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不介馬而馳之”
《左傳·成公二年》記載“齊晋鞍之戰”,文中有句話叫做“不介馬而馳之”。是説齊侯狂傲輕敵,在早晨與晋軍作戰之前,即揚言説:“余姑翦滅此而朝食!”意思是,等我把晋軍全部消滅了再回來吃早飯。接着他便“不介馬而馳之”,急匆匆直取晋軍。
“不介馬”怎樣解釋?杜預注:“介,甲也。”認爲“不介馬”就是不給馬披上鎧甲。爾後許多人都沿襲這一説法。其實這種解釋是不確的。
先秦時代打仗是車戰,用馬來駕車。車戰四馬,前面兩匹是服馬,左右兩邊爲驂馬。作戰之前的一項準備工作,就是由御者把馬的尾巴挽起來,打成一個結。如果不這樣做,馬奔跑時尾巴來回甩就很礙事。
把馬尾打成結,《説文》中用“挓”這個字來表示。《馬部》:“挓”,系馬尾也。”段注:“此當依《玉篇》作‘結馬尾’,《廣韻》作‘馬尾結也’。結即今之‘髻’字。”朱駿聲也説:“結馬尾如人之挔。”“髻”是“挔”的後出字。《説文·髟部》:“挔,簪結也。”古人挽髮結,是用“縰”來韜髮,韜之而後髻之,然後以簪固定之,這就是“挔”。結馬尾與此相似,也是先要用“韜”。《説文·糸部》:“紛,馬尾韜也。”“韜”本爲劍衣,在這裏是指裹馬尾之衣。“紛”實即“紛挃”、“繽紛”,包含有“亂”與“理”兩層含義。《説文·員部》:“挃,物數紛挃亂也。”段注:“紛挃謂多,多則亂也。”又《鬥部》:“挕,鬥連結繽紛相牽也。”《文選》張衡《思玄賦》:“思繽紛而不理。”注:“亂貌。”《文選》馬融《長笛賦》:“條决繽紛。”注:“能整理也。”由於“紛”具有“亂”與“理”兩層含義,所以《釋名·釋車》説:“紛,放也,防其放弛,以拘之也。”將馬尾整理並挽成結,馬尾就不致“放弛”,就不“亂”了。古人早已懂得這個道理。揚雄《太玄》:“車軨馬挓可以周天下。”范注:“挓,尾結。”即把馬尾捆結起來。這是説遠行天下必髻其馬尾。
《釋文》:“挓音介,馬尾髻也。”《左傳》“鞍之戰”“不介馬而馳之”的“介”,其實正是“挓”字。正確理解“不介馬”這句話,需要與“鞍之戰”的上下文聯繫起來。齊侯“不介馬而馳之”這一行動不是偶然發生的,是他狂傲輕敵的必然做法。而這一行動合乎情理地導致了下文“驂絓於木而止”的結果。就是因爲馬尾巴不挽結,所以處於車邊的驂馬,它那來回甩動的尾巴被挂到樹上了。齊侯的戰車無法前進了,他的御者逢丑父在前些時候又被蛇咬傷了手臂,“故不能推車而及”,這樣,齊侯就做了晋軍的俘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