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风俗谭
作者:邓云乡章节列表
升序↑- 过年·忙年·年事
- 新正欢情
- 元宵·家宴
- 花灯种种
- 蜡烛·太平花
- 灯谜
- 听戏·小戏
- 戏班·串戏
- 斗牌·赌博
- 生活礼节
- 送礼·名帖
- 称谓
- 连宗·拜把子·送份子
- 鹿肉
- “茄鲞”试诠
- 吃槟榔
- “乌庄头账单”补充
- 葫芦条儿·山药糕·燕窝
- 服装真与假
- 戏剧化·生活感
- 常服与官服
- 服装种种变化
- 明清服饰差别点滴
- 头饰冠履
- 贵妃服饰·丫头打扮
- 宫制与宫花
- 荷包漫话
- 眼镜谈趣
- 香·熏香·熏笼
- 香料铺
- 红楼道士
- 贾敬服砂
- 清虚观打醮
- 《太上感应篇》
- 道婆·魔法·拍花
- 宝玉的学问
- 私塾教育之一
- 私塾教育之二
- 曹雪芹·八股文
- 黛玉教诗
- 香菱学诗
- 探春、贾芸二信
- 林如海和“盐政”
- 得官·官品·诰命
- 捐官种种
- 龙禁尉·侍卫
- 长随到门子
- 太监种种
- 古董行贸易
- 假古董
- 真古董
- 古董陈设艺术
- 女红·刺绣
- 工艺制品
- “大观”意境
- 水趣点滴
- 江南风俗·京都“南风”
- 原版序言
猜你喜欢的书
昆仑河源考
(清)万斯同撰。万斯同(1638—1702年),字季野,学者称其为石园先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曾以布衣身份参编《明史》,另著有《历代史表》、《纪元汇考》、《庙制图考》、《石经考》、《历代宰辅考》、《石园文集》等多种。本书共一卷。作者以为元笃什言《河源昆仑》与《史记》、《汉书》不合,《水经》所载亦有谬误,故而历引《禹贡》、《禹本纪》、《尔雅》、《淮南子》及各史之文以考证之。旧说如张骞言河源出盐泽、司马迁言河源出于阗等。后来诸书,都无异说。《唐书·吐谷浑传》,始有李靖望积石山览观河源之言,而亦未确有所指。潘昂霄等以鄂敦塔拉之潜行复见者,指为河源,以阿木尼玛勒占木逊山即古积石山,指为昆仑,《元史》将其观点采入《地理志》中。万斯同对上述旧说一一考辨,得出河有两源之说。今天看来,万氏之言也并不确切,但所引史料颇多,可验证古人之河源观。《昆仑河源考》有浙江鲍士恭家藏本。今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续编·史地类》,见第九册。
马一浮先生语录类编
这是一部谈话记录,由“六艺篇”“诗学篇”“文艺篇”及“教学篇”等构成,是马一浮称性而谈的作品,既具有一定的条理性、系统性,也非常适宜片段化地欣赏,是了解一代哲人非常好的渠道路径。
山歌
明小曲时调集。又名《童痴二弄》。明冯梦龙辑。卷首有《叙山歌》一文,标明“墨憨斋主人(冯梦龙)所题”,备言编辑缘起及宗旨。原书十卷,卷一至卷九,包括评注时录,共收吴语“山歌”三百五十六首,如果把评注中说明有异文的别作三首计入,则为三百五十九首;卷一○收“桐城时兴歌”二十四首,共计三百八十三首。此书为保存吴中“山歌”最为完备的一种专集,而其中的《桐城时兴歌》,就数量言也仅次于《明代杂曲集》卷七所收的二十五首。在所录山歌歌词之后,辑者多附以评注。除了注明异文、出处,或经过某文人润色的事实外,还对吴地方言吴中风俗作了一定说明。《童痴二弄·山歌》的主要版本有郑振铎旧藏明启、祯间(1621—1643)的写刻本;1935年由顾颉刚校点的上海传经堂排印本;同年由上海中央书店排印的包括据传经堂排印本增补过的《黄山谜》。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内部发行了《明清民歌时调丛书》,其中《童痴二弄 ·山歌》部分是以郑振铎旧藏本为底本,以两种清旧抄本和明《适情十种》中所载的山歌选六十首为参校本整理校点的。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订重印了此书,改名为《明清民歌时调集》。
诗演义
梁寅撰 梁寅 (1309—1390),元末明初江西新喻(今新余)人,字孟敬。世业农,家贫力学,博通《五经》。累举不弟,遂弃去。辟集庆路儒学训导。元末战乱,隐居教授。明太祖朱元璋征天下名儒修述《礼》、《乐》,他就征。在礼局中以讨论精审为众所推服。书成,将授官,以老病辞归,结庐石门山,学者称为梁五经,又称石门先生。曾谓“清、慎、勤”为居官三符。著有《礼书演义》、《周礼考注》、《春秋考义》、《周易参义》、《石门集》等。其《诗演义十五卷》推演朱子诗传之义,故以演义为名。前有自序,称此书为幼学而作,博稽训诂以启其塞,根之义理以达其机,隐也使之显,略也使之详。其书浅显易见,切近不支。元儒之学,主于笃实,犹胜虚谈高论,横生臆解者。今见《四库全书·经部诗类》和《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经部诗类》。
楞严义灯
这部“大佛顶首楞严经”,乃世尊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要道。为宗、教之指南,性、相之总纲。诸佛依之为成佛正因;众生依之为解脱要诀。在如来三藏圣典中,求其彻底阐明心性;彻底破妄显真,使人转物同如来,弹指超越无学者,楞严妙法是矣!考其所诠则谈圆理,以明真性,开圆解以示真修,依圆行而证大果。
问佛·观心
《问佛·观心》精选了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佛学作品和诗词作品,思想性和艺术价值非常高。李叔同的佛学观以及人生观,有很多值得当下的人去学习的地方,感受一下他的思想,品读一下他的诗词,于纷繁的生活中得到一些安宁与淡定。让我们追随弘一法师的脚步,在红尘俗世问佛观心,品味人生从容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