书可检,著述唯凭记忆,未免疏谬之失,此书不为无功。然书中衅起争名,语多攻讦,常以敌对态度,丑化对方,“殊乖著作之体。”故《四库全书总目》认为“观是书者,取其博赡,亦不可不戒其浮嚣也”。有《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的书
上来透口气
《上来透口气》是乔治·奥威尔的一部长篇小说,最初出版于1939年6月。小说围绕着日常与例外、胖子与瘦子、现在与过去、名字与自我这四对关系来组织情节,巧妙展现了个体与公共世界间的冲突,表达了主人公保灵寻找独立的主体性,以及这一追寻破灭的悲怆心情。这部小说既脱离了奥威尔早期创作只注重刻画孤独个体的沉闷,又没有后期作品偏重呈现公共世界的残酷,忽视个体丰富性的政论风格,因而是奥威尔小说艺术的成熟之作。 《上来透口气》上承奥威尔20世纪30年代的贫困小说,下启他在40年代的政治讽刺小说和关于社会、文化的散文作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和大战之后英国社会的剧烈变化,谴责了现代文明和战争对普通人的心灵戕害。
静学文集
一卷。明王叔英撰。生卒年未详。王叔英,名原采,以字行,浙江黄岩人。洪武中,与杨大中、叶见泰、方孝儒、林佑并征至。王叔英固辞还乡。后以荐官仙居训导,改江西德安教授,迁湖北汉阳知县。建文时,召为翰林修撰。燕兵至淮,奉诏募兵。行至安徽广德,会齐泰来奔,知事不可为,乃书绝命词,自经于元妙观。逻捕其家,妻金氏及二女并殉。事迹具《明史》本传。乾隆四十一年 (1776)谥忠节。史称王叔英在建文朝尝上资治八策。又称方孝儒欲行井田,王叔英贻之书曰:事有行于古亦可行于今者,夏时、周冕之类是也。可行者行则人之从之也易,而民受其利。难行者行则人之从之也难,而民受其患。是集三十篇,仅存序、记二体,而所上八策及贻方孝儒书并无之。案徐敬孚跋,称杨士奇尝欲纂集王叔英之文,求无完本,深悼之惜。成化年,谢世修曾欲募刻以广其传。盖搜葺重编,非其旧本。卷首林佑序作于洪武中者,乃后人所录入,非即为此本所作。王叔英尝自云:“赵孟之贵非所慕,陶朱之富非所愿。使吾文如圣贤,是吾心也。”观此集,如人所评:“大抵皆规昌黎,稍失之拘。而简朴有度,非漫无裁制者比。”所存虽少,已可见其生平。前有黄绾所为传,称“其文章有原本,知时达势,为用世之儒,盖不诬。”此集有两淮马裕家本。
紫皇炼度玄科
《紫皇炼度玄科》,撰人不详。似出于明代。一卷,收入《万历续道藏》。紫皇,即玄天紫皇上帝,全称「无上至真三宝祖师教主玄天紫皇上帝」。炼度是道教超度亡灵的黄箓类科仪。炼,指以真水和真火交炼亡者灵魂;度,就是修斋行道、拔度幽魂。本篇内容为炼度亡魂之科仪。其仪式包括焚烧符图、鸣法鼓、念神咒、请神、上章、高功宣读表词及祝词、捻香焚香、众道士合词,以及发护送牒等。仪式中所请神灵为紫皇玄天上帝,故名「紫皇炼度玄科」。紫皇炼度除召请主神玄天紫皇上帝外,其仪式方法近似于灵宝炼度。早期道教的紫皇是太清九宫神灵之一,北宋李昉《太平御覧》卷六百五十九〈道部〉载:太清九宫都有僚属,其最高神灵称太皇、紫皇、玉皇。《上清经》还具体阐释说紫皇君居灵应宫。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百一〈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大道君纪〉引《上清大洞真经》说: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于是受箓紫皇,受书玉虚」,因此得以成为上清的高仙。《上清经》说天界的太上七极紫微绝辰宝玄金房,其中玉门有一位尊神叫紫皇,还说紫皇君佩六山玉帯神精交蛇之章绶。
二十四山八卦罗经图
壬山兼子:
主子孙富贵,房房皆吉,六畜兴旺,人丁昌炽,广进田庄,子孙儿媳,忠孝贤良,名扬四海,永世无穷,高官进职。
虱
霍桑正背窗吸着纸烟。那挟着雨丝的晓风一阵阵从窗口里飘进来,把烟雾吹得团团地打旋。我从烟雾缭绕中,瞧见他笑嘻嘻地向我说话。
“包朗,‘五鬼搬运法’的秘密,现在你已经眼见了!你这一次抛弃了笔墨,跟我回苏州来,也可算不虚此行哩。”
无名高地有了名
报告文学。老舍著。作于1954年。收于《老舍文集》第7卷。1953年10月,作者随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慰问,接着在志愿军某军继续体验生活五个多月,写下了这篇长达22章十数万言的报告文学。为了迫使美军接受停战谈判,早日结束这场罪恶的战争,志愿军某部一营奉命强攻战略要点“老秃山”。他们在地堡成群、火力密集的“老秃山”下守备3个月后,又投入紧张的学习和练兵。接着奉上级的指示,采用“缩短纵深,多路突破”的战术,顽强地投入强攻。全营指战员同仇敌忾,斗志旺盛,经过三个小时的浴血奋战,终于扫清地堡,夺得山头,把胜利的红旗插上“老秃山”的主峰。在二营奉命坚守阵地时,采取了“前少后多,随伤随补”的打法,粉碎了敌人的一次次反扑,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胜利的消息传遍了全世界,无名高地终于有了名。作品歌颂了抗美援朝的正义战争,揭示了“玩火者必自焚”的历史规律,塑造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全篇详略得当,疏密得体;场面描写气势恢宏,洋溢着英雄主义气氛和感情;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生动传神,慷慨淋漓,具有壮烈情调和阳刚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