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氏皇朝经世文续编
作者:葛士浚章节列表
升序↑- 编跋
- 卷前
- 目录
- 卷一 学术一 原学
- 卷二 学术二 儒行
- 卷三 学术三 法语
- 卷四 学术四 广论
- 卷五 学术五 文学一
- 卷六 学术六 文学二附算学
- 卷七 学术七 文学三附算学
- 卷八 学术八 文学四附算学
- 卷九 学术九 师友
- 卷十 治体十 原治
- 卷十一 治体二 政本
- 卷十二 治体三 治法上
- 卷十三 治体四 治法下
- 卷十四 治体五 用人
- 卷十五 治体六 臣职
- 卷十六 吏政一 吏论
- 卷十七 吏政二 铨选
- 卷十八 吏政三 官制
- 卷十九 吏政四 考察
- 卷二十 吏政五 大吏
- 卷二十一 吏政六 守令
- 卷二十二 吏政七 吏胥
- 卷二十三 吏政八 幕友
- 卷二十四 户政一 理财上
- 卷二十五 户政二 理财中
- 卷二十六 户政三 理财下
- 卷二十七 户政四 养民
- 卷二十八 户政五 疆域上
- 卷二十九 户政六 疆域下
- 卷三十 户政七 赋役上
- 卷三十一 户政八 赋役中
- 卷三十二 户政九 赋役下
- 卷三十三 户政十 屯垦
- 卷三十四 户政十一 八旗生计
- 卷三十五 户政十二 农政上
- 卷三十六 户政十三 农政下
- 卷三十七 户政十四 仓储
- 卷三十八 户政十五 荒政上
- 卷三十九 户政十六 荒政下
- 卷四十 户政十七 漕运上
- 卷四十一 户政十八 漕运下
- 卷四十二 户政十九 盐课一
- 卷四十三 户政二十 盐课二
- 卷四十四 户政二十一 盐课三
- 卷四十五 户政二十二 盐课四
- 卷四十六 户政二十三 盐课五
- 卷四十七 户政二十四 榷酤
- 卷四十八 户政二十五 钱币上
- 卷四十九 户政二十六 钱币下
- 卷五十 礼政一 礼论
- 卷五十一 礼政二 大典上
- 卷五十二 礼政三 大典下
- 卷五十三 礼政四 学校上
- 卷五十四 礼政五 学校下
- 卷五十五 礼政六 宗法
- 卷五十六 礼政七 家教
- 卷五十七 礼政八 昏礼
- 卷五十八 礼政九 丧礼
- 卷五十九 礼政十 服制
- 卷六十 礼政十一 祭礼
- 卷六十一 礼政十二 正俗
- 卷六十二 兵政一 兵制上
- 卷六十三 兵政二 兵制中
- 卷六十四 兵政三 兵制下
- 卷六十五 兵政四 屯饷上
- 卷六十六 兵政五 屯饷下
- 卷六十七 兵政六 马政
- 卷六十八 兵政七 保甲
- 卷六十九 兵政八 兵法上
- 卷七十 兵政九 兵法中
- 卷七十一 兵政十 兵法下
- 卷七十二 兵政十一 地利上
- 卷七十三 兵政十二 地利下
- 卷七十四 兵政十三 塞防上
- 卷七十五 兵政十四 塞防下
- 卷七十六 兵政十五 山防
- 卷七十七 兵政十六 海防上
- 卷七十八 兵政十七 海防下
- 卷七十九 兵政十八 蛮防
- 卷八十 兵政十九 苗防
- 卷八十一 兵政二十 剿匪上
- 卷八十二 兵政二十一 剿匪中
- 卷八十三 兵政二十二 剿匪下
- 卷八十四 刑政一 刑论
- 卷八十五 刑政二 律例上
- 卷八十六 刑政三 律例下
- 卷八十七 刑政四 治狱
- 卷八十八 工政一 土木
- 卷八十九 工政二 河防上
- 卷九十 工政三 河防中
- 卷九十一 工政四 河防下
- 卷九十二 工政五 运河
- 卷九十三 工政六 水利通论
- 卷九十四 工政七 直隶水利
- 卷九十五 工政八 直隶河工
- 卷九十六 工政九 江苏水利上
- 卷九十七 工政十 江苏水利下
- 卷九十八 工政十一 各省水利上
- 卷九十九 工政十二 各省水利下
- 卷一百 工政十三 海塘
- 卷一百一 洋务一 洋务通论上
- 卷一百二 洋务二 洋务通论中
- 卷一百三 洋务三 洋务通论下
- 卷一百四 洋务四 邦交一
- 卷一百五 洋务五 邦交二
- 卷一百六 洋务六 邦交三
- 卷一百七 洋务七 邦交四
- 卷一百八 洋务八 军政上
- 卷一百九 洋务九 军政中
- 卷一百十 洋务十 军政下
- 卷一百十一 洋务十一 教务上
- 卷一百十二 洋务十二 教务下
- 卷一百十三 洋务十三 商务一
- 卷一百十四 洋务十四 商务二
- 卷一百十五 洋务十五 商务三
- 卷一百十六 洋务十六 商务四
- 卷一百十七 洋务十七 固圉上
- 卷一百十八 洋务十八 固圉中
- 卷一百十九 洋务十九 固圉下
- 卷一百二十 洋务二十 培才
葛士浚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国富论
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该书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以分工为分析的起点,依次论述了交换、货币、价值等一系列经济问题。第一次创立了比较系统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是经济学说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书中强调劳动是国家财富的真正源泉,国家财富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它批评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力倡经济自由主义。大约从1767年起,斯密就着手该书的写作,1770年完成了初稿,但由于健康原因到1773年才完成原稿。之后,他又在伦敦花了三年时间修改补充,终于在1776年3月9日初版问世,以后经斯密自己修订又出了四版。《国富论》出版后,立刻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不久就被译成几国文字出版。1902年,严复将其译成中文 (译名《原富》) 介绍到中国; 1931年,郭大力、王亚南重新翻译这本书,并将书名改为《国富论》。该书的基本思想是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产生发展的条件,目的在于寻找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书中认为,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一是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这主要靠发展分工; 二是增加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这主要靠增加资本。围绕这一基本思想,全书首先树立正面的理论体系,然后对历史经验和过去各种错误的经济学说及政策进行评论和批评; 它以对私人经济的讨论为主,兼及国民财富。全书除序论外,共分五篇三十二章。这本书不仅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理论原理,而且还探讨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经济政策以及财政学。它的出版,标志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已经建成,因而在人类经济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空前的影响。
