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氏皇朝经世文续编
作者:葛士浚章节列表
升序↑- 编跋
- 卷前
- 目录
- 卷一 学术一 原学
- 卷二 学术二 儒行
- 卷三 学术三 法语
- 卷四 学术四 广论
- 卷五 学术五 文学一
- 卷六 学术六 文学二附算学
- 卷七 学术七 文学三附算学
- 卷八 学术八 文学四附算学
- 卷九 学术九 师友
- 卷十 治体十 原治
- 卷十一 治体二 政本
- 卷十二 治体三 治法上
- 卷十三 治体四 治法下
- 卷十四 治体五 用人
- 卷十五 治体六 臣职
- 卷十六 吏政一 吏论
- 卷十七 吏政二 铨选
- 卷十八 吏政三 官制
- 卷十九 吏政四 考察
- 卷二十 吏政五 大吏
- 卷二十一 吏政六 守令
- 卷二十二 吏政七 吏胥
- 卷二十三 吏政八 幕友
- 卷二十四 户政一 理财上
- 卷二十五 户政二 理财中
- 卷二十六 户政三 理财下
- 卷二十七 户政四 养民
- 卷二十八 户政五 疆域上
- 卷二十九 户政六 疆域下
- 卷三十 户政七 赋役上
- 卷三十一 户政八 赋役中
- 卷三十二 户政九 赋役下
- 卷三十三 户政十 屯垦
- 卷三十四 户政十一 八旗生计
- 卷三十五 户政十二 农政上
- 卷三十六 户政十三 农政下
- 卷三十七 户政十四 仓储
- 卷三十八 户政十五 荒政上
- 卷三十九 户政十六 荒政下
- 卷四十 户政十七 漕运上
- 卷四十一 户政十八 漕运下
- 卷四十二 户政十九 盐课一
- 卷四十三 户政二十 盐课二
- 卷四十四 户政二十一 盐课三
- 卷四十五 户政二十二 盐课四
- 卷四十六 户政二十三 盐课五
- 卷四十七 户政二十四 榷酤
- 卷四十八 户政二十五 钱币上
- 卷四十九 户政二十六 钱币下
- 卷五十 礼政一 礼论
- 卷五十一 礼政二 大典上
- 卷五十二 礼政三 大典下
- 卷五十三 礼政四 学校上
- 卷五十四 礼政五 学校下
- 卷五十五 礼政六 宗法
- 卷五十六 礼政七 家教
- 卷五十七 礼政八 昏礼
- 卷五十八 礼政九 丧礼
- 卷五十九 礼政十 服制
- 卷六十 礼政十一 祭礼
- 卷六十一 礼政十二 正俗
- 卷六十二 兵政一 兵制上
- 卷六十三 兵政二 兵制中
- 卷六十四 兵政三 兵制下
- 卷六十五 兵政四 屯饷上
- 卷六十六 兵政五 屯饷下
- 卷六十七 兵政六 马政
- 卷六十八 兵政七 保甲
- 卷六十九 兵政八 兵法上
- 卷七十 兵政九 兵法中
- 卷七十一 兵政十 兵法下
- 卷七十二 兵政十一 地利上
- 卷七十三 兵政十二 地利下
- 卷七十四 兵政十三 塞防上
- 卷七十五 兵政十四 塞防下
- 卷七十六 兵政十五 山防
- 卷七十七 兵政十六 海防上
- 卷七十八 兵政十七 海防下
- 卷七十九 兵政十八 蛮防
- 卷八十 兵政十九 苗防
- 卷八十一 兵政二十 剿匪上
- 卷八十二 兵政二十一 剿匪中
- 卷八十三 兵政二十二 剿匪下
- 卷八十四 刑政一 刑论
- 卷八十五 刑政二 律例上
- 卷八十六 刑政三 律例下
- 卷八十七 刑政四 治狱
- 卷八十八 工政一 土木
- 卷八十九 工政二 河防上
- 卷九十 工政三 河防中
- 卷九十一 工政四 河防下
- 卷九十二 工政五 运河
- 卷九十三 工政六 水利通论
- 卷九十四 工政七 直隶水利
- 卷九十五 工政八 直隶河工
- 卷九十六 工政九 江苏水利上
- 卷九十七 工政十 江苏水利下
- 卷九十八 工政十一 各省水利上
- 卷九十九 工政十二 各省水利下
- 卷一百 工政十三 海塘
- 卷一百一 洋务一 洋务通论上
- 卷一百二 洋务二 洋务通论中
- 卷一百三 洋务三 洋务通论下
- 卷一百四 洋务四 邦交一
- 卷一百五 洋务五 邦交二
- 卷一百六 洋务六 邦交三
- 卷一百七 洋务七 邦交四
- 卷一百八 洋务八 军政上
