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達”之别
在古今漢語中,“通”與“達”都是使用頻率很高的詞,依照“散文則通,對文則别”的原則,“通”、“達”可以互相訓釋,但二者畢竟不完全相同。按《説文》二卷下:“通,達也。”“達,行不相遇也。”可見“通”與“達”是有區别的。二者之别,《説文》没有直接講出;今天“釋義力求簡明確切”(《辭源》(修訂本)“出版説明”)的《辭源》只是説“通,到達”(3061頁),“達,通”(3077頁),也没有顯示出二者的區别。本文則試圖探求“通”與“達”本義的區别。
古代文獻中大量的、富有規律性的用例顯示了“通”與“達”不同的詞義特點。
一、“通”的詞義特點
(一)“通”涉及的對象,大多是互相矛盾的兩個方面。例如:
《易·繫辭上》:“通乎晝夜之道。”(《十三經注疏》77頁。以下簡稱《注疏》。着重號爲引者所加。下同。)
《穀梁傳·定公元年》:“通乎陰陽。”(《注疏》2443頁)
《初學記》卷第十三《社稷第五》:“通天地。”(326頁)
《周禮·春官宗伯·大祝》:“作六辭,以通上下、親疏、遠近。”(《注疏》809頁)
司馬遷《報任安書》:“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詩·周南關雎詁訓傳第一》疏:“詁訓者,通古今之異辭。”(《注疏》269頁)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通外内而去君。”(《注疏》2110頁)
《左傳·襄公十六年》:“通齊楚之使。”(《注疏》1963頁)
《左傳·成公七年》:“乃通吴于晋。”(《注疏》1903頁)
《漢書·張騫李廣利傳》:“漢欲通西南夷。”(2690頁)
《公羊傳·莊公二十七年》:“公子牙通乎夫人。”(《注疏》2239頁)
(二)“通”的反義詞,是“塞”、“隔”、“阻”:
“塞”是“通”的反義詞:
《易·節》:“不出户庭,知通塞也。”(《注疏》70頁)
《切韻·序》:“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
《釋名·釋疾病》:“涕久不通遂至窒塞也。”
《荀子·王霸》:“涂薉則塞。”注:“謂行不通也。”
《管子·明法》:“下情不上通謂之塞。”
《漢書·刑法志》:“疑塞治道。”注:“謂不通也。”
而“塞”與“隔”、“阻”同義:
《説文》十三下:“塞,隔也。”十四下:“隔,塞也。”
《吕氏春秋·有始》:“山有九塞。”注:“險阻曰塞。”
因此,“隔”、“阻”也是“通”的反義詞。
將上述(一)(二)聯繫起來,可知:當“通”所涉及的兩個矛盾方面處於對立狀態時,就構成“塞”、“隔”、“阻”。
(三)“通”解决“塞”、“隔”、“阻”的方式是:
首先,讓處於對立狀態的矛盾雙方“變通”、“會通”:
《易·繫辭下》:“窮則變,變則通。”疏:“言易道若窮則須隨時改變,所以須變者,變則開通。”《注疏》86頁)
《易·繫辭上》:“變通配四時。”(《注疏》79頁)
《易·繫辭上》:“通變之謂事。”疏:“物之窮極,欲使開通,須知其變化,乃得通也。”《《注疏》78頁)
可見,“塞”、“隔”、“阻”出現時,就是“困窮”之“窮。只有改變“塞”、“隔”、“阻”(窮)的狀態,才有可能開通。這即是“變通”。
怎樣“變通”,就是使對立的雙方總聚會合起來:
《易·繫辭上》:“通其變。”疏:“通其變者,由交錯總聚通極其陰陽相變也。”(《注疏》81頁)
《易·繫辭上》:“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疏:“既知萬物以此變動,觀看其物之會合變通。”(《注疏》79頁)
這説明,“變通”即是“會通”。
