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统编
作者:邵之棠章节列表
升序↑- 序
- 总目
- 分部目录
- 卷一 文教部一 学术
- 卷二 文教部二 经义
- 卷三 文教部三 史学
- 卷四 文教部四 诸子
- 卷五 文教部五 字学
- 卷六 文教部六 译着
- 卷七 文教部七 礼乐
- 卷八 文教部八 学校
- 卷九 文教部九 书院
- 卷十 文教部十 藏书
- 卷十一 文教部十一 义学
- 卷十二 文教部十二 女学
- 卷十三 文教部十三 师友
- 卷十四 文教部十四 教法
- 卷十五 文教部十五 报
- 卷十六 地舆部一 地球事势通论
- 卷十七 地舆部二 各国志
- 卷十八 地舆部三 地利
- 卷十九 地舆部四 风俗
- 卷二十 地舆部五 水道
- 卷二十一 地舆部六 水利
- 卷二十二 地舆部七 河工
- 卷二十三 地舆部八 田制
- 卷二十四 地舆部九 农务
- 卷二十五 地舆部十 屯垦
- 卷二十六 地舆部十一 种植
- 卷二十七 内政部一 治术
- 卷二十八 内政部二 科举
- 卷二十九 内政部三 官制
- 卷三十 内政部四 用人
- 卷三十一 内政部五 育才
- 卷三十二 内政部六 捐纳
- 卷三十三 内政部七 铨选
- 卷三十四 内政部八 举劾
- 卷三十五 内政部九 臣职
- 卷三十六 内政部十 吏胥附幕友
- 卷三十七 内政部十一 议院
- 卷三十八 内政部十二 养民
- 卷三十九 内政部十三 八旗生计
- 卷四十 内政部十四 正俗
- 卷四十一 内政部十五 救荒
- 卷四十二 内政部十六 弭盗
- 卷四十三 内政部十七 刑律
- 卷四十四 内政部十八 讼狱
- 卷四十五 内政部十九 火政
- 卷四十六 外交部一 交涉
- 卷四十七 外交部二 通商
- 卷四十八 外交部三 遣使
- 卷四十九 外交部四 约章
- 卷五十 外交部五 中外联盟
- 卷五十一 外交部六 各国联盟
- 卷五十二 外交部七 中外和战
- 卷五十三 外交部八 各国和战
- 卷五十四 外交部九 教案
- 卷五十五 外交部十 外史
- 卷五十六 理财部一 富国
- 卷五十七 理财部二 商务
- 卷五十八 理财部三 银行
- 卷五十九 理财部四 钱币
- 卷六十 理财部五 蚕桑
- 卷六十一 理财部六 茶务
- 卷六十二 理财部七 畜牧
- 卷六十三 理财部八 公司
- 卷六十四 理财部九 国债
- 卷六十五 理财部十 厘卡
- 卷六十六 理财部十一 赋税
- 卷六十七 理财部十二 漕运
- 卷六十八 理财部十三 仓储
- 卷六十九 理财部十四 盐务
- 卷七十 经武部一 武备
- 卷七十一 经武部二 武试
- 卷七十二 经武部三 各国兵制
- 卷七十三 经武部四 中国兵制
- 卷七十四 经武部五 练兵
- 卷七十五 经武部六 选将
- 卷七十六 经武部七 战具
- 卷七十七 经武部八 兵法
- 卷七十八 经武部九 防务
- 卷七十九 经武部十 边防
- 卷八十 经武部十一 海防
- 卷八十一 经武部十二 海军
- 卷八十二 经武部十三 船政
- 卷八十三 经武部十四 团练
- 卷八十四 经武部十五 军饷
- 卷八十五 经武部十六 裁兵
- 卷八十六 经武部十七 弭兵
- 卷八十七 考工部一 工艺
- 卷八十八 考工部二 制造
- 卷八十九 考工部三 矿务
- 卷九十 考工部四 铁路
- 卷九十一 考工部五 机器
- 卷九十二 考工部六 纺织
- 卷九十三 考工部七 电报
- 卷九十四 考工部八 邮政
- 卷九十五 格物部一 格致
- 卷九十六 格物部二 算学
- 卷九十七 格物部三 天文
- 卷九十八 格物部四 地学
- 卷九十九 格物部五 医学
- 卷一百 通论部一
- 卷一百一 通论部二
- 卷一百二 通论部三
- 卷一百三 通论部四
- 卷一百四 通论部五
- 卷一百五 杂着部一
- 卷一百六 杂着部二
- 卷一百七 杂着部三
