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符经解
作者:黄帝
一卷,又称《黄帝阴符经集注》,旧题黄帝撰,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注。《阴符经》又名《天机经》,经文仅四百三十多字,卷首有佚名序文一篇。一本不分章;一本分三章,曰: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国安民演法章、强兵战胜演术章。经文出自何时,尚无定论。一说为先秦旧籍,即战国苏秦“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战国策·秦策》)。《隋书·经籍志》著录:《太公阴符钤录》一卷,又有《周书·阴符》九卷。《阴符经》或为其遗编。宋代则被著录于道家(见《崇文总录》和《新唐书·艺文志》)。由于唐以前流传情况不详,杜光庭《神仙感遇传》云唐李筌“自嵩山虎口崖,得《黄帝阴符经》本经”。故后人又怀疑为李筌伪撰自注。当代有学者提出该书为北朝人所撰(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阴符经》自宋后极被推重,注家蜂起,或认为“虽六经之言无以加”。经文内容重在阐述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事必须顺天而行。所论诸如“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因“自然之道不可违”,便以“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来制之,亦称为“机”。而后对《阴符经》的认识亦分为道家和兵家两方面。李筌等旧注则多从兵家解释,如“用兵之术百数,其要在奇正权谋”,“兵战之场,立尸之地
猜你喜欢的书
心书
《心书》是熊十力最早的一部著作,1918年底自印出版。它共收录了作者1916-1918年间各种体裁的短文二十五篇,其中读书笔记十一篇,书信六封,传记四篇,序文两篇,杂论两篇,共约两万字。《心书》涉题广泛,内容丰富,作者自谓:“实我生三十年心行所存”。
机警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 一卷。明王文禄撰。 《千顷堂书目》编入子部小说类, 今存有《百陵学山》本、《续说郛》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卷首有撰者自题曰: “予生也朴窒,见事每迟。阅书史中应变神速转败为功者,录以开予心。”可知书中所记,大多为古人善处事变、临危不惧、化险为夷之事,即所谓“机警”者。例如司马光砸缸救童,王羲之幼时闻王敦、钱凤谋叛逆,因装吐吁熟睡而得全命等,大抵录自他书,撰者在后稍加评论。然而,由于撰者不记录引书名,因此有些篇则,现已不易知其所出。如:赵从善尹临安,宦寺欲窘之,一日内索朱红桌子三百只,限一日办。从善命于市中取茶桌子一样三百只,糊清江纸,朱涂之即成。两宫幸聚景园回,索火炬三千枝,限以时刻,从善命于娼家取竹帘束之,顷刻而办。此书录得这类故事近二十则,成书于嘉靖丙午(一五四六)年。
蜀道难
中国古代诗歌。唐李白作。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以丰富想象,着力描写了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出对社会现状的某些忧虑和关切。全诗47句,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来描写入蜀道路之艰难。诗歌一开篇连用5个感叹词,极言蜀道之难。接着具体地写,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山之高,高到连太阳神都难以通过,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行人至此,只能抚膺长叹。这时候,悲鸟号木,子规夜啼,更增加了行人的孤寂与恐惧。这样的山,这样的水,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想一想吧,如果守在这里的是好人,那倒无所谓,如果是心怀不测之人,情形那可真是遭糕透了。如果不想去冒险,游人也就只有西望而长叹了。在艺术上,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向读者展示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此外,作者以激情贯注全篇,将抒情与写景融为一体,使读者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见诗人“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在语言形式上,本诗大量使用了散文化的句子,字数从三言四言直至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来,鲜有此体调。”
姜斋诗话
古代诗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王夫之(号姜斋) 撰。共3卷,包括《诗译》、《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外编》和《南窗漫记》。其中以卷2内编的理论价值最高。此书对江西派及明代诗文多所批评,尤其对前后七子的复古学古主张批评更烈。又以“意”论诗文,主张“以意为主”,“意”为作品之“帅”。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戴鸿森笺注本。书中共收入王夫之诗论150条,计有《诗译》16条,《夕堂永日绪论内编》48条,《南窗漫记》32条,以及虽多谈经义但也涉及诗论的《夕堂永日绪论外编》54条。
古微书
三十六卷。明孙瑴编。瑴字子双。中国古代阴阳数术及谶纬迷信之学流传颇广,自隋禁图谶以后,其书大多不传。宋代只有易纬数种,至明代,所能得见者更是寥寥无几。瑴曾杂采旧文分为四部,统称“微书”。一曰“焚微”,辑秦以前逸书;一曰线微,辑汉晋间笺疏;一曰阙微,征皇古七十二代之文;一曰删微,即此书。至清代,前三书已不存,只存删微,便独当微书之名。珏从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书志及《太平御览》、《玉海》、三通等书中所援引的有关内容进行辑录,或数段、或数行、或数句,确定其先后次序,使诸纬书虽难见全貌,却也有了大致轮廓。包括《尚书纬》、《春秋纬》、《易纬》、《礼纬》、《乐纬》、《礼纬》、《论语纬》、《孝经纬》、《河图纬》、《洛书纬》。因此书文句艰涩,理甚难明,所以在每卷之前均有小引为之论次,卷中篇目有难以明了的,均以数语疏释,本文有古注的,录其原文,没有原注的,缀附异说为之旁通,对了解古代谶纬之学等文化现象颇有益处。但此书也有不少缺陷,其一,辑录有误,如把伏生《尚书大传》中的《洪范五行传》列入《书纬》,认为是大禹之作,显然错误。其二,遗漏颇多。如唐瞿昙悉达《开元占经》、《五行大义》等,去隋未远,收录颇多而珏书未见。其三,所采各条,具不注其所录自何书,无以考证。现存有《删微》三十六卷,其一为明崇祯刻本,其一为清抄本。
般若心经略疏小钞
般若心经略疏小钞,二卷,明钱谦益集,前附缘起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