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家正眼
作者:李中梓
诊法著作。明李中梓撰。二卷。中梓有《内经知要》 已著录。李氏以《内经》、《难经》理论为主,兼采各家之说,参以己见,于崇祯十五年 (1642) 撰成此书。原刻本已散佚,后由其门人尤乘加以增补,收入《士材三书》 中。卷一四十七篇,主论脉学基本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并择叙望、闻、问三诊。卷二两篇,以四言歌诀形式主论二十八种脉象,并对高阳生《脉诀》 进行辨误,末附 “脉法总论”。对王叔和、朱震亨、滑寿、李时珍等诸家脉学理论,予以研讨,并有发挥。对脉象描述生动形象,辨析精详,文字简要,颇为后世所重,流传较广。有康熙六年 (1667) 大盛堂刻本,光绪十三年 (1887) 上海江左书林刻本,一九五八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猜你喜欢的书
闲人遐想录
作者是杰罗姆.克.杰罗姆,主要讲述了作者将日常生活中普遍、平常的话题,如吃喝、天气、服装、虚荣、恋爱等等做成文章,读来颇耐人寻味。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幽默文集。作者将日常生活中最普遍、最平常的话题,如吃喝、天气、服装、虚荣、恋爱等等做成文章,读来颇耐人寻味。我国三十年代著名散文作家梁遇春曾这样评价此书:集里所说的都是拉闲扯散、瞎三道四的废话,可是自带有幽默的深味,好似对于人生有比一般人更微妙的认识同玩味。
作义要诀
文论。元倪士毅撰。一卷。士毅字仲宏,歙县(今属安徽)人。约元文宗至顺初前后在世。著有《重订四书辑释》。此书讲述经义体例,多关乎文章之写作要领。主张“第一要识得道理透彻,第二要识得经文本指分晓,第三要识得古今治乱安危之大体。”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定以经义试士制度,蒙古崛起后,元太宗接受耶律楚材建议,效法宋制,亦以经义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酌议其实施规则,延祐二年(1315)科举复行,乃实行之。
伤寒指掌
《伤寒指掌》系热病著作。4卷。清·吴贞(坤安)辑撰。书成于(1796年嘉庆元年)。原作2卷,经其弟友石辑为4卷,刊于嘉庆十三年。吴氏行医30余年,私淑叶天士、薛生白。他探究伤寒之秘旨,辨析诸家之得失,推崇叶天士治案,能“寓伤寒于六气之中……其云仲景伤寒,先分六经;河间温热,须究三焦。”寒、温分治,不以足经之药混治手经之病。于是分门别类,条辨诸书,眉目清晰,如观指掌。全书分本病及变病、类病两大部分。卷1~2首述“类伤寒辨”(19症)及察舌、察目辨症法,次列六经本病,每病先古法,后新法;卷3叙变症(26种);卷4叙类症(16症)。古法系依据《证治准绳》、《医宗金鉴》、《伤寒来苏集》等书的注释;新法则参考叶天士医案、《伤寒第一书》、《温热暑疫全书》等著作中的治法。该书合伤寒、温病为一,主张“伤寒者,热病之总名”,以“因于寒者”为正病,“因六淫之兼气,或非时之戾气”,所发诸病作为“类伤寒”。且以为“伤寒正病绝少,类症尤多。”治法详明,方药初备,为热病著作中较好的一种。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排行本。
玉君
中篇小说。杨振声著。1925 年由现代社出版。小说描写青年学生玉君与同学杜平夫相恋。玉君的父母不顾玉君心中已有所爱,硬要将她嫁给军阀师长的儿子做续弦,逼得玉君跳海自杀(后遇救脱险)。杜平夫出国留学时,委托林一存多方照顾玉君。林一存为成全玉君与杜平夫的爱情,割舍了自己童年时代与玉君有过的青梅竹马之恋,并严格压抑着自己时时泛起的对玉君的爱。但留学归来的杜平夫却对林一存与玉君之间的纯洁关系,乱加猜疑,妒火烧心,显得虚伪、狭隘、卑琐。小说揭露了家族制度与包办婚姻的弊害,控诉了礼教吃人的残酷性,针砭与否定了以新派面目出现而实则浸透了传统道德的虚伪人格,肯定了道德自我完善的处世态度。作品充满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主义思想倾向,具有反对封建主义的积极意义。杨振声主张艺术“要忠于主观”,“把天然艺术化”(《玉君·自序》),《玉君》就是这一创作思想的产物。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评论说: “他先决定了‘想把天然艺术化’,唯一的方法是‘说假话’, ‘说假话的才是小说家’。于是依照了这定律,并且博采众议,将《玉君》创造出来了,然而这是一定的:不过一个傀儡,她的降生也就是死亡。我们此后也不再见这位作家的创作。”
湘军志
《湘军志》是一部记载晚清湘军的纪事本末体志书。王闿运撰。清光绪七年(1881)成都尊经书院初刻。有光绪十一年长沙斠微斋刊本; 光绪十二年虞山鲍氏以《湘军水陆战记》为题,在上海刊行的石印本等。1983年湖南岳麓书社将该书与《湘军志平议》、《续湘军志》合集,列为 “湘军史专刊” 的一种出版。《湘军志》始撰自光绪三年五月,成书于光绪七年闰七月。共16篇 。约9余万字。采纪事本末体裁,分别以湖南防守篇、曾军篇、湖北篇、江西篇、曾军后篇、水师篇、浙江篇、江西后篇、临淮篇、援江西篇、援广西篇、援贵州篇、川陕篇、平捻篇、营制篇、筹饷篇等为目。详细叙述了湘军自咸丰三年(1853)由曾国藩在湖南编练成军,先后在湘、鄂、赣、浙、皖、苏等地对太平军作战,在川、陕镇压李永和、蓝大顺起义以及扶王陈得才所部太平军,在贵州镇压苗民起义,在皖、鄂、豫、鲁、苏等地追剿捻军,逐渐发展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地方封建军阀武装的历史过程。对湘军的营制、饷制,以及曾国藩治军任将的特点等,也有专门记载。书中渲染 “湘军则南至交趾,北及承德,东循潮、汀,及渡海开台湾,西极天山、玉门、大理、永昌,遂度乌孙。水属长江五千里,击柝闻于海。自书契以来,湖南兵威之盛,未有过此者也”( 《湖南防守篇第一》),对曾国藩以及骆秉章、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等统帅湘军,镇压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农民起义的所谓“炳炳麟麟”的“业绩”给予充分肯定。
大疏百条第三重
大疏百条第三重,十卷 日本 圣宪 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79卷,圣宪(1307~1392)继承了赖瑜(1226~1304)的加持身说,使新义真言教学大成。此外,他还总结了赖瑜以后未经整理的庞大论义算题,撰述了《大疏百条第三重》、《释论百条第三重》等,是新义真言宗极为重要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