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彪

- 姓名:唐彪
- 别名:字翼修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640
- 逝世日期:1713
- 民族族群:
唐彪(1640~1713),字翼修,家住城中,清顺治十八年(1661)岁贡。自幼博览群书,曾求学于黄宗羲、毛奇龄之门。存心平恕,立论和易。历任会稽、长兴、仁和训导。“秉铎武林(杭州),课徒讲学”,长期从事教学工作。解职后,益力于学,时誉为“金华名宿”。
唐彪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教育学家,他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其著作《家塾教学法》是我国第一部以教学法命名的教学法专著。全书通过上、下两册分别系统地论述了教法与学法。书中总结了历代教育法的教学理论精髓,包囊了二程、朱熹、毛稚黄等人的教学观,同时在博采众多教育学家精辟言论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总结归纳出了包括教师论、教务论、家教论和教法论等的《父师善诱法》和囊括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精读钻研和书法教学等方面教育思想的《读书作文谱》,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的语文教育思想。
其所著有《身易二篇》《人生必读书》《读书作文法》《父师善诱法》等。
猜你喜欢的书
随着日子往前走
随着日子往前走。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相信,真正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不去抱怨,尽量担待;不怕孤单,努力沉淀。 陆小曼,一个浪漫孤寂、命运坎坷的另类才女,美丽过,风光过,最后却选择素颜恬淡,素衣半生。她学会了为自己疗伤,她真正做到了内心的强大。 《随着日子往前走》收录了一些体现陆小曼才情的经典小品文,内容多为怀念志摩而作。经年散去,寂寞的味道是那么深沉,她已经习惯了独坐一隅,喜欢画画、看书,写伤感的文字,走自己的路,不论有多少委屈,多么难受,她明白最终能治愈自己的还是自己。只有内心真正强大,才能走完漫漫人生,才能让生命闪耀出最美的光芒。
古穰杂录摘抄
一名 《莘野纂闻》,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明李贤撰。 《国史经籍志》、 《千项堂书目》、 《明志》著录为二卷。 《钦定续通考》、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为三卷。现存历代小史本、古今名贤汇语本、续说郛本、五朝小说本均为一卷。记录汇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题《古穰杂录摘抄》,一卷本。本书系作者在任时耳闻目睹及亲历之事,编缀成帙,对研究明初及正统至成化初年宫廷政治与经济、军事、文化诸问题,颇具价值,尤其对文武大臣的言行轶事,多有记述,可补正史之缺。其中多有不满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之语。其谓李时勉自仁宗谴怒之后,不复直言;自王振诬抅以后,即乞归,有明哲保身之义。也颇著微词。《古穰杂录摘抄》是明代小说家元明善所著,由沈节甫编辑成书。主要是元明善对《古穰杂录》中重要的知识进行摘录,为后人了解《古穰杂录》提供了参考资料。
兼明书
五卷。唐五代时邱光庭 (生卒年不详)撰。邱光庭乌程 (今浙江吴兴)人,曾官至太学博士,与著名诗人罗隐交往密切。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兼明书》共十二卷。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作二卷。今本五卷,可能为后人所更定。首卷为诸书二十二条;次卷为 《周易》五条,《尚书》四条,《毛诗》十三条;三卷为 《春秋》十条,《礼记》五条,《论语》十三条,《孝经》二条,《尔雅》二条;四卷为 《文选》二十二条;最后为杂说十八条,字书十二条。该书虽有许多文字脱字之处,但邱光庭引典辨驳,具有条理。所记社稷诸条,“多得礼意”。驳五臣《文选注》诸条,亦皆精核。其谓《春秋》之例,“有褒而书者,有贬而书者,有讥而书者,有非褒非贬非讥国之大事法合书者”,具有卓识。在唐人考证著作中,可与颜师古《匡谬正俗》相媲美。现存的主要版本有:秘笈本,谈生堂余苑本,真意堂活字本,《说郛》本,天一阁抄本,日本文政十二年翻刻璜川吴氏本、《四库全书》 本等。
黄帝阴符经疏
黄帝阴符经疏,原题「少室山李筌疏」。三卷,收人《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据考此书并非唐人李筌之作,而系宋人取李筌《阴符经序》与袁淑真《阴符经疏》(亦名《阴符经集解》)拼合而成。
乐府雅词[标点本]
宋词总集。三卷,《拾遗》二卷。南宋曾慥编选。编定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曾慥,字端伯,号至游居士。生年不详,卒于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晋江(今福建南安)人。官至尚书郎,值宝文阁。学问淹博,著有《高斋漫录》、《高斋诗话》,并编有《宋百家诗选》,均已散佚,今惟《类说》传世。是集选录宋词人欧阳修以下凡三十四家,《拾遗》选录十六家。共五十家。据编选者曾慥自序云:“余所藏名公长短句,裒合成篇,或后或先,非有诠次,多是一家,难分优劣。涉谐谑则去之。当时艳曲,谬托欧公者悉删除之。”此即其选录标准,亦为“乐府雅词”之由来。有宋一代,为词之极盛时期,柳永、晏殊父子、周邦彦、秦观等皆词林高手,为宋词蔚成风气,贡献极大,但曾慥株守传统,斥为“软媚”一流,弃而不选。然此集亦有极可宝贵者。卷上分《转踏》、《大曲》、《雅词》三类,其《转踏》中录有皇宫内庭传出的无名氏《九张机》、《调笑》,《大曲》中录有《道宫薄媚》等,皆他本所罕载,是今天我们研究唐宋歌舞曲的重要资料。此集未选苏轼词,因曾慥另刻有《东坡居士长短句》。有明代星凤阁校钞本、《词学丛书》中的享帚精舍本和承启堂本。并收入《四库全书·集部词曲类》、《四部丛刊·集部》、《粤雅堂丛书》及《丛书集成初编·文学卷》中。《四部丛刊》本为三卷,《拾遗》二卷;《粤雅堂丛书》和《丛书集成》则为六卷,《拾遗》二卷。
周礼订义
八十卷。宋王与之撰。王与之生卒年不详,字次点,南宋温州乐清(今浙江乐清)人。曾从陈松溪学六官要旨。任宾州文学,泗州通判等。此书是淳祐二年(1242)行在秘书省准敕访求书籍时牒温州所得,特补一官授宾州文学,后终于通判泗州。书前有真德秀序和赵汝腾后序。赵汝腾称,真德秀殁后王与之又删繁取要,由博得约,此书“精粹无疵”。《周礼订义》采录旧说共五十一家,唐以前为杜子春、郑兴、郑重、郑玄、崔灵思、贾公彦六家,其余四十五家均为宋人,资料博详,凡文集语录无不搜采。以当时诸儒为主,前儒古义仅特为附存而已,实际是取宋人的学说。解经以义理为本,典制为末,言义理者多,考典制者少。其注《考工记》,认为《冬官》不亡,与宋俞庭椿《周礼复古编》观点一致,但俞庭椿易改经文,王与之仅持其观点而不移改经文。对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极为不满,当谈及邱葵《周礼》序中讲,王与之作《周官补遗》、《周礼》之六官全,而此书无此补遗,不知因何时说,“然凭空臆改经之说,正以不存为最善,因无庸深考也”,颇为偏激。认为《周礼订义》不及李鼎祚《周易集解》能存古义,则颇中肯。然而,宋时四十五家之书,已佚十之八九,是赖以《周礼订义》而得以流传,可见其对宋文献功不可没。版本有:宋刻本,清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本,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刊修补本、乾隆间文渊阁《四库全书荟要》本。





![乐府雅词[标点本]](/d/file/books/4fb589302728c5300fbc7349140bc89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