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包经传

作者:卫元嵩
元包经传

五卷。附《元包数总义》二卷。北周卫元嵩撰。此书《唐志》作十卷,今传本五卷;其体例依扬雄《太玄》,次第则袭古《归藏》易,以坤居首,次之以乾、兑、艮、离、坎、巽、震,卦凡七变,合本卦成八八六十四卦;并自为辞解系于其下,然因好用僻字,文颇诘屈。唐苏源明为作《传》、李江作《注》,宋韦汉卿又为《音释》,亦一仿《太玄》之例。所附《元包数总义》,宋张行成补撰。行成字文饶,一作子饶,临邛(今四川邛崃)人;曾官成都府路钤辖干办公事,乾道(1165—1173)中除直徽猷阁、迁兵部郎中。有《皇极经世索隐》、《易通变》等,学者称观物先生。行成以为苏、李诸人徒言其理而不知其数,乃广采《易》说为《元包数总义》以通其旨。《元包》为术数类要籍,流传颇广,影响亦深;有《说郛》本、《津逮秘书》本、《四库全书》本、《汉魏遗书钞》本、《学津讨原》本、《范氏奇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元会运世亦省称“元会”。北宋学者邵雍计算历史年代的单位。邵雍认为,“天地亦有终始”,此天地坏灭之后,便有一新天地继而产生。于是提出“元、会、运、世”这一组时间概念: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为一运,三十运为一会,十二会为一元;一元为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世界之成毁始终,即以一元为一个周期。参见“

卫元嵩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随息居饮食谱

随息居饮食谱

养生学著作。1卷。清·王士雄(孟英)撰。刊于1861年。撰写此书时,正值兵荒马乱之际,“石米八千,齑四十,茫茫浩劫……枵腹无聊,丐得枯道人秃笔一枝,画饼思梅,纂成此稿”。因此,其选材合于民情,切于实用。书中对饮食的概念有所探讨: “水,食之精;谷,食之本也;调味为制宜之具,蔬果亦日用之常也,故曰饮曰食,而考之实,辨之详。羽毛、鳞介不言食,以非人人为常食也”。本书共收录供食疗的药物330种,分为水饮、谷食、调和、蔬食、果食、毛羽、鳞介7类,对各药的性味及其医疗用途、处方等均有较为详细的说明。对豆制品的推崇及发物的忌口等,均有新的发挥。本书现存最早为清咸丰11年辛酉(1861)刻本。又有《潜斋医书五种》本等。

疏香阁词

疏香阁词

词集,叶小鸾撰,小鸾,明吴江(今江苏苏州)人。字 琼章,一字瑶期。叶绍袁、沈宜修三女,张立平聘妻。娴雅 贞静,甘于俭素。工于诗律,词笔哀怨无端,意境幽婉清隽,胜于朱淑真,被誉为李清照、徐湘萍之亚。婚前五日病卒。著有《返生香集》。《白雨斋词话》卷三称其“词笔哀艳,不减朱淑真”。疏香阁清龚鼎孳、叶小鸾室名。

望舒草

望舒草

抒情诗集。戴望舒著。上海复兴书局1933年出版。收1927—1932年的诗作四十一首。诗作大多以象征的意象和超现实的境界,显示三十年代都市青年追求与幻灭的矛盾心态,少数诗篇则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鲁智深喜赏黄花峪

鲁智深喜赏黄花峪

元杂剧剧本。简名《黄花峪》。不著撰者姓名。末本。本剧为“水浒戏”之一。剧演济州秀才刘庆甫携妻李幼奴于重阳日往泰安州烧香,回程在酒店小息。花花太岁蔡衙内见幼奴貌美,令其劝酒,幼奴不从。蔡衙内老羞成怒,遂吊打刘庆甫。梁山好汉杨雄过此,打跑蔡衙内,救下刘庆甫。并说,如有冤屈,可去梁山泊告状。待杨雄走后,蔡衙内复回,抢李幼奴至水南寨。临行,幼奴将枣木梳付与丈夫,为日后报仇寻妻之证。刘庆甫至梁山哭诉。首领宋江遣李逵下山搭救李幼奴,再遣鲁智深随后接应。李逵扮货郎至水南寨,出刘庆甫所与枣木梳,救出李幼奴,打跑蔡衙内。蔡衙内到黄花峪云岩寺躲避,遇鲁智深在寺,遂将其擒拿。此剧第一折正末为杨雄,第二、三折为李逵,第四折为鲁智深,第一折旦角李幼奴亦唱一曲,有异于杂剧常格。《孤本元明杂剧》为本剧所作的提要中说:“曲文本色,颇有俊语,在水浒诸剧中,为最胜之作。”并依据孙楷第的说法,将其归于元代无名氏所作。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曾据以校印。

剧秦美新

剧秦美新

西汉扬雄撰。扬雄是由汉而入新朝的作家,他的《剧秦美新》即是一篇称颂王莽新朝的文字。 剧秦,是言秦代的灭亡之速;美新,则是称扬王莽的新政之美。文章主要是以秦朝尽坏旧典、实行暴政而灭国,西汉承袭秦制,不补阙失而国衰的教训作为反衬,通过与前代的比较来赞扬王莽推行新政的功德的。作为一种“美新”的文字,文章承袭了秦世刻石和司马相如《封禅文》的传统,自然是难脱后人所谓歌功颂德之评的,作者更因此而受到人格上的非议。但历史地看,王莽的改制固然有复古的成份,但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政治上的革新,其中自有值得肯定的内容和受人欢迎的一面。扬雄本来不汲汲于富贵,也不戚戚于贫贱。他殚精竭虑地来写这篇《剧秦美新》,也未尝不是出于对新朝新政拥护的真心。如果摒除了论者头脑中隐然存在的正统观念,我们从中或可以看到王莽推行新政之初所受儒士们欢迎的情况。文章写得庄重典雅,结构严密而允当,自是鲁迅所说以文采而传的一类文章。

法门名义集

法门名义集

佛教辞书。唐武德年间(618—627)李师政撰。一卷。是一部解释佛教名数的辞书。全书共收词目一百二十一条,按性质分“七品”:(1)“身心品”,始自“四大”至“十八界”,共七条;(2)“过患品”,始自“二边”至“五住地烦恼”,共十七条;(3)“功德品”,始自“三归”至“八十随形好”,共四十四条;(4)“理教品”,始自“三佛”至“五明论”,共二十二条;(5)“贤圣品”,始自“七种学人”至“四位”,共十三条;(6)“因果品”,始自“三业”至“十二因缘”,共七条;(7)“世界品”,始自“三世”至“三千大千世界”,共十一条。释文简要明了,不泥于典,有些条目间有夹注。本书有敦煌写本传世。亦见载于日本《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