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销夏录
作者:高士奇
三卷。清高士奇撰。此书是高士奇告归平湖之日,以所见法书名画,考其源流,记其绢素长短广狭,后人题跋图记等,一一记载而成此书。其体例很象《铁网珊瑚》和 《清河书画舫》,稍有不同的是间加评定之语,并将自己所作题跋附入其中。古代著录书画之书,至此体例才开始严密有致,所以后来的 《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等多仿效之。又此书所录皆为高士奇亲见,考记更为精审。卞永誉的 《式古堂汇考》已将此书全部载入,可见此书极为鉴赏家所重。此书前有康熙三十二年(1693) 自序。书名 “江村”乃是高士奇之号。书中内容是从晋王羲之《袁生帖》记起,至明代陆治《榴花白雉图》止,只按时代为序,不分类,卷与卷之间亦无明显界限。书中对明代名家如文征明、沈周、唐寅、仇英诸家皆有所记,只缺董其昌,按其凡例说:董文敏公书画为近代第一,所见真迹甚多,另为一卷。但后世并不曾见,可能是未及刊行。另外书中亦有少量失实处。此书主要版本有:乾隆年间刘氏修洁斋刊本、日本宽政十二年江户须原茂兵卫等刊本、《风雨楼丛书》本。
猜你喜欢的书
伦理学
本书集中体现了他们以实验主义为根本方法论的实用主义伦理思想。在他们看来,在人类处理道德问题时,反思性思考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伦理学的目的就在于促成这样一种深入思考、正视个人行为和社会政策的全部意义及其后果的习惯,并把思考的工具和方法教给学生。所谓工具,指的是道德在其中表现自己的过程以及道德意识藉之而得到解释的某些重要的观念。所谓方法,指的是对新的价值观以及那些被经验检验过的价值观保持开放的心态,持续努力地分析和探究,直到背后的原则或假设被找到和被审查。本书分为三个部分,道德观念论、道德生活论和行动的世界,分别从道德的观念、道德的自我和道德的社会这三个方面展示了实验主义哲学视野下的实用主义伦理思考的基本内容。
吴氏医方汇编
方书。1卷。清吴杞 (杖仙)辑。乾隆九年(1744年)成书。吴氏汇录历代治疗疮疡良方。首为总论,收十二经络部位歌、十二经络引经药歌、十二经所属五行歌、五善、七恶、收功万全歌、秘传口诀、饮食戒忌、阴证收口论、视证要诀等。以下分百会疽、顶门痈、额疽、鬓疽等82症录方。又按托里、清解、发散、攻里、补养、通用分类,汇录疮疡用方,并述治疗疮疡器械、淋洗法、针法及外敷通用方等。现存乾隆九年 (1744年)稿本。
太上说六甲直符保胎护命妙经
元始天尊述六甲直符神君姓名,劝人诵经、礼拜、持咒,以保胎护命。
好酒赵元遇上皇
元杂剧剧本。简名《赵元遇上皇》或《遇上皇》。高文秀作。剧写开封府军士赵元嗜酒如命,日日不能无酒。岳父、岳母劝戒无效,妻子欲与之离异。开封府司官与赵元妻私通,乃借故派他限期申解文书。其妻断言他一定误期违限处死,逼他立写休书。开封府司官遂与其妻婚配。赵元路遇风雪,进酒店饮酒,忧闷愁苦。见3个文士无钱付账,受店主殴打,乃仗义代付酒账。其中一人为赵宋皇帝,感念赵之侠义,与其结为兄弟。得知赵元苦情,乃代为修书,保其安然无虞。赵元申解文书到达,已经误期半月,有司欲依律治罪。赵元展示其义兄所写的书信,有司见是皇帝亲笔敕命,赦赵元无罪,并任其为南京(开封)府尹。有司大惊,慌忙下拜。赵元返归开封,参见皇帝,辞官不就,并说当官不如百姓自在,愿做“汴梁城的酒都监”。皇帝遂准奏,并将开封府司官和赵妻捉拿治罪,为赵元报了仇。此剧关目、语言较为粗疏,且剧中称开封为“南京”。考开封宋为东京,金为南京,元为南京路,后改汴梁路。所以,此剧当系金代或金末元初的作品。又,元刊本中“上皇”为宋徽宗,脉望馆本为赵匡胤。“上皇”系指生前逊位给儿子的前代皇帝,所以剧中“上皇”应为宋徽宗赵佶。本剧经《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目》等著录。现存版本有《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本,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
严子陵垂钓七里滩
简名《七里滩》。杂剧剧本。元宫天挺作,一说张国宾作。四折,末本。本事出《后汉书·严光传》。剧写西汉末严光字子陵,隐于富春山畔七里滩钓鱼为生。时值王莽篡位,欲灭汉室宗支,刘秀遂改名金和,隐于南阳,与光为友。越十年,刘秀登基建立东汉,是谓光武帝,遣使征光为官。光谢绝。帝请光赴京以布衣故人相会。光应邀前往,只叙离情,绝意仕途。翌日,帝大张宴席与光接风,七里滩仙鹤、野猿俱来宫寻光。光以隐居逍遥自得,遂辞帝回滩。今存《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本,未署作者。《录鬼簿》著录于张国宾名下有此目,宫天挺名下为《严子陵钓鱼台》。然《词林摘艳》癸集有《七里滩》中《斗鹌鹑》一套,题为“宫大用”作,与今存本第二折中的此套内容完全相同。故自王国维迄今,或以宫作,或以张作。《元曲选外编》据元刊本《古今杂剧》参校重印。
大乘稻秆经
梵名S/a^listamba 。全一卷。译者不详。又作稻芊经、稻秆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本经系弥勒应舍利弗之请,宣说因缘生法有内因缘与外因缘二种,并以稻芊之由种生芽、由芽生叶,乃至由华生实,比喻十二因缘之次第生起。三国吴之支谦所译之了本生死经、唐代不空所译之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北宋施护所译之大乘舍黎娑担摩经,皆为本经之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