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作文谱
作者:唐彪
清代文章理论著作。12卷。唐彪著。本书有清刊本,与《父师善诱法》合为一集。全书依次详细阐述了读书、作文、修辞、用字等各方面的问题,其宗旨在于强调:要想提高写作能力,一则必须加强品德修养,二则必须博学多能。三则必须讲求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汲汲于文而文愈工”。他说:“文无他诀,惟贵体认。体认者,谓设以身处其地,处其时,而体认其理也。理之体认既真,则经书非先圣先贤之言,乃吾身真实固有之理。由是发为文章,句句皆真诠实谛,格自然佳,词自然畅,气自然顺矣。”在具体的写作方法方面,唐彪强调写好文章开头和注重细节描写。他指出:“一篇机局扼要”,全系于“文之发源”,“此处若能得势”,则以后就从容多了。“文之有描写,犹画者描写人容也。容貌毫发不肖,不得谓之工;即容貌肖矣,而神气毫发不肖,亦不得谓之工。故文章最重描写,而最难者亦无如描写也。是以描写宜细,不细即粗陋矣。描写宜详,不详即缺略矣。描写宜文,不文即俚俗矣。”唐彪还指出:学路要宽,师法要广。“专读应世之文,其弊也,恐思路流于浅庸,笔气流于平弱。操管为文,必不能超越流俗。专读传世之文,其弊也,恐刻意求深,而流为暗晦,敷词质朴而失于枯躁,又为功名所深忌。”
猜你喜欢的书
儿童文学小论
论文集,周作人著,儿童书局1932年3月出版。 本书收入了周作人1912年至1924年间所写的11篇儿童文学理论文章,其中《童话略论》、《童话研究》、《古童话释文》、《儿歌之研究》、《儿童的文学》、《儿童的书》等,都是“五四”前后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代表性的理论成果。作者在书前的序文中说:“这几篇文章虽然浅薄,但是根据人类学派的学说来看神话的意义,根据儿童心理学来讲童话的应用,这个方向总是不错的,在现今的儿童文学界还不无用处”。1933年2月,儿童书局出版了赵景深编著的《〈儿童文学小论〉参考资料》,对《儿童文学小论》中的有关名词、史料、典故、人物等作了注释,对研究该书和儿童文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易经衷论
清张英撰。二卷。《张文端集》本。此书专辨六十四卦经传之旨,不及《系辞》、《说卦》、《序卦》、《杂卦》;每卦各为一篇以诠解大意,而不列原文。解说以朱熹《易本义》为宗,但又不固守朱熹之说。如坎卦:朱熹以“贰用缶”为句,此书则从程颐《易传》,以“贰”字应属上句,断为“樽酒簋贰”。
听来的故事
《听来的故事》选取了当年林徽因主编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的部分特色篇目,包括沈从文、萧乾、林徽因、老舍、李同愈、李健吾、蹇先艾等名家的经典短篇小说。展现每个作家的不同语言、文字运用的风格,同时也再现了民国时期各地或淳朴、或彪悍的民风,揭示了清后期政府的腐朽、军阀混战、日本入侵背景下,人民生活的迷惘、混乱、艰苦与麻木的现状。
博物院的秘密
有许多朋友,常常捉住了我,要我说故事。
在我遇见那个红领带的朋友时,我便捉住了他,要他为我说些故事,以便转述给我的朋友们听。
他是一个奇异的人物,生平最多奇异的经历。他常常把他的奇异的经历告诉我。
汲冢纪年存真
清朱右曾撰。二卷。《古本竹书纪年》大致亡于宋,朱氏据清代尚能见到的各本引文加以辑录,并一一注其所出,考其异同,以见今本之可疑,真古本之可信。书末附《周年表》,自周武王十一年伐殷,迄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灭东周,简列八百零九年间列国重要史事。是书辑文有据所引诸书文字合并芟定的,其后进行校补和辑证的主要有王国维等。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明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上海圆明讲堂沙门韬光圆瑛讲,弟子芬陀利子明旸日新录。佛法难闻,凡情忽之也;净宗难信,旨奥罔解。佛法者何?净而已矣。所净者何?根尘识皆是也。故群经蕴义,无不在净;学而习于净,扼乎佛法之要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