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杂记
作者:余怀
清代笔记。余怀撰。余怀(1617—1696以后),字澹心,一字无怀,号曼翁,莆田(今属福建)人,侨居江宁(江苏南京),清初文学家。此书为其晚年所作,共3卷。 上卷为《雅游》,中卷为《丽品》,下卷为《轶事》,卷各一篇 (内分多则)。本书流传广远,除各种单行本外,还收在《说铃》、 《龙威秘书》、 《昭代丛书》、 《虞初新志》等著名的丛书、 选本中。本书看似为《北里志》一类记载挟妓冶游的作品,常被目为“香艳”之作。实则通过南京曲院在明清易代前后的变化,寄托了作者难言的亡国亡家之痛,含有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作者系明朝遗老,所记皆回忆南京旧日浪游生活,并有一些当日社会生活资料。其中记载明末南京娼寮、歌场人物与演唱情况甚详,并为尹春、李十娘、顾媚、董小苑、顿文、李香君等人立传,介绍其生平与表演技艺。
余怀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默堂集
宋代诗文别集。22卷。陈渊撰。作者尝榜其室曰“默堂”,门人沈度编次其诗文,因以名其集。《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此集22卷,《宋史·艺文志》则称26卷、词3卷。《四部丛刊》三编据昆山徐氏传是楼所藏宋刊本影写本辑入本集,仅有诗10卷而无词,其余12卷为启、表、札子、奏状、书、杂文、杂说等各种文章,其中书为5卷。卷首载沈度、杨万里序。书末附赵万里跋。《四库全书》据鲍士恭进呈本著录,但与《四部丛刊》本相比,有两处缺页。陈渊文集另有12卷本,名《存诚斋集》,但其集有文无诗,且第1卷末少启3篇、第9卷末少书2篇,文字也多所讹缺。杨万里为《默堂集》所写的序称:“其辞质而达,其意坦而远,其气畅而幽。至于立朝廷、当言责、正君心、排权臣,蹇蹇不折也。是岂今之所谓文哉!盖道学之充乎其中而溢乎其外、形乎其躬而声乎其言者欤!”
续北山酒经
宋李保撰。保生平事迹不详,其《读朱翼中〈北山酒经〉》诗末署“朝奉郎行开封府刑曹掾”,小序称与朱“同僚”。此书即为续朱书而作,共记制曲酿酒46种。然今存《说郛》本有目无文。
上清金真玉光八景飞经
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上清大洞真经目》着录「太上隐书金真玉光一卷」;《无上秘要》等道书引《洞真金真玉光八景飞经》,皆指此书。今本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又有敦煌抄本五件,写于唐武后如意元年(692),其文字与《正统道藏》本基本相同。此经乃上相青童君撰集,桐柏真人传授东晋道士许远游(许迈)。内载三篇道法。第一为修行八景飞经八道秘诀之法。其法以八节之日,入室存思礼拜天宫八景神真,可以招真降神,飞升成仙。第二为修行八景飞经诵章置符之法。其法先诵念《金真太空之章》,然后存思礼拜五帝,书写五方招灵致真摄魔之符,置于香案五方。行此法可招真伏魔。第三为修行豁落七元符法。其法先存神念咒,然后书写佩带豁落七元符。行此法可招致上真飞仙之官,制伏万魔,白日升天。
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
《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清实录光绪朝实录)595卷。陈宝琛、世续等修纂。1986—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清实录》中包括该实录。清代实录是一种编年体的史籍,资料来源于内阁和皇史宬的各种档案,以及各衙门的则例和禀牍奏疏,尤为重要的是皇帝的文集和御笔。有清一代实录,虽然卷帙不等,但体例不变,记载的主要类别是相同的。领衔修纂德宗实录的陈宝琛,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后为溥仪的师傅,并任弼德院顾问大臣。在已修成的清代12朝实录中,德宗朝的份量最大,共有597卷,是在清亡后1927年修成的。从卷437至卷492,共有57卷记载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三年期间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及社会生活方面的重要情况,其中记载义和团事变颇详。
春秋属辞
十五卷,元赵汸著。至正丁酉(1357),赵汸《春秋集传》定稿,因《礼记·经解》之说,悟《春秋》之义在比事属辞,而著此书。赵汸《东山集·与朱枫林书》:“《春秋》随事笔削,决无凡例。前辈言此亦多,至丹阳洪氏之说出,则此段公案不容再举矣。其言曰:‘《春秋》本无例,学者因行事之迹以为例。犹天本无度,历家即周天之数以为度。’此论甚当。至黄(泽)先生则论鲁史有例,圣经无例。非无例也,以义为例,隐而不彰,则又精矣。今汸所纂述,却是比事属辞法。其间异同详略,触事贯通,自成义例,与先儒所纂所释者殊不同。然后知以例说经,固不足以知圣人;为一切之说以自欺,而漫无统纪者,亦不足以言《春秋》也。是故但以《属辞》名书。”书中实以杜预《春秋释例》、陈傅良《春秋后传》为本,并有所补正,分例为八:①存策书之大体;②假笔削以行权;③变文以示义;④辨名实之际;⑤谨内外之辨;⑥特笔以正名;⑦因日月以明类;⑧辞从主人。所分八门,较诸家言例者有绪。其中不免穿凿,但宏纲大旨可取者多。收入《四库全书》。
五无反复经
佛说五无反复经,一卷,刘宋沮渠京闻译。王舍城之梵志来舍卫国,途见耕者之子死,而其父母及奴仆等五人不愁哭,以为大逆而无反复之人(无反复者无反己而放逸也),佛说理开梵志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