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正讹

作者:胡应麟
四部正讹

考辨伪书专著。三卷。明胡应麟著。唐宋以还,赝书代作,作者日传,有人不察,尽信不疑,致使谬种流传,为害非浅,而辨伪专著甚少。应麟有感于此,著成《四部正讹》,专门考订辨别伪书。此书先概括介绍伪书出现的种种情况,将其分为二十类:一,有伪作于前代而世率知之者;二,有伪作于近代而世反惑之者;三,有掇古人之事而伪者;四,有挟古人之文而伪者;五,有傅古人之名而伪者;六,有蹈古书之名而伪者;七,有惮于自名而伪者;八,有耻于自名而伪者;九,有袭取于人而伪者;十,有假重于人而伪者;十一,有恶其人,伪以祸之者;十二,有恶其人,伪以诬之者;十三,有本非伪,人托之而伪者;十四,有书本伪,人补之而益伪者;十五,有伪而非伪者;十六,有非伪而实伪者;十七,有当时知其伪而后世弗传者;十八,有当时记其伪而后人弗悟者;十九,有本无撰人,后人因近似而伪托者;二十,有本有撰人,后人因亡逸而伪题者。然后按经、史、子、集次序列出伪书,逐一辨析论证。卷末还有审核伪书的方法八条:一,核之《七略》以观其源;二,核之群志以观其绪;三,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四,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五,核之文以观其体;六,核之事以观其时;七,核之撰者以观其托;八,核之传者以观其人。本书所辨伪书有一百零四种,比此前宋濂的《诸子辨》

猜你喜欢的书

汤姆·索亚历险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儿童历险小说。情节发生在南北战争前的美国,主人公汤姆·索亚是个小学生。他厌恶小镇上枯燥死板的生活环境:小市民的庸俗保守、学校里乏味的死读书、教堂里虚伪的宗教仪式、催眠一样的牧师布道……他和他的朋友们追求传奇冒险生活,偷偷地离开小镇,在密西西比河上一个小岛过了几天。一天半夜里,他们钻进墓地,偶然地成了一起杀人案的目击者。后来汤姆勇敢地出庭作证,揭发了真正的凶手,救了被诬告的老人。汤姆结识了法官的女儿贝奇,他俩钻进一个山洞,迷了路,险些出不来。最后汤姆和他的好友哈克发现强盗的藏金,在镇上引起轰动。小说不仅批判了小市民的庸俗、资产阶级教育的清规戒律和宗教的虚伪,而且细腻地描写了儿童的心理及其善良的天性。汤姆没有沾染上小市民的偏见,与乞儿哈克和黑人吉姆结下友谊。小说情节生动,风格幽默,含意严肃。这是一部深受广大少年儿童喜爱的作品。

疡科纲要

疡科纲要

外科著作。一卷。张寿颐撰撰于1917年。卷上总论外疡的辨证, 辨脉及治疡各类方药。卷下为治疡 验方,止血方及五官科病症验方。首先总论外疡的辨证、辨脉及治疡各类方药;其次为治疡验方、止血方及五官科病证验方,内容简要实用。现存石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宝剑金钗

宝剑金钗

长篇小说。王度庐著。1939年上海励力出版社出版。江南鹤之徒李慕白与侠女俞秀莲相爱,当李得知俞秀莲已许配给孟思昭,便决心割断痴情。后李慕白与名妓谢翠纤相恋。但谢翠纤误以为李是一般的“江湖人”,因失望而嫁徐侍郎。后知李蒙不白之冤,愤愧之余,抽刀自刎。李慕白在祭谢之后入京,与孟思昭结为莫逆之交。在强敌世仇斗杀李慕白与俞秀莲时,孟思昭拔刀相助,终因寡不敌众而死。李慕白、俞秀莲因感孟思昭之义,两人终身不娶不嫁。书中着力描写李慕白为了促进孟、俞结合而处处遏制情欲,孟思昭发现李、俞相爱后而决意以身殉友,以报慕白知己之情和成全俞秀莲的终身幸福。作品通过侠士、侠女之间的情与义、善与恶的冲突表现人性的悲剧,是作者侠情小说的代表作。

中华民国史演义

中华民国史演义

又名《民国野史》,《民国演义》,既是演义笔法,本质上仍不外乎君臣际遇,富贵功名,注目人物也多集中于官僚要员,军阀大亨,想是拘于“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故,一叶障目自是有的,如对国民党各要员多是一笔带过,特别是对孙中山这个人物的忽视,显然与作者其时其境的视角有关。但比较现今流行之正史,其个别论断偏颇处倒也恰可映照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或因其如此,才可能拔开层层迷雾,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斯时乱世,作者既抱着国家和平统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朴素史观,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之流在其笔下自必心口不一,面目可憎,而对蔡锷之膜拜推崇则也情有可原,无可厚非。

多铎妃刘氏外传

多铎妃刘氏外传

清摄政王多尔衮,与顺治母结婚,世多传者。豫亲王多铎之妃刘氏,系虞邑黄氏妻,知者绝少。康熙间墅西逸叟志此事颇详。删节为此篇,当亦清史中一段逸话也。

人谱

人谱

明末刘宗周的重要伦理学著述之一。分为正篇和续篇。论述了关于人的本性和道德修养方法的理论。受阳明心学影响,他认为心即性,具有至善的道德价值。“无善而至善,心之体也。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人谱正篇·人极图》)。 指出一旦达到了至善的境界。则无所为善而所为无不善,这种至善的本性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人之所以为人的所在。“积善积不善,人禽之路也。知其不善以致于善,始于有善,终于无不善。提出心是一种独体,是一切道德情感意念尚未萌发时的精神状态,故心即性作为无善而至善的道德本体,具有至善的道德价值,亦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