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世珍宝

作者:佚名
济世珍宝

中医妇科专著,清王永撰,王永生平不详。不分卷,成书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专论妇科病证及孕产。书中列有种子、调经、安胎时的注意事项及有关方药。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叶甫盖尼·奥涅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

长篇诗体小说,写于1823~1831年,发表于1831年。俄国诗人普希金的代表作,作品描写贵族青年奥涅金厌倦了空虚无聊的首都上流社会的生活,来到庄园,却又鄙视乡间地主圈子里的庸俗猥琐,于是对一切都表示冷漠怀疑。热情的连斯基拉他到未婚妻奥丽加家里做客。奥涅金搅乱了沉静多情的姑娘、奥丽加的姐姐达吉亚娜的心。姑娘为他献上了自己真挚热烈的初恋,奥涅金却漠然推脱。在达吉亚娜命名日的晚会上,奥涅金意气用事,任性胡为,向奥丽加大献殷勤。又出于冲动,与朋友决斗,致使连斯基饮弹身亡。奥涅金悔恨不已,出游海外,漂泊归来重逢故人时,达吉亚娜已嫁给一位公爵将军,成了社交界走红的贵妇。这一回,奥涅金竟象孩子似地迷恋起她,苦苦追求。达吉亚娜安分守己,忍痛请他走开。奥涅金是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艺术典型。小说谴责了造成奥涅金性格的沙俄社会,简洁地再现了广阔的生活和民间习俗,叙述富于戏剧性和抒情性,画面疏放生动而多变化,诗句优美流畅。

灵宝毕法

灵宝毕法

内丹炼养经典。三卷。五代钟离权撰,吕岩传。约成书于五代后汉时期。钟离权,字云房,号正阳子,一号和谷子。生卒籍贯不详。据《神仙传》言钟离权京兆咸阳人(或谓燕台人)。仕汉为将军,兵失利后遁于终南山。遇东华帝君王玄甫授以至道。于 “石壁间获收 《灵宝经》三十卷,上部金诰,书元始所著,中部玉箓,元皇所述,下部真原义,太上所传,共数千言”,乃宵衣旰食,远虑深省,悟得玄机奥旨,“总而为三乘之法,名 《灵宝毕法》”,传于吕祖洞宾。此书取语录体裁,每篇列出《玉书》、《真源》、《真诀》、《道要》、《金诰》等书之议论,间予注解。作者将道家丹功分为小乘安乐延年法、中乘长生不死法、大乘超凡人圣法3类10法。以宇宙生成之理、阴阳演化之机阐论内丹气功理论。

厚德录

厚德录

四卷,《直斋书录解题》传记类著录,题作《近世厚德录》,有沈溶道源为作序。《宋史·艺文志》同,亦列在传记类,仅一卷。《四库全书》本无“近世”二字,列入杂家类存目。此书杂录宋人小说中阴德果报故事荟为一编,引书均注明出处。如第一条记钱若水平反冤狱事出《涑水纪闻》,张孝基以还产为山神条出《泊宅编》,钟离君嫁婢条引自《东轩笔录》。且有失传之书如《杨文公谈苑》《遁斋闲览》等,可据以辑录佚文。实可视为宋人小说选集,但出处尚有疏误。《四库全书总目》议其涉及神怪,言论鄙陋,“殊非儒者立言之道,与《圣门事业图》如出两手”。实未知两书性质、体例各不相同,不可比较。此书杂采诸家笔记杂说,记载廉洁官吏善政及州县诸多事例等,以垂范教人为善,故称《厚德录》。书中盛称因果报应,兼以神怪。如言张孝基以还产为山神,谓福州张生捐资救缢遇钟离权得道等事,皆不可信。《四库全书总目·杂家类存目》谓其书“非儒者立言之道”,与其所著“《圣门事业图》,如出两手,不可解也”。全面否定其书。其实,书中所寓劝善之意,还是可取的。今有《百川学海》、《稗海》、《笔记小说大观》、《丛书集成初编》、《历代小史》等丛书本。

三槐书屋诗钞

三槐书屋诗钞

诗集。四卷。清金朝觐撰。朝觐,字午亭,号銮坡,一号西侯。锦州镶黄旗人。肄业沈阳书院。嘉庆辛未 (1812)进士,官四川崇庆知州。是集收诗五百余首,多有咏东北山川风物者。有 《辽海丛书》本。

春秋释例

春秋释例

晋杜预撰,15卷。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将领、学者。曾任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封当阳县侯。长于《春秋》、《左传》,此书外,另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今存最早的《左传》注本。杜预认为《春秋》经文的条贯必出于《左传》,《左传》的义例,总归于“凡”。《左传》称“凡”者五十处。皆为旧史之义例。孔子因之为《春秋》 一书之正例,《春秋》另有变例与孔子自为之例。大旨以为“经之条贯必出于传,传之义例归总于凡”,故详考经义,阐释《左传》凡例。《四库总目提要》谓:“《春秋》以《左传》为根本,《左传》以杜解《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为门径,《集解》又以是书为羽翼。”原书已佚,今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有《古经解汇函》本

佛法要义浅释

佛法要义浅释

《佛法要义浅释》由资深佛教学者于凌波所著,专为现代读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佛教。 书中从释迦牟尼佛悟道讲起,详细阐述四谛、十二因缘、因果业报等基本教义,梳理佛教历史发展脉络,剖析禅宗、净土宗等宗派特点,还介绍修行方法,搭建起完整的佛教思想架构。写作时,作者摒弃晦涩术语,以通俗语言结合生动案例,让复杂佛理变得易懂,新手与爱好者都能轻松阅读。 阅读本书,读者能汲取慈悲、平等、觉悟等佛教智慧,缓解生活压力、提升精神境界,也有助于认识文化多元性。它是一本难得的佛教文化普及佳作,值得对佛教感兴趣的人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