其次,是把總聚會合的矛盾加以“貫通”、“穿通”。
在古人心目中,會通矛盾並不是讓對立的方面會合攏來就行了,而是要把它們貫穿起來。古代文獻中,“通”與“貫”常常是同義連用或對等使用的:
許冲《進書表》:“自《周禮》、《漢律》,皆當學六書,貫通其意。”(《説文》320頁)
《荀子·勸學》:“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
《史記·樂書》:“禮樂之説貫乎人情矣。”《正義》:“貫猶通也。”(1202頁)
而“貫”,又與“穿”同義連用,“貫”即意味着“穿”:
《説文》十一下:“川,貫穿通流水也。”
《説文》七上:“毌(“貫”的本字——引者注),穿物持之也。”
所以,“通”就是“穿通”。這個意義,《説文》是反復申説的:
《説文》七下:“穿,通也。”二下:“女,通也。”十四下:“疏,通也。”
古人把“通”的“穿通”義描繪得很具體形象:
“疏”下段注:“疏與女音義皆同。皆从疋者,疋所以通也。鄭注《月令》、《明堂位》,薛解《西京賦》,張注《靈光殿賦》皆訓疏爲刻鏤。”(744頁)
“奴”下段注:“薛注《西京賦》曰:疏,刻穿之也。”(85頁)
《説文》:“穿,通也。从牙在穴中。”段注:“《召南》曰: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344頁)
以上説明,“通”包含的“穿”義,是像“刻鏤”那樣鍥而不舍地鑿穿之,又像“鼠穿墉”那樣連續不斷地齧穿之。
又其次,“穿”的“穿通”義意味着“徹除”。即把障礙撤去,將阻塞穿通。
《説文》三下:“徹,通也。从彳、从攴、从育。她,古文徹。”
從形、音義結合的觀點看,“徹”的本義指食畢撤去酒肉。楊樹達認爲:
《孟子·離婁上》篇云:“曾子養曾晳,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餘,必曰有。曾晳死,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所與,問有餘,曰亡矣。”……(徹)字从攴。攴,古文多作又,謂手也。从育者,育从肉聲,假育爲肉也。从攴、从育、从彳,謂手持肉而他去也。或从鬲者,古人鼎鬲互用不别,肉指其物,鬲指其器也。甲骨文有好字,羅振玉謂即《説文》徹字或體之她,又謂徹當以卒食撤去爲本義,其説是也。(《積微居小學述林·釋徹》)
“徹”由“撤去酒肉”的本義,逐漸引申爲一般的“徹除、徹去”的意義:
《儀禮·大射》:“乃徹豐與觶。”注:“徹,除也。”(《注疏》1040頁)
《儀禮·士冠禮》:“徹筮席。”注:“徹,去也。”(《注疏》947頁)
《左傳·宣公十二年》:“軍衛不徹,警也。”注:“徹,去也。”(《注疏》1881頁)
朱駿聲指出:“徹”實際上是“勶”。他説:
“勶”,……字亦作撤。《論語》:“不撤薑食。”孔注:“去也。”皇疏:“除也。”《詩》:“徹我墻屋。”《儀禮·大射儀》:“乃徹豐與觶。”《士喪禮》:“徹帷。”《禮記·曲禮》:“徹緣。”《左·襄廿三傳》:“平公不徹樂。”經傳皆以徹爲之。(《説文通訓定聲》履部第十二,621頁)
“通”所包含的“徹除”義具有“排除阻塞”的鮮明特點。《説文》選取草木萌發的形象對此作了確切的展示。
《説文》十四下:“辰,震也。三月陽气動,雷電振,民農時也,物皆生……”臣鉉等曰:“三月陽气成,艸木生,上徹於土。”
《説文》一下:“屮,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古文或以爲艸字。讀若徹。”臣鉉等曰:“丨,上下通也,象艸木萌芽通徹地上也。”
草木萌生時“上徹於土”、“通徹地上”之“徹”,正是“徹除、徹去”之義,它要除去的,是壓在新芽上作爲阻塞、障礙的土層。
“通”是怎樣徹除“塞”、“阻”、“隔”的呢?
