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理论
作者:梁漱溟
又名《中国民族之前途》。梁漱溟著。1937年山东邹平乡邨书店印行。分甲乙两部及附录“我们的两大难处”。甲部阐述乡村建设运动的缘起、中国旧社会组织构造及其治道与在近代的崩溃、崩溃中的中国社会极严重的文化失调、中国政治无办法建立国家权力等问题。乙部对乡村建设即新社会组织构造的建立、组织原理、具体组织、解决中国社会政治问题、实现一个理想社会的出路等问题作了论述。全书走文化哲学的致思路径,即以“人生向上的心”为一切事情的“原动力”,以“理性”为中心哲学观念,来解释中国文化的特点、精神与近代中国社会。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一为伦理尚情谊,一为人生向上尚义理。指出中国文化的长处即在能发挥人类的理性,以往中国社会秩序赖以维持的教化、礼俗、自力三者内容都是理,而理的代表者为士。认为中国文化中的理不是西方客观事理的理,而是主观情理,是超计算的感情力量,为有发动行为的力量,是个应当,是个可能,是生活上的一个方向,同样可称为“理性主义”。认为人生的意义应当是理的奔赴,而人的向上心是生命最有力量的地方,随时可以让人自觉认识这个可能。主张乡村和理性是中国社会的根。认为中国近百年史则是一部乡村破坏史,近代中国的民族自救运动都没有自觉的意
章节列表
升序↑猜你喜欢的书
悉达多
《悉达多》是黑塞的第九部作品,1922年在德国出版,通过对主人公悉达多身上的两个“自我”——理性的无限的“自我”和感性的有限的“自我”——的描写,黑塞探讨了个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永恒的人生境界的问题。《悉达多》讲述了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九皇斗姥戒杀延生真经
一卷。此经为斗姥元君所说,旨在戒杀救生。经文开篇有《九皇斗姥说延生保命心咒》一段,言“此咒诵之,可以延年,且所求皆能遂愿,不可轻视。”正经分十二段,分别阐述为何戒杀,如何戒杀,戒杀有何利益,劝戒众生戒杀一切生灵,修善积德,每段后皆有颂词一首。底本出处:《道藏辑要》斗集。
胎产心法
二卷。清阎纯玺(生卒年不详)撰。阎纯玺字诚斋,上谷 (今河北宜化)人。雍正中期,官广西左江道。阎氏专攻女科,学验俱富,博采众家,撰成此书。此书以胎前、临产、产后,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为脉法、逐月养胎辨、三禁、胎前疾病三十余种,列方十八门;中卷为脉诀、保产论、难产五因、催生论等,列方五门;下卷为产后疾病四十余种。书中资料丰富,对胎产、临产、产后各种疾病均有论述,并述及优生、胎教、逐月养胎等。文字通俗,论病简约,多为作者经验之谈。所集方论,以多为贵,旧传良方善法,多收其中。然亦不免有不经之说,如产前受胎试验法,试男女胎法,临产之胎杀方位,游神方位,安产藏衣方向及诸般禁忌等,均收集书中。普通丸、散,催生峻烈之品,亦收其中。有雍正八年(1730)刻本,道光四年(1824)庄氏延庆堂重镌本,1911年江苏书局石印本,《中国医学大成》本。另有沈棪增订的五卷本,名《增订胎产心法》。
大八义
