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谱

作者:赞宁
笋谱

中国最早的一部竹笋专书。撰者为宋代僧人赞宁,俗姓高,浙江德清人,出家于杭州龙兴寺,卒于宋太宗至道二年(996),谥圆明大师。全书一卷,约1万字,共分五目。“一之名”除列举笋的别名之外,并记述栽培的方法; “二之出”记载全国各地所产的98种笋的名称、形态特征、生长特性、产地、出笋时间、颜色、性味以及脱除笋苦味的灰汁煮食法,还记述了各种竹的用途; “三之食”记述各类笋的性味、补益、调治、烹饪加工和保藏方法; “四之事”记述古人论述笋的典故文字; “五之说”为有关笋的杂说。该书援引广博,所引古书多今世所不传,很有参考价值。后世版本较多,主要有《百川学海》、《唐宋丛书》、《山居杂志》、《说郛》等本。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王乐亭指要

王乐亭指要

本书为黄乐亭临证病案,录于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春。黄氏生平已不可考,正史无传,地方志不载,疑为清代中后叶江苏苏南一带人氏。书中以病为纲,分为时邪、咳血、吐血、淋浊等53门,计录病案972则。每病下先列所治病案,其末大多附医论。内容以内科杂病为主,间有妇人科与外科治案。每案先列病情,后载方药。书中病案,颇多连续治疗,有利于读者领会病情及治疗的变迁。此外,本书还附薛应嵩“胎产保命方”、“警醒产后落胎打胎保命格言”及“忌补寒涩要略”。薛氏为清同治年间锡山(今属江苏无锡)人氏,具体生平亦不可考。

脉经校注

脉经校注

中医诊断学专著。全书10卷,西晋·王叔和撰。王叔和(约公元3世纪),原名王熙,高平(今属山东,一说山西)人。他对中医学发展做出伟大的贡献,曾把汉代张仲景《伤寒卒病论》中有关论述伤寒的部分加以整理使之条理化,尤其是当时用竹简写成的这部书,前后次序零乱,经他整理后,才得以条理化,成为我们今日所见的《伤寒论》。王叔和的另一个贡献是他对古代医家有关脉学方面的论述加以整理。在他之前,扁鹊、淳于意、华佗、张仲景这些大医家,对脉学都已有所论述和研究,一些医著如《黄帝内经》、《难经》中,也都已经有了不少关于脉学的论述,但都比较零散。王叔和认为,关于候脉,医生在临证时总是“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而且脉的内容十分复杂,道理精深,一般医生不易掌握。因此,他决心整理出一部专门论述脉学的书。这就是《脉经》。《脉经》中记载有脉象24种,即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这些脉象包括了当时人们了解的所有脉象。《脉经》还进一步确定了汉代《难经》所提到的寸口脉法以及在寸口部位用寸、关、尺三部位来诊候内脏状况的规则。这就是古代寸口切脉,三部候脉法,一直为后世脉学所遵循,至今仍在应用。

混俗颐生录

混俗颐生录

混俗颐生录,北宋茅山处士刘词撰。《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均着录。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卷首有作者序文,自称昔年酒食过度,痼疾缠身,后栖心修道,肆志林泉,渐致痊复,遂总结摄生经验,撰成此书。其书分十章,包括〈饮食消息〉、〈饮酒消息〉、〈春时消息〉、〈夏时消息〉、〈秋时消息〉、〈冬时消息〉、〈患痨消息〉、〈患风消息〉、〈户内消息〉、〈禁忌消息〉。各章分别论述饮食之调理宜忌,四时之补养将息,风痨疾患之治疗护理,房事生活之节制禁忌。大旨以克制情欲,顺情适性为宗,恬淡自然,保养和气,以祛疾延年。

南史

南史

中国南朝史著作。李延寿撰。现存最早版本为元大德本,后又有明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等,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的点校本。80卷,约116万字。包括本纪10卷,列传70卷。记载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至陈后主祯明三年(589年)共4代170年历史,按朝代先后顺序编排,一朝为一部分。本纪分为宋本纪3卷,齐本纪2卷,梁本纪3卷,陈本纪2卷,记述南朝24帝生平要事。列传中同一家庭人物和类传人物,则不分朝代,集合一处。本书以《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为基础,加以删节、增补而成。所删掉的主要是本纪中的册文、诏令,列传中的奏议、文章,以及记载重复之处,尤以《宋书》所删最多,删掉一半以上。增补资料亦不少,在专传和循吏、文学、隐逸、恩倖等类传中均有一些新补的整篇传记,增加附传或在原有传记中增补史实之处也较多,尤以齐朝史增补最多。新增史料多取材于杂史,较为生动具体,更能反映当时真实情况,有较高的价值。本书文字简练,故能删繁补漏,事增而文省。叙事能直书无隐,纠正了前史许多隐讳和错误。因此,本书具有新的史料价值,可与宋、齐、梁、陈各书互为补充,作为研究南朝历史的一部重要史籍。本书缺点主要是在删节时重要资料删削过多,官名删削不当,甚至造成史实错误,文辞晦涩;在新增资料中掺入了不少鬼神符瑞之类内容;刘昶、萧宝寅等传亦与《北史》重复。

尚书全解

尚书全解

四十卷。林之奇(1112-1176)撰。之奇字少颖,号拙斋,谥文昭,福建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宋经学家、文学家。绍兴进士,官至宗正丞。为官期间,朝廷欲令学者参用王安石《三经义说》,之奇斥其说为邪说异端,不可为训。事见《宋史·儒林传》。之奇平生着述颇丰,除《尚书全解》外,尚有《春秋周礼讲义》、《论语注》、《孟子讲义》、《杨子讲义》、《道山纪闻》、《拙斋集》、《观澜集》等。《尚书全解》又称《三山拙斋林先生尚书全解》。此书系之奇辞官家居期间,博考诸家《书》说编写而成。该书辨析前儒旧说之异同,贯穿史事,持论较为平正,见解亦有独到之处,足成一家之言,夏僎撰《尚书详解》,取于此书者颇多。书前有自序一篇,详述《尚书》始末,然多舛误,阎若璩诸人已有明辨。此书《宋史·艺文志》着录作五十八卷,原书自《洛诰》以下出于伪续,后经之奇孙耕以别本参校证验,厘定为四十卷。版本现存明天一阁抄本、清汲古阁抄本、传是楼抄本、《通志堂经解》本等。

布水台集

布水台集

布水台集三十二卷,明道忞撰,清初刊嘉兴藏本十六册,中央图书舘藏。语录及北游集在嘉续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