邵之棠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哲学的改造
美国杜威著。由1919年访问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的讲演稿汇集而成。1922年在波士顿出版。该书的主题思想正如书名所示,是按照实用主义的基本观点从各个方面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论述实现哲学改造的途径。全书分为8章,首先分析了哲学的历史起源,指出不同历史条件和生活环境下,人们的想象、情感和欲望各不相同,便产生了不同的哲学观念。应将哲学史的研究同人类学、原始生活、宗教史、文学、社会制度的研究结合起来。未来哲学的任务是抛弃关于终极的绝对实在的争论而关注社会的信念和理想,即超越唯物唯心等传统的形而上学的争论而使哲学面向生活,面向人的经验世界。这便是哲学改造的根本纲领。书中考察了培根以来的西方哲学的演化;考察了西方科学观念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及它们对哲学的影响;对传统哲学的经验概念和理性概念以及传统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作了批判,提出新的经验概念,即把经验看做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书中还着重批判了旧的认识论和真理论,论证了工具主义的认识论和真理论;批判了传统的道德观念,阐述了工具主义的道德理论;批判了各种传统的社会历史观,主张从具体的境遇、事实出发,遵循历史多元论。中译本由许崇清译,商务印书馆1933年出版。
关中胜迹图志
名胜志。清毕沅 (1730—1797)撰。三十二卷。沅有《晋书地理志新补正》已著录。毕氏有感前人记陕西山川胜迹,多有牴牾,乃游行山原,访求旧迹,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撰成此书,约四十万字。卷一记陕西省地理、西安府地理;卷二至三十分叙西安、同州、凤翔、汉中、延安、榆林六府,商、乾、邠、兴安、绥德、鄜六州之地理、名山、大川、古迹四事;卷三十一至三十二载陕西省图、西安等府州区域图、华岳图、终南山图、太白山图、西镇吴山图、黄河图、渭水图、龙首永济二渠图、龙洞渠图等共十六幅。全书荟萃群言,援据考证,各附本条,始末了然。以府州为经,以地理、名山、大川、古迹为纬,诸图附后,纲领明晰,颇合志体,参考价值较大。如地理目指出,陕西地理特点为高原与平原、沙漠互为相接,高原由原、梁、峁、丘陵、沟壑所组成,对水土流失,气候特点、土地肥贫等等俱有详尽载述,为多学科研究、治理黄土高原提供了丰富资料。记山凡其位置、方圆、 海拔、 相接、走向、景观、古迹等皆有说明,又配以卷末舆图,详赅具体,足便考览,记川亦然。 龙首、 永济、龙洞渠三图,为研究古代西北地区水利设施有较大参考价值。汉唐宫殿图为考证其建筑特点、格局有重要参考意义。因关中无山不名、无地不古,故古迹目所载颇丰,自三皇五帝迄清,诸如城池、宫观、陵庙、明堂、辟雍、长城及断碑碎碣等无不收录,并详考其沿革、存废等,为文物考古、文物保护及开展旅游业提供了丰富史料。《三辅黄图》、《长安志》、 《雍录》诸书均不及此书详赡,是研究陕西自然演化、人文变迁的重要文献。有乾隆四十一年刻本。
招远县续志
四卷。清陈国器、边象曾修,李荫、路藻纂。陈国器,道光年间任招远县知县。边象曾,道光间曾任招远知县。李荫、路藻招远县志,自顺治十七年(1660)知县张作砺创修后,又已二百余年未经续作。陈国器莅任后,就集邑中绅士,倡议设局修志,分负采访之责,广搜佚文,博谘近事,历数月而续志成。《招远县续志》道光二十六年 (1846)刻本。全书四卷,志目为:星野仍旧、灾祥续、沿革仍旧、疆域仍旧、山川、桥梁附续、城池仍旧、公署续、学宫仍旧、祀典续、乡都、坊市附续、古迹仍旧、寺观仍旧、风俗仍旧、物产续、赋役续、封建仍旧、职官续、科贡、封荫、武科附续、人物续、列女续、仙释续、艺文续。此志体例、记事,全袭旧志,只增近事而已。然简陋芜杂。