- 卷一百九 洋务九 军政中
- 卷一百十 洋务十 军政下
- 卷一百十一 洋务十一 教务上
- 卷一百十二 洋务十二 教务下
- 卷一百十三 洋务十三 商务一
- 卷一百十四 洋务十四 商务二
- 卷一百十五 洋务十五 商务三
- 卷一百十六 洋务十六 商务四
- 卷一百十七 洋务十七 固圉上
- 卷一百十八 洋务十八 固圉中
- 卷一百十九 洋务十九 固圉下
- 卷一百二十 洋务二十 培才
葛士浚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半农杂文
现代杂文集。刘半农著。北京星云堂书店1934年6月初版。收作者1915至1927年间创作的杂文及译作等45篇。其中《悼“快绝一世的徐树铮将军”》 一文,当时代售者害怕文字狱,出售时曾撕去。上海书店1983年8月据足本复印。作者在《自序》中说“要做文章,就该赤裸裸的把个人的思想情感传达出来:我是怎样一个人,在文章里就还他是怎样 一个人” 。《奉答王敬轩先生》(初载《新青年》1918年3月第4卷第3号)和《“作揖主义”》(初载《新青年》1918年11月第5卷第5号)是传诵一时的对旧礼教、旧道德进行猛烈攻击的杂文名篇,文章庄谐杂出,文白并用,富于谐谑幽默的喜剧色彩。鲁迅曾称赞作者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忆刘半农君》)。在《悼“快绝一世徐树铮将军”》(初载《语丝》1926年1月11 日第61期)、《徐志摩先生的耳朵》(初载《语丝》1925年3月2日第16期)和《骂瞎了眼的文学史家》(初载《语丝》1926年1月25日第63期)等文章里,作者嘲弄反动政客徐树铮,批评“现代评论”派的徐志摩和陈西滢,显示了善于捕捉批判对象身上的喜剧性矛盾,将之加以漫画化的特长,写得放恣泼辣,痛快淋漓。在《神州国光录》等杂文中,作者批判了专制、奴性、顽固、保守、封建迷信等思想。胡风在评论《半农杂文》时认为“通过它我们可以望见‘五·四’时代的 一个侧面,或者说,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在战士之一的刘先生的活动里面,‘五·四’的时代精神呈现了怎样的姿态”(《“五·四”时代的 一面影》)。唐弢认为,刘半农的杂文“读起来却是使人十分畅快的,既流利,又幽默。有人说他有举重若轻的本领,‘清淡时有如微云淡月,浓重时有如狂风急雨。’这句话说得很中肯”,“就大体而论,半农的杂文很是泼刺”(《半农杂文》)。半农杂文二集。1935年5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初版,列入良友文库。本书由商鸿逵编集,并作《序》。收《迂仙别纪》、《反日救国的一条正路》、《三十五年过去了》等杂文49篇。
山居新话
元代笔记。杨瑀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将其编入子部小说家类。本书还曾收入《说郛》、《武林往哲遗著》、《知不足斋丛书》、《笔记小说大观》等丛书。其中除《知不足斋丛书》本、《笔记小说大观》本,均题为《山居新语》;除《四库全书》本分为4卷,其他均为1卷。卷首有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杨维桢序,卷末有至正二十年三月杨瑀的后序。
诗格