《説文》一下:“屯,難也。象艸木之初生屯然而難。从丨、貫一。一,地也。尾曲。”
甲骨文“屯”作,作(《古文字類編》296頁,《漢語古文字字形表》18頁),其形體像一枚子芽。子芽破土而出是艱難的,它先在土下屯居,以聚集生命力。《説文》云:即將出生之草木“屯然而難”。爲什麽難?就因爲上面有作爲阻塞的土層壓着它,《爾雅·釋詁下》:“阻,難也。”
代表草木萌生季節的“春”,甲骨文作,作(《古文字類編》302頁,《漢語古文字字形表》27頁),其中也有子芽(屯)(《訓詁方法論》38頁)。
《説文》一下:“春,推也。从草、从日,艸春時生也,屯聲。”
《説文》十二上:“推,排也。”
《説文》十二上:“捘,推也。”段注:“謂排擠也。”(596頁)
《説文》十二上:“排,擠也。”“擠,排也。“抵,擠也。”“摧,擠也。从手,崔聲。一曰挏也,一曰折也。”段注:“折者,斷也。”“自推至摧六篆同義。”(596頁)
這表明,新芽是通過屯聚力量,拼力排擠、推開、摧折阻塞,才破土而出的。
把“草木萌芽通徹地上”的形象意義抽象化,“通”的含義就成爲“徹除阻塞”。正如《禮記·月令》所説的“開通道路,毋有障塞”《注疏》1363頁),或者如《易·繫辭上》揭示的“推而行之謂之通”,“推而行之存乎通”(《注疏》83頁)。
總之,從“通”涉及的對象,它解决“塞”、“隔”、“阻”時會通、穿通、徹通的方式來看,“通”是一種“推而行之”的動作,目的在於排除阻塞。這就是“通”的詞義特點。
二、“達”的詞義特點
“通”的結果爲“無阻塞”,爲“通暢”,即是“達”:
《書·舜典》:“明四目,達四聰。”注:“廣視聽於四方,使天下無壅塞。”
《莊子·達生》陸德明釋文:“達,暢也,通也。”(384頁)
(一)“暢通無阻塞”對於行路的過程而言,是“快速”。這時“達”義爲“迅疾暢利”。
(1)“達”義爲“疾”。
《説文》二下:“逞,通也。从辵,呈聲。楚謂疾行爲逞。”段注:“《方言》曰:逞,快也。自山而東或曰逞,江淮陳楚之間曰逞。又曰:逞,疾也。”(75頁)
訓爲“疾”義的“逞”,即“騁”:
《廣雅疏證》卷一:“《説文》云:楚謂疾行爲逞。疾驅謂之騁,義與逞同。”(72頁)
因此,《説文》“逞”之“通”義,即《説文》“通,達也”之“達”,迅疾之義也。“逞”與“達”,爲方言與通言之别。
古人采用許多直觀事物,形象地展示了“達”包含的“疾”義:
《説文》二下:“迵,達也(從段注改)。”段注:“《玉篇》云:迵,通達也。是也。《水部》:洞,疾流也;《馬部》:駧,馳馬洞去也。義皆相同。《倉公傳》曰:臣意診其脉曰迵風。裴曰:迵音洞,言洞徹入四肢。”(73頁)
無阻通暢的過程,如疾流,如馳馬,如診脉之迵風,均極迅疾。
(2)“達”義爲“利”。
含“迅疾”義的“達”,又叫“滑”、“泰”、“利”:
《説文通訓定聲》泰部第十三:“達,或曰滑也,又爲泰,《洞簫賦》注引《字林》:達,滑也。”(652頁)段注也説:“達,與水部滑、泰字音、義皆同。”(73頁)
《説文》十一上:“泰,滑也。”段注:“字从水,水在手中,下溜甚利也,與《辵部》達字義近。”(565頁)
