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律例
作者:佚名章节列表
升序↑- 名例律上之一
- 名例律上之二
- 名例律上之三
- 名例律下之一
- 名例律下之二
- 名例律下之三
- 吏律-職制
- 吏律-公式
- 戶律-戶役
- 戶律-田宅
- 戶律-婚姻之一
- 戶律-婚姻之二
- 戶律-倉庫上
- 戶律-倉庫下
- 戶律-課程
- 戶律-錢債
- 戶律-市廛
- 兵律-關律
- 戶律-軍政
- 兵律-廄牧
- 兵律-郵驛
- 刑律-賊盜上之一
- 刑律-賊盜上之二
- 刑律-賊盜中之一
- 刑律-賊盜中之二
- 刑律-賊盜中之三
- 刑律-賊盜下之一
- 刑律-賊盜下之二
- 刑律-人命之一
- 刑律-人命之二
- 刑律-人命之三
- 刑律-鬥毆
- 刑律-鬥毆下之一
- 刑律-鬥毆下之二
- 刑律-罵詈
- 刑律-訴訟之一
- 刑律-訴訟之二
- 刑律-受贓
- 刑律-詐偽
- 刑律-犯姦
- 刑律-雜犯
- 刑律-捕亡之一
- 刑律-捕亡之二
- 刑律-捕亡之三
- 刑律-斷獄上
- 刑律-斷獄下
- 工律-營造
- 工律-河防
猜你喜欢的书
宗教与世界
《宗教与世界》所集论文是韦伯为基督新教、儒教与道教、印度教与佛教以及古犹太教等研究所写的序言。他分析了近代西方文明“理性化”的现象、神义论与世界诸大宗教担纲者的“心态”、宗教拒世的阶段与方向等等问题。换言之,《宗教与世界》实乃理解韦伯之宗教社会学不可或缺的基本读本。
庄子注
中国魏晋时期的哲学伦理学著作。作者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阳人。本书共10卷。本书首先建立了万物殊形、各自“独化”而成的理论前提,认为万物各有其性,要达到“性命全”而得“福”,就应各守其性而不能越轨。人也是这样,人的性也各不相同,有高贵与卑贱之分。这种差别是本于“自然”的,人们的尊卑贵贱之分是合情合理的。本书认为,包括刑、礼、法、德在内的整个名教都是与“我”无关、本于自然的。仁义规范和礼法制度都是变化不定的,它们只是“迹”,而不表现“真性”,因此不必遵循传统的道德规范和制度。另外,还提出了安分守己的人生观,认为人们性的贵贱是固定不变的,其遭遇都是命定的,无法支配和把握自己的前途。人们应安分守己、顺从“命”的安排。人们应追求的理想只能是“逍遥”和“坐忘”。“逍遥”之境界即为人们各尽其性,而要达到此境界就应断绝“羡欲”的念头。人要摆脱是非、生死的烦恼,就应“坐忘”、“忘年”、“忘义”等,达到“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进入无不通的最高境界。本书包含着许多糟粕性内容,是麻醉人民的精神毒品,但在一些地方也有合理的思想,如肯定了礼义、法制的变化性等,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有其一定的地位。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
简称《三洞奉道科戒营始》。道教书名。六卷。本书出隋以前,为道教较早之戒律仪范。前一部分为《指修时要》,列出戒律规范五百二十条。旨在宣扬善恶报应之说,凡道士女冠违犯经戒者,皆得受报。对于建造道观、塑神像、写道经,度人入道等都各有仪范规章,不得违犯。第二部分为仪范,又分八种,凡诵经、讲经、称位、法服等都有明确的规范和仪注。为研究道教科戒仪范的重要典籍。收入《道藏》第七百六十、七百六十一册。
诗与散文
短篇小说。写成于1928年12月15日,发表于同年12月《大江》第1卷第3期。署名茅盾。先后收入大江书铺1929年7月出版的《野蔷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3月出版的《茅盾文集》第7卷与1980年4月出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写儿女私情,作品塑造了体面人家的少寡桂奶奶的形象。她刚毅,狡诈,一旦打破了贞操观念即无所顾忌地向封建礼教宣战。
史佚书
一卷。周尹佚 (生卒年不详)撰。佚又作逸,周太史,故又称史佚。《通志·氏族略》 云:“少昊之子封于尹域,因以为氏,子孙世为周卿士,食采于尹,故或谓尹佚。即少昊之裔也。”班固认为佚是成康之臣,贾逵认为是周文王时人,杜预认为是武王太史。可能佚在周文、武王时任太史,成康时仍在世。《汉书·艺文志》墨家类注有《尹佚》二篇。《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 皆不著录。清人马国翰从《左传》、《国语》、《逸周书》、《说苑》、《淮南子》诸书辑为一卷。清孙诒让认为马国翰仅录 《左传》、《逸周书》所载史佚语及遗事数条,“无由定其为二卷之佚也。”又据《吕氏春秋》记载:“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于天子,天子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在于鲁,墨子学焉。”又,有人将佚与太公、周、召列为四圣,言可为法,故《汉书·艺文志》以佚为墨家之首。该书现存的主要版本是清马国翰辑 《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人本欲生经
亦称《佛说人本欲生经》。佛教经典。东汉安世高译(或作“似安世高译”)。一卷。内杂有晋道安释。其内容与《中阿含》卷二四《大因经》相同。谓“本者,痴也;欲者,爱也;生者,生死也”。中心内容是论说人的本原,为中国佛教“原人论”说最早的经典依据。其中以“十二因缘”中的“无明”、“爱”与“生”概括生死轮回的基础教理。异译本有宋咸平四年(1001)施护译《大生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