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书

作者:吕坤
救命书

兵书。明代吕坤撰。全书共2卷(一作1卷)。坤有《安民实务》,已著录。作者有感于明代后期兵祸连年、城防废弛,守备不力,遂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撰为是书,希望将士能以此守城保民,免于兵害。内容以城邑防御为主,条列城守事宜、遇变事宜和预防事宜共30余项。包括守御战法、城邑内外居民出入管理、粮食储备、水源保护、守城官选拔、紧急情况处置、团练乡勇组织训练、守城必用工匠和器物等。现存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刻本、万历四十二年(1614)乔胤刻本、清道光壬辰年(1832)束鹿堂刊本、道光戊申年(1848)瓶华书屋刊本、宁陵吕氏刊本、《借月山房汇抄》本、《指海》本、《泽古斋重抄》本、《式古居汇抄》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十余种版本。

猜你喜欢的书

于忠肃集

于忠肃集

十三卷。明于谦撰。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 (今杭州)人。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任监察御史,河南、山西巡抚,普平反冤狱,赈济灾荒。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后,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调集重兵,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刺军。加少保。景泰元年(1450),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他以和议难恃,努力整顿京营军制,创立团营,加强训练。景泰八年(1457),英宗复位,诬以“谋逆罪”杀之。籍没时家无余资。都督同知陈逵收埋遗体。后由婿朱骥葬于杭州。成化初,追复原官。弘治初,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事迹具载《明史》本传。于谦平生著述甚多,其殁时遗编已多散佚。祸变之余所存,仅千百之什一。世所刊行者,乃后人掇拾而成,故其本往往互有异同。《明史·艺文志》载于谦《奏议》十卷、《文集》二十卷。又嘉靖中河南刊本诗文共八卷,而无疏议。此本前为《奏议》十卷,分北伐、南征、杂行三类,与《明史艺文志》相合。后次以诗一卷、杂文一卷,附录一卷,与《明史·艺文志》迥异。与嘉靖刊本亦不相同。盖又重经编次,而非其旧本。于谦遭逢厄运,独抱孤忠,忧国忘家,计安社稷。其大节炳垂竹帛,本不藉文字以传。然集中所载奏疏,明白洞达,切中事机,较史传首尾完整,尤足观其经世之略。其诗风格遒上,兴象深远。虽未尝于吟咏求工,而品格乃出于一般文士之上。又案王世贞《卿绩记》,李之藻序于谦集,皆称于谦尝再疏请复储。而集中实无此疏。《明史》亦不著其事。惟倪岳神道碑称:“景帝不豫,于谦同廷臣上章乞复皇储。”盖因当时所上乃廷臣公疏,非于谦一人,故集中不载其稿。有嘉靖年间刊本行世。

洛阳伽蓝记钩沈

洛阳伽蓝记钩沈

五卷。民国震均(唐晏)撰。震均,满州人,姓瓜尔佳氏,民国初,改姓唐,寄居沪上。光绪八年(1882)进士。曾从张叔宪、潘伯寅等人游,故擅长词章书画金石考据学。著有《书人辑略》、《天咫偶闻》、《两汉三国学案》、《渤海国志》四卷,虽搜拾未富,但创始之功不可没。此书乃其居沪上时所撰。因嫌吴若准《洛阳伽蓝集证》限域未清,难免混淆,虽略胜于旧编,但未尽尘障,乃作此书是书全用《水经注》体裁,涉及寺事市里第宅,例高一格写,此外附注皆低一格,杨衒之的案语,则作夹行,误字意定,以△加以区别。考订之字旁边加圈区别。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意在借伽蓝保存时事,故搜采《魏书》、《北史》等书,于记中人物,皆略注大概。吴若准的《洛阳伽蓝记集证》及附图,亦为改订,仍冠篇首。唐晏《洛阳伽蓝记钩沈》的例案,不无可议。如杨衒之案语,例作夹行,可永宁寺浮图一节的“衒之尝与河南尹胡世孝共登之,下临云雨,信哉不虚”二十一字,也应作夹行,注于“禁人不听升”一语之下,但此书低一格,作为注文,与以下连写;又如永宁寺浮图节“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一语下,自初掘基至闻及十余里;又如浮图北有佛殿一所”一语下,自形如太极殿至莫尚于斯;又如“形制似今端门”一语下,自图以云气至世所闻,此书皆低一格,作为注文。此类例子甚多,另卷五禅虚寺条,所谓“永平里也”一语,注即汉太上王广处八个字,注字尚存,应是杨衒之的原注,却滥入本文,其误显然,张宗祥在合校本中已指出。此书本文子注不见古本,不易析别,为不足之处。该书收入 《龙谷精舍丛书》。

大理行记

大理行记

地理杂志。元郭松年撰。一卷。郭氏曾巡行云南,故纂是编。约于至元十七年(1280)至二十年成书,一千五百余字。首载途程,自中庆至大理,而经府州县;次载其山川、风俗、物产、历史沿革、古迹社会生活等。以记大理蒙、郑、赵、杨、段五姓及点苍山为详。是编记段氏,距其亡仅三十年,可补段氏史料之不足。记述大诏立德化碑,蜀人郑回制文,有重要史料价值。对大理社会经济、生活习俗及与汉族关系,叙述虽简略,然史实颇确切。是研究云南史志重要参考资料。有《一瓻笔存》本, 《晋斋丛书》书, 《名山胜概记》本。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 (1984年中华书局)可供参考。

钦定大清通礼

钦定大清通礼

50卷。乾隆元年 (1736) 来保等奉敕撰。二十一年告成。嘉庆年间续纂。记述各种礼仪制度。首记朝庙大典及钦颁仪式,其次记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等五礼。另附冠服通制及仪卫通制。不涉及制度沿革,器物形制,避免与 《大清会典则例》、《皇朝礼器图》重复。该书成为编写《清朝通典》等清代典章制度史之主要依据。是研究满族宫廷礼仪之重要参考书。有满、汉文本。满文本为乾隆二十一年(1756)精写本36册。

大日经选译

大日经选译

《大日经》汉译正文三十一品,本书所选即其中第一品《入真言门住心品》,和第二品《入漫荼罗具缘真言品》。之所以节选这两品,是因为这两品具有典型性,是该经的精要部分,可以代表该经。

玉岑山慧因高丽华严教寺志

玉岑山慧因高丽华严教寺志

十二卷。清李翥编辑。慧因寺,为东南大刹,创建于后唐天成二年(927),吴越王钱镠时,马鸣之教,流入东土。第五传至晋水,疏释华严经义。高丽国王子僧义天,慕名前来乞为弟子,晋水示寂。高丽国进贡二座金塔。时苏轼为杭州知州,上疏制止,复奉诏进香幡,为置田,故世俗相传,并称高丽华严教寺。自宋以来,人称胜地。明天启中,其寺主持止水,又名僧梦,据术而飞,适遇阳羡 (今江苏宜兴)李翥,请其为寺作志。此志共十二卷,为:原始、景物、祖德、檀那、宫宇、碑记、传志、杂文、题咏、法嗣。是志体例详明,搜录完备,堪称佳作。其中檀那一门,载苏轼谢绝高丽国贡金塔上疏道: 妄淡庸僧净源通晓佛法,以致义天羡慕来朝,从源讲解等;又载寺院中落,众僧皆谓苏轼取寺前护龙沙,以筑湖堤所致。按理苏轼不应在该寺檀护之列,但既为伽蓝,以护该寺,又历世相传,至吕纯如重建碑,乃叙及苏文忠二三事。佛教因缘,诚有不可解者,无从议其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