《説文》十一上:“滑,利也。”
《爾雅義疏·釋詁下》:“《吕覽·孟秋紀》云:其器廉以深。……高誘注並云:廉,利也。按廉利雙聲,今人作事敏速亦稱廉利矣。”(317頁)
(3)“達”作爲過程所具有的“迅疾暢利”義體現於人與動物之出生,則是“容易”之“易”。
《詩·大雅·生民》:“先生如達。”《毛傳》:“達,生也,姜嫄之子先生者也。”箋云:“達,羊子也。”“生如達之生,言易也。”(《注疏》529頁)《詩集傳》:“羊子易生,無留難也。”(190頁)
《説文》四上:“羍,小羔也。”(從段注改)段注:“薛綜答韋昭云:羊子初生名達,小名羔。……(《詩》)當是經文作‘羍’,傳云:羍,達也,先生,姜嫄之子先生者也。達,他達切,即滑達字,凡生子始生較難,后稷爲姜嫄始生子,乃如達出之易,故曰‘先生如達’。”(145頁)
(4)“達”作爲過程的“迅疾暢利”義體現於草木萌生,則是“噴射”之“射”。
《詩·周頌·載芟》:“驛驛其達。”《毛傳》:“達,射也。”《正義》曰:“苗生達也,則射而出,故以達爲射。”(《注疏》602頁)
《方言》十三:“達,芒也。”注:“謂草杪芒射出。”(《方言箋疏》734頁)
草木萌發處於“通徹除阻”的階段時,是屯難的,但一經穿刺破土,其尖端部分即迅疾噴射而出。
無論羊子出生或草芒出土,其特點都是“達”之“疾”、“利”。正如《方言箋疏》所云:“羔羊謂之羍,草芒亦謂之達,其義一也。”(734頁)
(二)“暢通無阻塞”對於行路的結局而言,則是到達。
(1)“達”義爲“至”。
《周禮·冬官·考工記》:“(澮)專達於川。”注:“達猶至也。謂澮直至於川。”(《注疏》933頁)
《國語·晋語四》:“奔而易達。”韋注:“達,至也。”(337頁)
《周禮·秋官·司寇》:“雖道有難而不時,必達。”疏:“無難者即依程至,秪由有難,故不時,云必達者,雖不時必達於所往之處也。”(《注疏》899頁)
《釋名·釋兵》:“鋌,延也,達也,去此至彼之言也。”
《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爲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注疏》1906頁)
(2)“達”作爲結局的“至”義體現於草木萌生,即是“出土”之“出”。
《詩·周頌·載芟》:“驛驛其達。”箋云:“達,出地也。”(《注疏》602頁)《詩集傳》:“驛驛,苗生貌。達,出土也。”(234頁)
《史記·樂書》:“草木茂,區萌達。”《正義》:“達猶出也。”(1203頁)
《禮記·月令》:“句者畢出,萌者盡達。”注:“句,屈生者。”(《注疏》1363頁)“屯”下段注:“屈曲之者,未能申也。《乙部》曰:春艸木冤曲而出。”(21頁)“乾”下段注:“物達則上出矣。”(740頁)
(3)“行不相遇”之“遇”義爲“兩兩啎逆、對立”。
現在來看《説文》“達,行不相遇也”的訓釋,就豁然了。首先,“行不相遇”之“遇”是何含義?