太上浩元经
经名:太上浩元经。不着撰人。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 洞神部本文类。老君教人吐故纳新,保营三宫精神。
周易衍义
十六卷,元胡震著。其书将成,胡震去世,由其子胡光大纂集而成。排列次序为乾、坤二卦卦辞下接以《彖传》,继以释《彖》的《文言》,后为《大象》,再次是爻辞,接以《小象》,继为释爻的《文言》,又置《杂卦》于《序卦》之前。于经文训释,多引史事以发明。《四库全书》本。据书前胡氏《自序》及其子胡光大《识语》,胡氏撰此书将近完稿而卒,后由其子纂集成编。其书经传次序颇多混乱。衍释经旨颇引史事以为证,然论说《易》义则尚平正。《四库全书提要》指出:“书中于《乾》、《坤》二卦卦辞下接《彖传》,继以释彖之《文言》,次《大象》,次爻辞,下接《小象》,继以释爻之《文言》;又置《杂卦》于《序卦》之前,序次颇多颠倒。
十五家词
清孙默辑。三十七卷。是书辑刻于游广陵日,凡历十四载,四刻而成。初名《三家词》,收王士禛《衍波词》、邹祇谟《丽农词》及彭孙遹《延露词》三种,康熙三年(1664)刻,杜濬为序。康熙六年(1667)增刻曹尔堪《南溪词》、王士禄《炊闻词》及尤侗《百末词》三种,名《六家词》,孙金砺序之。次年(1668)再增刻董以宁、陈维崧、董俞、陈世祥四家词集,为《十家词》,汪懋麟为序。康熙十六年(1677),复增吴伟业、梁清标、宋琬、黄永、陆求可五家,始成《十五家词》,邓汉仪为序。清顺、康之际词坛以扬州为盛。顺治十七年(1660)王士禛得选扬州推官,乃开扬州词坛,极一时之盛。创作有红桥唱和诸事,总结前代则有邹祇谟、王士禛《倚声初集》,群体自我总结则为孙默此编。十五家中,二王、二董、二陈、邹、彭诸家皆系扬州词人群中坚,孙默、杜濬、汪懋麟等亦属之。故斯编实为以扬州词人为主体而兼及外围之合集,与龚翔麟《浙西六家词》、王嘉禄《吴中七家词》具类似之意义。十五家之词风,与杜、孙、汪、邓四家刻序中议论,皆尊《花》、《草》,奉晚唐五代及北宋小令为正统,大体与云间派无异。唯其开始注意和认识南宋,长调兼法陆游、辛弃疾,实开阳羡词派风气之先。于朱彝尊早年论词倡“小令宜师北宋,慢词宜师南宋”,亦不无关系。此书后又有另本作《十六家词》,三十九卷。又有别名《留松阁词集》、《国朝名家诗馀》。有康熙留松阁刻本,末附《红桥倡和集》、《广陵倡和集》二种,有《四部备要》本。
经典常谈
朱自清(1898—1948)著。三联书店1980年出版。朱氏字佩弦,江苏东海人。1920年北京大学毕业后,曾在江浙一带学校教书。1925年进清华大学任教,并开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1931年留学英国,翌年归国后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始与闻一多共事。1948年,为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宁可饿死,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在贫病交加中与世长辞,表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正义气节。他一生刻苦读书,勤奋写作,留下了约200万字的文学作品和学术研究论著。1940年在西南联大时,曾与叶圣陶合作撰写《精读指导举隅》和《粗读指导举隅》,专供当时中学国文教师掌握阅读指导方法参考使用。《经典常谈》则是作者力求概括而又比较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尝试。经典,在这里是广认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计有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13篇。作者以青年和一般文化水平的人为读者对象,希望通过这种漫谈,达到“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的目的,所以在写作上,通俗化和反映新观点是其最大的特色。叶圣陶在该书的《重印序》中说:“假如把准备接触这些文化遗产的人作参观岩洞的游客,他就是给他们当个向导,先在洞外讲一番,让他们心中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赞扬作者“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边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因而能够按真际讲说……。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好向导”。非常形象准确地指出了该书的特点和价值所在。
陀罗尼集经
十二卷,唐阿地瞿多译。大神力陀罗尼经,释迦佛顶三昧陀罗尼品一卷。一切佛部一卷内有阿弥陀佛大思惟经(十纸欠应流通)大轮金刚陀罗尼,诵三七遍,即当入一切坛,不成盗法。金刚杵功能法相品。般若波罗密多部一卷。观世音部三卷半十一面观世音神咒。千转观世音菩萨心印咒。观世音毗俱知菩萨三昧法印咒品。马头观世音菩萨法印咒品。诸大菩萨法会印咒品半卷。金刚部三卷。诸天部二卷摩利支天经。功德天法。诸天等献佛助成三昧法印咒品。诸佛大陀罗尼都会道场印咒品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