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语林
作者:何良俊
《何氏语林》30卷,明何良俊撰。这是一部仿《世说》体的轶事小说,明清以来颇为流行。据《隋书·经籍志》载,东晋裴启撰有《语林》一书,其书久佚,后来刘义庆所撰《世说新语》,即是仿效裴启《语林》的体裁而作的。自《世说》行世后,历代仿作蜂起,《何氏语林》就是沿袭裴启《语林》的名称和《世说》编例的一部专记轶事琐闻的笔记小说,虽以《语林》为名,但和曹臣《舌华录》专记言谈比较起来,还是更偏重于记事。何氏有感于《世说》记事择言以玄虚简运为宗旨,失之偏颇,范围亦狭,又虑及“后世典籍渐亡,旧闻放失,苟或泥此,所遗日多”,遂披览群籍,随事疏记,广征博收,精审简汰,以成此书,。全书上起两汉,下迄宋元,凡2700余条,分门编次,共38门,其中36门全依《世说新语》之旧,另增“言志”“博识”两门。除去故事的正文之外,又按梁刘峻注《世说新语》的体例,援引公私史乘、稗官杂著300余种来作注脚,介绍人物生平或补充故事,以与正文对照映衬。每门卷首都有小序,用以解释篇目,并说明编辑意图。从取材上来说,此书比《世说新语》的范围要广得多,但作者所引用的典籍原书俱在,我们今天都还能看到,因此史料价值是谈不上的。本书虽不再录已见于《世说》的故事,却仍采刘峻注文,所以也不免重复。只是在明人仿作的《世说》体笔记中,此书的影响较大,
章节列表
升序↑何良俊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无能子译注
道教书。晚唐无名氏撰。分上、中、下三卷,计28篇。全书述说气一元论和自然无为思想,宣扬无神论,否定封建等级观念。认为“天地未分,混沌一气。一气充溢,分为二仪。”人与动物“同生天地,交气而已,无所异也”(《圣过》)。赞赏“任其自然,遂其天真,无所司牧,濛濛淳淳”(《圣过》)的远古时代。主张“宜处则处,宜行则行,理安于独善”(《答华阳子门》)。提倡“羽仪五色,谓之凤者未必祥,枭未必凶”(《纪见》)的无迷信思想。抨击封建等级制度,认为“官爵,实强名也。”“自古帝王与公侯卿大夫之号,皆圣人强名,以等差贵贱而诱愚人尔”(《严陵说》)。强调“物者,所谓富贵之具也”(《答通问》);“足物者为富贵,无物者为贫贱”。但也倡导“智虑语言,人与虫一也,所以异者形质尔”(《圣过》)的形而上学观点。该书在唐代哲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收入《道藏》第六七二册。今人王明有《无能子校释》。
太上洞玄济众经
太上洞玄济众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末或隋唐。一卷,收入《万历续道藏》。《云笈七签》卷三一亦录其文。经文乃太上道君与普光真人讨论人之形、识、神三者生成轮转及其相互关系。认为形体乃由五种烟蕴,聚合而成,会其宿业,因而受识,轮转其神,而有生也。人之有因缘轮转,皆因识受污染,流入恶缘,魔狱禁形,失于明性。由是辗转于迷波苦海之中。又称识与神乃体用关系,体则是识,用则为神,「识之与神,不一不异」。善恶祸福之根「正由心也,心由神也」。义论形神关系。认为形体非我所有,乃从虚无自然中来,「因缘寄胎,受化而生」。故得道者无复有形,「身神并一,则为真身。归于始生父母而成道也」。
三A党
《李飞探案集》系列,短篇侦探小说,陆澹安著,1927年1-3月,连载于《红玫瑰》第三卷第五期至第八期
说听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陆粲撰写。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以为是陆粲之子陆廷枝撰,今据明万历十九年(一五九一)陆粲之甥王禹声《说听跋》称, 《说听》与志怪小说《庚巳编》均为陆粲所作。四卷。今存明万历刻本、 《烟霞小说》本(以上均为四卷)、 《古今说部丛书》本、《说库》本(以上两种均二卷)。与陆粲的另一文言小说《庚巳编》专写神怪不同,本书的重点却在人间,尤其是下层的小知识分子、商贩……三教九流,甚至乞丐等的生活习俗。
三藩纪事本末
纪事本末体史书。四卷。清杨陆荣撰。成书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杨陆荣,字采南,号潭西。生卒年不详。青浦(今江苏青浦县)人。生平事迹不详。本书叙述了明清之际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此书为纪事本末史书之一种,记载了明清之际的史事。记事起于崇祯甲申(1644),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止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38)郑克塽以台湾归还清朝。其中包括南明福王、唐王、永明王三政权的建立和灭亡的经过,并记有张献忠入川、郑成功入据台湾以及顺治年间江南地区发生的反清事件等资料,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别是南明史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手杖论
一卷,尊者释迦称造,唐义净译。破言世有异执所生之有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