《説文》二下:“遇,逢也。”“遘,遇也。”段注:“按《雜卦》傳:遘,遇也,柔遇剛也。”(71頁)
《説文》二下:“迎,逢也。”段注:“夆,啎也;逢,遇也,其理一也。”(71頁)
《説文》五下:“夆,啎也。”段注:“《午部》曰:啎,逆也。夆訓啎,猶逢、迎、逆、遇、遌互相爲訓。”(237頁)
《説文》十四下:“午,啎也。”段注:“陰陽交,故曰午。”“古者横直交互謂之午。”(746頁)
經過以上繫聯比較可知,“遇”是像“柔遇剛”那樣兩兩啎逆、對立之意,即《釋名》“耦,遇也,二人相對遇也”的“相對”。亦即本文前面提到的:“通”涉及的對象,多是互相矛盾的雙方;當矛盾雙方處於對立狀態時,就構成“塞”、“阻”。而“達”是“行不相遇”,即:行進之中没有對立狀態,没有塞阻,所以順利暢達。
總結上述文獻與《説文》中顯示的“達”的含義,“達”是一種“無阻塞而迅疾暢利”的過程、狀態,其結局爲“至”。這就是“達”的詞義特點。
三、“通”、“達”之别
《説文》二下:“通,達也。”段注:“按達之訓行不相遇也,通則相反。經傳中通、達同訓者,正亂亦訓治,徂亦訓存之理。”(71頁)
段氏這條注釋,很多人表示懷疑:通與達怎麽是“亂亦訓治”的反訓呢?通與達怎麽“相反”呢?其實,段氏正是悟透了“通”、“達”之别,才有此真知灼見。
(一)段玉裁認爲“亂訓治”、“通訓達”皆是“相反而成”:
《説文》十二上:“擾,煩也。”段注:“擾得訓馴,猶亂得訓治、徂得訓存、苦得訓快,皆窮則變、變則通之理也。”(601頁)
《説文》十下:“如,窮治罪人也。”段注:“引申爲凡窮之稱”,“《蓼莪》傳曰‘養也’。養與窮相反而成,如亂可訓治、徂可訓存、苦可訓快。”(496頁)
本文前面已經分析,“窮則變,變則通”(變通)是“通”解决“塞、隔、阻”,以實現“暢達”的方式。段氏認爲這與“亂可訓治”一樣,是“相反而成”。“通”與“達”的關係確實是“相反而成”,因爲,根據上文的闡述證明可知:
(1)“通”是“有塞阻”,即有“對立、耦遇”的雙方;”達”是“無塞阻”,即没有“對立、耦遇”的雙方。這是“相反”。
“通”是“推而行之”的動作;“達”是“迅疾暢利”之狀態。一動一静,也是“相反”。
(2)“通”是排除塞阻之方式;“達”是由除阻而引出的“暢通已至”之結局。這是“相成”。
因此,“經傳中通、達同訓者,正亂亦訓治、徂亦訓存之理”。以上,就是“通”、“達”最本質的區别。
(二)《春秋左傳正義》卷一疏:“對文則别,散文則通。”我們進而分析古代文獻與今天成語中“通”、“達”對文運用之例,有助於深入認識與驗證上文對“通”、“達”的本質區别所作的辨析、概括。
(1)文獻中“通”、“達”對文之别
《書·禹貢》“達於河”疏:“傳云:沿江入海,自海入淮,自淮入泗,是言水路相通,得乘舟經(徑)達也。”(《注疏》147頁)
“通”是指江、海、淮、泗皆已會通而無阻;“經達”是暢達直至。
《初學記》卷十五《雅樂第一》:“《國語》:‘……夫樂,風德以廣之,山川以達之。’賈逵注曰:‘樂所以通山川之風類,以達其德。’”(368頁)
“通”爲排除山、川之阻隔以會通之;“達”爲“達到”。
《周禮·秋官·司寇》:“(掌交)達萬民之説(悦)。掌邦國之通事,而結其交好。”注:“達者,達之於王若其國君。”“通事,謂朝覲聘問也。”疏:“言邦國通事,是兩國交通之事。”(《注疏》903頁)
“通”是排除阻隔溝通兩國之間的關係,“達”是將萬民之悦順暢地傳至國君。
《周禮·秋官·司寇》:“環人掌送逆邦國之通賓客,以路節達諸四方。”注:“通賓客,以常事往來者也。”(《注疏》899頁)
“通賓客”,意爲溝通各國關係的使者。這裏“通”義爲往來消除各國隔塞;“達”則爲“順利到達”之義。
《周禮·秋官·司寇》:“掌達國道路。”注:“達謂巡行通之使不陷絶也。”(《注疏》884頁)
“絶”是“通”的反義詞,義爲阻斷。(如《後漢書·西域傳》:“自建武至於延光,西域三絶三通。”又《水經注》:“沿溯阻絶。”)“通”是消除阻斷的狀態,“達”指道路“不陷絶”,這是“巡行通之”的結果。