北宋哲宗年间,三月三日扬州召开群雄会,宋士公携师弟献艺贺号重振八卦门,赵华阳“酒雨箭”打张贺巧得“戒淫花”;奸相蔡京的叔父、山东青风寨寨主蔡啸天赴扬州杀官夺印,关帝庙八义大战蔡啸天,左云鹏救徒出险,剑斩杀父仇人;南清宫八千岁丢失冠袍带履,蔡京、童贯陷罪于八义,八卦门传人皇姑赵品娟力主八义戴罪寻宝、捉贼完案;八义赴山东两探大虎滩吞龙套口,败在盗宝人“金花太岁”濮连手下;“穿山赛野龙”石禄帮助八义三打大虎滩,双铲战双铎,力拔“铁魔掌”;濮连携宝逃逸;八义寻踪追奔太湖中山寨,施巧计攻山破寨,捕获濮连的叔父濮继宗;濮连为救其叔,啸众苏州府劫牢反狱;八义追袭贼人至陕西红花沟,观音殿和尚法铎为贼利用,屡向八义发难;八义夜袭红花沟,赵华阳施展奇功夺宝;赵品娟义会群侠,辨识假冠袍带履;八义友人鲁清设调虎离山计。二月二霍俊堂于霍家集摆擂招婿,霍家集上鲁清火烧濮连胞弟濮铎,左云鹏之母上官萍松树林掷松塔擒拿濮连;八义解凶犯进京,汴梁城石禄怒打蔡京;真宝被流转山东,八义直逼大梁口;大梁口寨主“金刀”武晓誓死不交真宝,双方恶战伤亡惨重,武晓剖腹自戕。八义金盆洗手,退出武林。
野谷诗稿
宋诗别集。6卷。赵汝鐩著。赵汝鐩是江湖派诗人里才气豪放、风格多样的一位诗人。《四库全书总目》说:“江湖一派,门径如斯,不能兼责以他体,一花一石,时饶佳致,如汝鐩之流,固亦谈艺者所不废也。”诗稿中有仿晚唐现实主义诗歌的《陇首》:“陇首多逢采桑女,荆钗蓬鬓短青裙。斋钟断寺鸡鸣午,吟杖穿山犬吠云。避石牛从斜路转,作陂水自半溪分。农家说县催科急,留我茅檐看引文。”在《翁媪叹》中胥吏欺压良民的一段描写,明显地可以看到范成大诗作的影响:“沥血祈哀容贷纳,拍案邀需仍痛詈。百请幸听去须臾,冲夜槌门谁叫呼?后胥复持朱书急急符,预借明年一年租。”而《途中》等诗,又可以见出其才气放逸的一面:“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晴。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
潜溪诗眼
诗话著作。宋范温撰。范温,字元实,成都华阳(今四川双流)人。范祖禹之子,秦观之婿,吕本中之表叔。曾直接从黄庭坚学诗。该书亦简称《诗眼》,卷数不详,当时曾为各家所引,宋以后散佚。今传《说郛》本仅三则,罗根泽《两宋诗话辑校》辑得二十七则,郭绍虞《宋诗话辑佚》辑得二十九则。就所见各则来看,每则字数动辄在数百字乃至千字以上,与此前以闲谈记事为主、三言两语式的诗话大不相同。其诗学观点,大抵推崇黄庭坚,以江西诗派理论为旨归。其内容,则以谈论诗法为核心。所谈诗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字法。如称“好句要须好字”,“句法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二是句法。如称“句法之学,自是一家工夫”,“句法不当重叠”等。三是章法。如称“自古有文章便有布置”,“如官府甲第厅堂房屋,各有定处,不可乱也”。四是命意。如称“炼句不如炼意”,“诗有一篇命意,有句中命意”等。范温认为,这些字法、句法、章法和命意之法,就是作诗的关键、诀窍,也即所谓“诗眼”。这种对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的探讨,对于诗歌创作具有一定的意义。“诗眼”的另一层含义,是指学诗、评诗要有眼光、有识见。如引黄庭坚语:“学者要先以识为主,如禅家所谓正法眼者。直须具此眼目,方可入道。”又称:“识文章者,当如禅家有悟门。夫法门百千差别,要须自一转语悟入。如古人文章,直须先悟得一处,乃可通其他妙处。”此处所称“识”、“正法眼”、“悟门”、“悟入”,已开借禅喻诗之先河。其所评诗,则善于比较研究,如对杜甫和韩愈樱桃诗的比较,刘禹锡和李商隐马嵬驿诗的比较,陶渊明诗句、李白诗句与时人同类诗句的比较等,“每两相对照,以显优劣”,“固是别具一只眼目者”(郭绍虞《宋诗话考》)。书中以论、评为主,未见考证及闲谈琐事,比较全面地阐发了江西诗派的诗学理论,具有较高的理论批评价值。有《宋诗话辑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