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字和同源通用現象

詞和詞之間在音與義上可以發生三種關係:第一種,音同而義不相關,例如“友”和“有”,“楚”和“礎”等;第二種,義近而音相距很遠,例如“朋”和“友”,“關”和“閉”,“連”和“屬”等;第三種,音相近,義相通,例如“超”、“跳”、“躍”,“回”、“還”、“旋”等。具有第一種關係的是同音詞,具有第二種關係的是同義詞,而具有第三種關係的,是同源詞,從書寫符號的角度説,就是同源字。fxz中华典藏网

同音詞和同義詞都是音義結合偶然性的表現。在語言發生的起點,音和義的關係很難用理性來解釋,只靠約定俗成來維繫。因此,同一聲音可以表達多種完全無關的意義,語言中便産生大量的同音詞;同樣,相同或相近的意義又可以用不同的聲音來表達,語言中又由此産生大量的同義詞。同音詞和同義詞都反映音義關係的偶然性,但是,音近義通的同源詞,却是與同音詞、同義詞性質完全不同的現象。詞彙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在原有詞彙的基礎上産生新詞的時候,有一條重要的途徑,那就是在舊詞的意義引申到距本義較遠之後,在一定條件下脱離原詞而獨立。有的音雖不變,字却分形,産生新詞;也有的音有稍變,遂造新字,也成新詞。這就是詞的派生和派生推動下産生的字的孳乳,同源詞和同源字由此而産生。由同一個源頭派生出的新詞,聲音和意義都來源於它的根詞,所以彼此産生音近義通的關係。這是因爲它們之間有淵源流别關係,而不出於音義的偶然結合。例如:“升”、“騰”、“登”、“乘”,在意義上都有向上的特點,聲音也相近,都在古音“登”韻、“端”母,它們之間有音近義通的同源關係。fxz中华典藏网

認識同源現象,對我們閲讀古書有很大的實用價值。fxz中华典藏网

首先,可以幫助我們認識某些雙音詞的結合規律。在雙音詞中,有相當一批是兩個同源詞構成的。例如:fxz中华典藏网

柔弱 差次 寬闊 寬廣 晶瑩 少小 清净 粗疏 報復fxz中华典藏网

跳躍 回還 徘徊 勉勵 匹配 遵循 悔恨 侵襲 造就fxz中华典藏网

境界 命令 根基 間隙 ……fxz中华典藏网

這類雙音詞的兩個詞素,往往因同源而在聲音上雙聲或迭韻,在意義上相去未遠。只有瞭解了同源現象,才能準確分析它們的構詞方式和意義特點。fxz中华典藏网

其次,繫聯同源詞,能够顯示詞義的特點,因而可以比較同義詞的意義差别。例如,“完”與“備”是同義詞,一般認爲它們的差異在於:“完”着眼於形體的完整,“備”着眼於數目的齊全。這種差異是如何分析出的呢?一個很重要的辦法,是分别繫聯它們的同源字。“完”的同源字有“梡”、“報”,義爲没有劈開的整木頭;“丸”,義爲閉封完整的球形物;“圓”,義爲相合的形體;“圜”,爲封閉完整的圓圈……從這一系列的字中可以歸納出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整”,也就是没有經過分割,没有裂離之處。而“備”的同源字有“具”、“俱”,都是“全部”、“盡數”的意思;有“富”,義爲財物豐滿;“福”,義爲求神保祐自己富有……這一系列字反映的共同特點是量多數盡。在同源字的系列中來比較二詞的差異,便非常明顯清楚了。fxz中华典藏网

再如,“言”與“語”有人以爲是同源詞,其實它們僅是同義詞。比較它們的同源字,可以清楚地看出它們不同的特點。“言”的同源字有“諺”(一種在民間傳播的俗語)、“唁”(對死者家屬的慰問)、“傳”(語言相傳遞)……都是一種單方面的主動説話行爲。而“語”的同源字却是“啎”(相逆)、“禦”(抵抗)、“敔”(禁止),都是一種相對的活動。所以,“言”和“語”的差異才反映爲“言用於個人主動陳述,語則用於與人交談或回答問題”[1]。fxz中华典藏网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同源字在發展過程中常有通用的歷史。例如:fxz中华典藏网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史記·管晏列傳》)fxz中华典藏网

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晋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以送公子。(《史記·信陵君列傳》)fxz中华典藏网

塞井夷竈,陳於軍中而疏行首。(《鄢陵之戰》)fxz中华典藏网

大者爲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史記·儒林列傳序》)fxz中华典藏网

以上文句中,“九”應是“勼”、“糾”,當“集合”講,“九”也是從“集合”的意義發展來的,與“勼”、“糾”同源通用。“鄉”與“向”同源,本義都是“面對面”,兩字同源通用。“行首”即“行道”,“首”是“頭兒”,“道”是“通到頭兒的途徑”,二字同源,凡應寫“道”字而通作“首”的地方很多。“不見”即“不現”,也就是不顯示出來,“現”來源於“見”,二字同源通用。很多書上把這種同源通用的現象歸到通假一類,認爲它與同音借用是一類情况,這種説法很不妥當。同音借用字之間意義毫無關係,完全是使用文字時掂來一個同音的符號臨時用一下,而同源字的通用現象却不僅是文字符號的使用問題。形成同源字通用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是因爲同源字在派生分化之前,兩個意義共用一形的,分化後,雖然另造了新字,但人們在使用時還有一個不習慣的過程,往往將新形與舊形混用。例如,“見”與“現”通用,“首”與“道”通用,都屬這種情况,這是詞的分化尚未成熟的過渡時期所發生的現象。第二,是因爲同源字有音近義通的關係,音近則常被用作同音詞來替代,而義通又常被用作同義詞來置换。由於兩個因素同時存在,所以,同源通用現象比同音借用現象爲數要多得多。因此,在閲讀時,對這類現象的實質要認識清楚,才能更深更透地理解文意。fxz中华典藏网

* * *fxz中华典藏网

[1]見張之强主編《古代漢語》下册590頁。fxz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