由此可以進一步推求出,古代文獻及注疏中“塞”、“通”、“達”用以表述邦國之間的關係時,這三個詞從各自的特點出發,有其特定的含義:“塞”是“邊塞”,“通”是“開啟”,“達”是“道路”。
“塞”是“邊塞”:
《戰國策》:“(齊)有長城鉅防,足以爲塞。”
《禮記·月令》:“完要塞。”注:“邊城要害處也。”
《説文》七下“窒”段注:“塞於義不爲窒,邊塞其本義也。”(346頁)
“邊塞”的作用是對外關閉、對内强固,而其意義來源則是“阻”:
《廣雅·釋詁三》:“關、閉,塞也。”
《説文》六下:“固,四塞也。”
《禮記·明堂位》:“四塞世告至。”注:“四塞謂夷服、鎮服、蕃服,在四方爲蔽塞者。”
《周禮·夏官》“掌固”注:“固,國所依阻者也。”
“通”是“開啟”,即:將關閉的邊塞打開、聯通:
《漢書·張騫李廣利傳》:“然騫鑿空。”蘇林曰:“鑿,開也。空,通也。騫始開通西域道也。”(2693頁)
“達”是“道路”。開道邊塞意味着修治道路使可暢行往來,故“達”指“道路”:
《爾雅·釋宫》:“一達謂之道”,“四達謂之衢”,“九達謂之逵。”《説文》同之。
《説文》二下:“道,所行道也。从辵、首,一達謂之道。”段注:“《行部》稱四達謂之衢,《九部》稱九達謂之馗。按許三稱當是一例,當作一達謂之道。从辵、首,道,人所行也。”“首者,行所達也。”(75頁)
可見“達”謂“行所達”之“道路”。《爾雅義疏·釋詁下》亦云:“達”爲“道路之名”。
《書·旅獒》:“惟克商,遂通道於九夷八蠻。”疏:“惟武王既克商,華夏既定,遂開通道路於九夷八蠻。”(《注疏》194頁)
李白《蜀道難》:“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烟。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横絶峨嵋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方鈎連。”補注云:“鳥道,謂連山高峻,少低缺處,惟飛鳥過此,以爲徑路,總見人迹所不能至也。”(《唐詩三百首》93頁)
上面所引《旅獒》、《蜀道難》二文,有助於我們認識“邊塞”、“開通”、“道路”三者的關係:
之所以需要“通”,是因爲邊塞關閉無路而成阻,而“達”之時則邊塞開通道路,已無阻隔,這是“通”、“達”相反;開通道路是爲着聯通邊塞以暢達至各邦國間,這是“相成”。
(2)成語中“通”、“達”對文之别
流傳至今的成語中“通”、“達”對文運用之例也顯示了二者的區别。
通情達理。
“情”是形於外者,“理”是深藏於内者。《字詁義府合按》:“旨奥曰理。”(40頁)《説文》“理”下段注:“凡天下一事一物,必推其情至於無憾而後即安,是之謂天理。”(15頁)《孟子·盡心上》:“其慮患也深,故達。”朱熹《集注》:“達,謂達於事理。”可知“通”是“推”而行之的動作,“達”是深入而“至”之結局。
通宵達旦。
《隋書·楊汪傳》:“其時繫囚二百餘人,汪通宵究審,詰朝而奏。”“通”指貫穿整個夜晚的行動,“達”則爲“至”義。
通權達變。
古文獻中“權”與“經”相對,古稱道之至當不變者爲“經”,反“經”合道爲“權”。《公羊傳·桓公十一年》:“權者何?權者反於經,然後有善者也。”《孟子·離婁上》:“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孟子正義》:“權者反經而善也”,“夫經者法也,制而用之謂之法,法久不變則弊生,故反其法以通之”,“權者,變而通之之謂也。”(306頁)可見,“通”是把“經”與“權”這矛盾的兩方面加以會通,以達到“變則善”的結果;“達”亦“至”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