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蟫精隽
明代笔记。16卷。徐伯龄撰。徐伯龄字延之,嵊县(今属浙江)人。主要生活在明天顺年间。该笔记传本较少见,今存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总目》介绍该笔记尚较允当:“是书杂采旧文,亦兼出己说。凡二百六十一条,大抵文评、诗话居十之九,论杂事者不及十分之一。其体例略似孟棨《本事诗》,其多录全篇又略似刘壎《隐居通议》。其中猬琐之谈,或近于小说。而遗文旧事,他书所不载者亦赖以传。其论周德清《中原音韵》一条,尤为明确。《千顷堂书目》作二十卷,此本仅十六卷,前后无序跋,亦无目录,不能知其完阙。其中多阙字阙句,又所录诗文往往但存其标题,而其文皆作空行,盖缮录者图省工力,因而漏落。”该笔记关于明初诗词的记述较有价值,如卷8“秋虫三谏”条关于徐贲诗作的介绍、卷11“菊庄诗”、“清溪博雅”、“鹤窗蕴藉”等条关于刘泰、陆昂、马洪诗词的介绍,以及卷4“吕城怀古”条说明自己如何作《香台集》注的记述,均为他书没有或很少涉及的话题,这给研究明初诗词演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难经校注
《难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它继承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对后世医学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全书以阐明《内经》等古医经的要旨为主,用问答的体裁,设为八十一难。内容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特别是对脉学的论述,尤为精要,有创造性的立说。对三焦和命门的学说,提出了新的论点,并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与病症,以及腧穴、原穴、募穴在针刺治疗上的作用。本书对深入研究中医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的价值。 《难经校注》是对《难经》整理研究的成果。书中设提要、原文、校注、按语等项,对《难经》的每一难勾玄旨要、校勘讹、训释词义,并联系临床实际,论述医理,探隐发微,解析疑难。本书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八十年代的部级科研课题,在某些方面代表了中医界对《难经》研究的新水平。
上清玉帝七圣玄纪回天九霄经
《上清玉帝七圣玄纪回天九霄经》,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真诰》卷十四引《七圣玄记》;《上清大洞经目》着录「上清七圣玄纪回天九霄一卷」,皆指此经。原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无上秘要》、《云笈七签》等书亦多引此经。经文乃高圣撰集,言存思礼拜神真,记名上天简箓之法。全书分四篇。一、《高圣六合隐存定简记仙上法》。其法以六合之日入室存思礼拜玉帝及五老仙伯等神,可感召神灵降授宝诀,题名七天白简素箓,七年得仙飞升。二、《高圣玄纪得道隐名内文上篇》。内载「七圣玄纪」诗七首,诗中隐含诸神宝名。据称得此文者可白简定数,勤修苦行,长斋念真七年,有灵瑞下降。三、《高圣隐书金名玉字内文》。内载十三组符箓,皆为上天隐书真文。依法择日书写佩服隐文,存神礼拜,行之九年则题名帝籍,飞升成仙。四、《高圣仙禁七伤之法》。内列举欲图题名金简玉箓之学者不得触犯之七条罪过。若违犯七条禁律,将受惩罚伤败,故称「仙禁七伤之法」。
太上老君年谱要略
李致道由宋谢守灏《混元圣纪》别出第1卷,校正刊行。本书现存诸本中,以《道藏》本早出。
诗传遗说
(宋)朱鉴撰 朱鉴,宋塾子,字子明,以荫补迪功郎。累迁湖广总领。宝庆间迁居建安之紫霞洲,建熹祠于所居之右。著有《朱文公易说》、《诗传遗说》等。《诗传遗说六卷》,《宋史·艺文志补》有著录。该书系宋理宗端平乙未年(1235),鉴以承议郎权知兴国军事时所作。因重刻朱子《集传》,而取文集语录所载论诗之语足与《集传》相发明者,汇而编之,故曰遗说。其书首纲领,次序辨、次六义,继之以风雅颂之论断,终之以逸诗诗谱叶韵之义。以朱子之说,明朱子未竟之义。今见《通志堂经解·诗》康熙本、同治本;《四库全书·经部诗类》; 《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经部》。
增壹阿含经新译
此经记述佛陀及其弟子们的事迹;阐述出家僧尼的戒律和对俗人修行的规定;论述小乘佛教的主要教义等。经中也多处提示了“六度”、“三乘”等大乘菩萨道思想,还记载了第一次佛经集结之菩萨藏集结(一般称大众部集结),阿难在窟内与诸大声闻完成四阿含的集结后,又发心会同弥勒菩萨等诸大菩萨集集结大乘菩萨道经典,“世尊所说各各异,菩萨发意趣大乘”,赞叹“方等大乘意玄遂”、“难明难了不可观”。当然,作为小乘基本经典,此经的重点在说施戒涅盘等事及各种因缘故事,故又为劝化者所专习。本书同其他三部阿含一样,系记载基本佛教教义的重要典籍,在印度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研究佛教产生以及当时北印度政治、宗教、哲学等提供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