中国文物常识
作者沈从文,沈从文以文学家的姿态去梳理文物相关的常识,从欣赏的角度讲述各种文物,行文严谨而生动,内容丰富而系统,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沈从文先生所做关于中国文物的研究,虽然是根据工作需求和工作内容,或论及其来源,或深究其工艺,或拓展其发展及应用,或针对某一案例进行分析讲述等,但他并非像一般文物研究者那样行文平铺直叙,逻辑生硬刻板,以固定套路研究文物,而是以文学家的姿态去梳理文物相关的常识。 《中国文物常识》内容涵盖古人的穿衣打扮、生活用品、交通工具、文化生活、工艺美术等内容,更是具体到古代玉石、陶瓷、玻璃、镜子、漆器、辇舆、车乘、扇子、刺绣、服饰、狮子、龙凤及鱼的图案等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文物常识》是丰富文物知识储备、提高人文修养的理想读本。
梼杌萃编
《梼杌萃编》为长篇章回体小说,又名《宦海钟》,以反面人物贾端甫为中心,叙述了清末官场商场的黑暗与腐败。文笔辛辣。全书十二编二十四回,十二编分别为禹、铸、鼎、温、燃、犀、抉、隐、伏、警、贪、痴,每编分上、下,含两回。首回前有《缘起》,末回后有《结束》。真实细腻地再现了晚清官场、仕林和工商业者腐朽淫糜、放荡庸俗的生活,无情暴露了上至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总督、巡抚,下到布政使(藩台)、按察使(臬司)、知府、县令以至管家、奴仆,对金钱、权势、女色无止境的占有欲望。极为深刻地揭示出晚清官场的肮脏污浊、奸诈贪婪和冷酷虚伪。
李太白诗集注
李白诗注本。清王琦辑注。琦字琢崖,号载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另有《李长吉歌诗汇解》。李白、杜甫均为唐伟大诗人,但后世对其诗集的注释多寡不均。清杭世骏曰:“注杜者,自宋以后已有千家……太白之集历五百年而始有萧、杨二家,又历五百年而始有盐官胡氏孝辕。孝辕亡后,今且百馀年矣,文士林立,未有起而补其阙者。”(《李太白集辑注序》)王琦正是鉴于此种情况,积数十年时力重为编次,参合诸本,汇集杨、萧、胡三家注之长,而纠其错讹疏漏,益以逸篇,厘为三十卷。其前二十五卷略依萧士赟本次第,但删去分类标目及题下所注作者游踪;杂文四卷依郭云鹏本次第,参订以缪曰芑本,并详加注释。别以序志、碑传、赠答、题咏、诗文评、年谱、外纪为附录六卷,而将缪曰芑本的《考异》一卷散入各篇文句之下。该书补刻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后续有重刻。校勘方面,善于取资文义及有关旁证,作出精确判断。其注释考证详于典故与地理。王琦自序云:“芟柞繁芜,补增阙略,析疑匡谬,频有更定。至于山川古迹之地形、鸟兽草木之名状,尤加详考,不厌繁复,盖将以为多识之助”,故虽知有“绮碎鳞杂”之议,而仍坚持详尽综博,以“搜罗轶典,抉发奥思”。王氏又精通道书佛典,用以注释“才兼仙佛”的李白,正“足以发太白难显之情,而抉三家未窥之妙”(杭世骏《李太白文集序》)。对于前人的见解,王氏能慎重斟酌,去短从长,融入自己的心得,成为新注,总观全书,持论平正,客观可信。是书又名《李太白全集》、《李太白文集辑注》,是当时李白诗文合注最完备的本子,历来得到学术界重视,除王氏自刻者外,有多种翻印本,如《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本、商务《国学基本丛书》本、《万有文库》本及中华书局1979年标点整理本等。今人瞿蜕园、朱金城为李白集作新校注,即以此为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