唐代诗论著作。原署王昌龄著。又名《王少伯诗格》。书中分诗为“十七势”,即17种结构体例。讲诗的“入作”、即“言题目意”,并有例诗为说明,探讨了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写景与情意表达的关系,注重写景为“入作”服务,在唐代诗歌理论著作中为首见。由对具体诗例的研究得出的“凡诗,物色兼意下为好”的结论,对诗歌理论的深化有启发。又如“含思落句式”中讲“不得令语尽思穷”,写景要“与深意相惬”,指出写景可以使诗中的情意更加含蓄感人,实际上是承接了六朝诗歌理论中对“兴”的认识。这在“理入景势”、“心期落句势”中也有所反映。《诗格》论诗十分重视“用意”,既要“起于无作,兴于自然”,“不傍经史,卓然为文”、“意须出万人之境,望古人于格下”,又要含蓄不尽的“含思”。王昌龄论创作中的运思,继承了陆机、刘勰的“神思”理论,主张由“忘身”、“凝心”、“心击”超越物象的外在形貌,从而创作出尽情而又得物之妙的情物相融的诗作,这在唐代诗歌理论中是很突出的。今本《诗格》的内容真伪相杂。读《诗格》,应以弘法大师《文镜秘府论·地卷》中的“十七势”、“六义”及《南卷》“论文意”中引录的“王昌龄语”为准。有的研究者认为此书系伪托王昌龄撰。
大事记讲义
史论著作。南宋吕中撰。23卷。吕中曾受业于陈傅良、叶适,以其师学说观点,对北宋朝章国典、君臣言行加以阐述和评议,成此讲论稿本。是书第一卷载治体、制度、国势论3篇,卷二至二十三以北宋九朝事迹,分类叙编,间加论断。凡政事制度及百官贤否,具载于编。所议选举、资格、茶盐政制诸条,颇切宋时稗政。所载诠选、任子、三司、税茶等有关史实,可备《宋史》诸志及《文献通考》之未备。有关朋党诸人事迹及议新法之辨论,与《宋史》列传多有异同,足资参证。初刊于宋,今有《四库全书》、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左氏传续说
十二卷。宋吕祖谦撰。此书是续《左氏传说》而作,以补《传说》之未及,故名为《续说》。此书为吕氏晚年所作,其体例一仍《传说》,亦随文解义,但其议论则稍不及《传说》之阔大。卷首《纲领》称“《左传》字字缜密”,“一部《左传》都不曾载一件闲事,盖此书是有用底书”。又说:“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此数句便是看《左传》纲领,盖此书正接虞夏商周之末,战国秦汉之初,上既见先王遗制之尚在,下又见后世变迁之所用,此所以最好看。看《左传》须是看得出人情物理。”又说:“《左传》一部三十卷,其大纲领只有三节,自第一卷至第三卷庄公九年齐桓初出时是一节。此一节霸业未兴,当时之权亦未尝专在一国。自庄公九年以后直至召陵之盟又是一节,凡二十四卷,正是五霸迭兴之际。……自召陵以后直至卷末又是一节……晋便失霸,诸侯遂无霸。自是以来,吴与越却以蛮夷主盟诸侯……此时都不成世界了,是末一节。”此说与陈傅良《春秋后传》之说大同而小异。吕氏批评《左传》有“三般病”,一是“左氏生于春秋,为习俗所移,不明君臣大义,视周室如列国,如记周郑交质”。二是“又好以人事附会灾祥,夫礼义动作,古人固是于此见人吉凶,亦岂专系于此?”三是“记管晏之事则尽精神,才说圣人事,便无气象”。以今观之,吕氏所云《左传》之三般病,除第二种外,皆非其病。吕氏之论则是基于封建社会之伦理道德标准而发,故《四库提要》评此“三病”之说,认为“虽亦沿宋儒好轧先儒之习,然实颇中其失。”此书久无传本,今本是《四库全书》编辑者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除缺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至三十二年、襄公十六年夏至三十一年外,余皆完帙。现存清《金华丛书》本。
法华五百问论
凡三卷。唐代湛然(711~782)着。又称法华经五百问论、五百问论、释疑。收于卍续藏第一○○册。为中唐时期法华经之注释书,针对慈恩大师之法华玄赞所说,而以天台宗之立场斥难之。全书采问答形式,总数约有五百,故名五百问论。内容为天台一乘家、法相五姓家之论诤,主要论点以定姓二乘之成不成问题、一乘三乘之权实问题为主干,网罗三车四车论、法华论之四种声闻、摄大乘论之四意趣、法华经寿量品之正宗流通论等,有关天台、慈恩两家所有重要问题而见解不同之处,加以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