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议
作者:刘籍
一名《琴义》。琴论专著。北宋刘籍撰。1卷。籍自称“野人”,当为隐居未仕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与《宋史·艺文志》皆著录。宋何薳《春渚纪闻·杂书琴事》亦言及此书。收录于南宋嘉定间田芝翁所编《太古遗音》中。书中论述音乐有“声、韵、音”三个层次:“夫和而鸣者,谓之声”;“参叙相应,谓之韵”;“韵而成文,谓之音”。又论述“志、言、文、音”的关系:“夫人志于所守,蕴积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谓之文;文又不尽,谓之音。”故音乐能超越语言文字而述志抒情,其感人尤深。此外还分析了音乐的“德、境、道”。所谓“德”是指风格技巧:“夫声意雅正,用指分明,运动闲和,取舍无迹,…参韵曲折,立声孤秀,此琴之德也。”“境”指乐曲的形象意境:“如遇物发声,想象成曲,江山隐映,衔落月于弦中;松风飕飕,贯清风于指下,此则境之深矣。”“道”则是乐曲所展现的情志品格:“又若贤人烈士,失意伤时,结恨沉忧,写于声韵,始激切以畅鬼神,终练德而合雅颂,使千载之后,同声见知,此乃琴道深矣。”三个境界渐次递进,而道则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此书对研究宋代音乐思想有一定参考价值。
刘籍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小丑之花
太宰治“人生三部曲” (《小丑之花》《小说灯笼》《津轻》)《人间失格》前传,带你重新认识太宰治。读了这本书,才能读懂《人间失格》。太宰治二十一岁时,在银座咖啡馆认识一有夫之妇,同居三天后,他俩吞下安眠药,在鎌仓投水自杀。结果太宰治获救,年仅十八岁的女方死亡。太宰治因而被控“帮助自杀罪”,后虽被判不予起诉,但他基于相约殉情却让女人独自死亡的罪恶意识,创作了《小丑之花》。《小丑之花》主角大庭叶藏与《人间失格》主角同名,描写的是叶藏殉情失败后进疗养院的事,但不同于《人间失格》中叶藏的自卑、怯懦、颓废,《小丑之花》里的的叶藏,年轻、冲动又骄傲。太宰治在这篇作品里,剖析了他日后的巅峰之作《人间失格》里看似消极颓废,实际上却在绝境中求活的主角大庭叶藏的心路历程,还透露了许多关于写作的秘密。这本书不仅展现出了太宰治不为人知的侧面剪影,更为日后的《人间失格》留下了诸多余韵。另收录有太宰治记录镰仓自缢未遂经历的《狂言之神》;与《小丑之花》《狂言之神》同属“虛構的徬徨”三部曲的《虚构之春》;第一届芥川奖入围作品《逆行》;
孙子浅说
蒋方震、刘邦骥撰。1935年大中书局出版。作者在绪言中说: 《孙子》十三篇,自汉迄明,注者多达二十余家。传至今日的《孙子十家注》本,虽为善本,然“通训定声、引经据史,博瞻鸿富、灿然杂陈”,学者恒苦其汗漫无涯,莫得其纲,难寻其条目,初学者更是无所适从。鉴于如此状况,即以“言取其近,旨取其约”的原则编撰此书。该书将原著分门别类,提要钩玄。卷首对十三篇逐篇说明其要旨。如《计篇》为“论军政与主德之关系”;《作战篇》为“论军政与财政之关系”;《虚实篇》为“论虚实之至理”;《九变篇》为“论临机应变之方略”。同时,开宗明义,指出十三篇“以主德始,以妙算终,此《孙子》之微言大义也”。并以此为主线解说全书。在每篇标题之下,以简要的文字加以概说。如《计篇》,作者指出:“此一篇,论治兵之道,在于妙算,而以‘主孰有道’一句,为全篇之要旨。盖主有道,则能用正道,亦能用诡道,无往而不胜矣。所以篇末,即专重于妙算也。”又如《势篇》,作者指出:“此一篇,发明第一篇‘因利制权’及诡道之义也。财政外交均已修明,然后可言用兵。故首篇谓‘五校’‘七事’均已详备,然后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即诡道也。然诡道之界说有二,一曰奇正,一曰虚实,此篇专论奇正之诡道。以‘兵事不过奇正’一句,为一篇之纲领也。”
元始洞真慈善孝子报恩成道经
元始洞真慈善孝子报恩成道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唐初。系隋唐孝道派经书。现存两种文本:一、《元始洞真慈善孝子报恩成道经》,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二、《洞玄灵宝八仙王教诫经》,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今以前件为底本,徒件为参校本。
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
《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清实录光绪朝实录)595卷。陈宝琛、世续等修纂。1986—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清实录》中包括该实录。清代实录是一种编年体的史籍,资料来源于内阁和皇史宬的各种档案,以及各衙门的则例和禀牍奏疏,尤为重要的是皇帝的文集和御笔。有清一代实录,虽然卷帙不等,但体例不变,记载的主要类别是相同的。领衔修纂德宗实录的陈宝琛,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后为溥仪的师傅,并任弼德院顾问大臣。在已修成的清代12朝实录中,德宗朝的份量最大,共有597卷,是在清亡后1927年修成的。从卷437至卷492,共有57卷记载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三年期间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及社会生活方面的重要情况,其中记载义和团事变颇详。
尚书集传或问[四库本]
经学著作。南宋陈大猷撰。2卷。此书继《尚书集传》之后而作,仿朱熹《四书或问》之例,辨疑问难,阐明《尚书集传》取舍诸说的缘故。大旨主陆九渊、杨简心学,所引朱熹、蔡沈之说,往往持有异论。嘉熙二年(1238)与《尚书集传》同表进于朝。有宋、元刊本。《四库全书》著录。
自知录
凡二卷。明代云栖袾宏编。书成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系就明代袁了凡所著劝善之书‘阴骘文’加以改变,成为具体之实践德目。内容分为善、过二门。善门包括忠孝、仁慈、三宝功德、杂善;过门包括不忠孝、不仁慈、三宝罪业、杂不善类等,详为判别善恶功过。其德目之分类、善过之评价,详尽精细,几网罗日常生活之一切。本书问世后,令‘功过格’思想深入民间,形成一般民众积阴德之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