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八品仙经

作者:吕洞宾
后八品仙经

《后八品仙经》,即《吕祖孚佑演正警化宣说修仙证真还丹秘妙仙经》。有康熙乙卯岁(十四年,1675)吕洞宾《刻后八品经自序》及吴太极《刻后八品经跋》。吕序谓:“前八品久刊于世,后八品隐于临江,秘而未传。今遇膝下弟子徐太极、吴太隆,共结良缘,捐金刊行。”、徐跋曰:“敬择乙卯(康熙十四年,1675)季春吉日,延同道弟子张太伦,恭就武昌省城内玉皇阁书写。命匠刊刻,布行于世。”

猜你喜欢的书

我发现了

我发现了

《我发现了》是美国天才作家爱伦·坡最后一部重要作品,被他视为自己一生创作的最高成就与最后的总结。《我发现了》集天文学、逻辑学、神学、美学为一体,探讨了宇宙的本质、起源、创造、现状及其命运,既是“一篇关于物质和精神之宇宙的随笔”,又是“一首散文诗”。《我发现了》以优美灵动的诗一般的语言,全景式地展现了爱伦·坡浩瀚而深邃的宇宙观(其中提出的诸多观点,更与“大爆炸”“热寂说”“黑洞”“反物质”“多重宇宙”“熵”等现代天文物理学理论不谋而合),读者可借此更进一步地了解他的艺术观,从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他的其他诗歌和小说作品。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大通经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大通经

述真空,劝人对境忘境、灭心现性。内容与《太上大通经》同,后者有元李道纯注。

定性书

定性书

又称《答横渠先生定性书》、《答张横渠子厚先生书》,北宋程颢著。论述己性不分内外物我,主张通过定性的方法,达到廓然大公、顺应万事而不动情感的道德境界。张载提出“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的问题,为此,程颢特作《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表明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认为张载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张载“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既然以“己性”为内,“以外物为外”,就不免要产生“己性”为外物引诱、“定性未能不动”的问题。程颢主张“性”无内外,宇宙之心同为一体,没有物我之分和主、客观之别。“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大公,物来而顺应。”若能懂得不“以内外为二本”,就不会产生不能“定”的问题。世上一般人受外物之累而丧失“天理”的根本原因是“自私”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自私”就会为追逐私利行为无所顾忌,和“廓然大公”相对立;“用智”就不能明白顺应自然的道理,和“物来顺应”相对立。程颢认为,“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做到了“内外两忘”,应顺万事而不动感情,就能达到“定性”的道德精神境界,“两忘则澄然无事矣。无事则定,定则明,明则尚何应物之为累哉?”程颢的“定性”即“定心”。他作定性说的目的,是反对张载道德论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为“灭私欲,存天理”提供理论依据。

进旨

进旨

进旨,一卷,佚名,宋张长继题记,编号二八六四,即本部惠远外传之末段别出。

观所缘缘论

观所缘缘论

全一卷。陈那作,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有诸译本,如汉译藏经中陈代真谛所译之无相思尘论一卷、西藏藏经丹珠尔经疏部第九十五函之第四观所缘(偈)与第五之观所缘注等。如西藏译、玄奘译本所示,本论之偈文为四句一行,共有三十二句。本书旨在依因明三支之法,明示心外之所缘缘非有,而心内之所缘缘非无。

十支居士八城人经

十支居士八城人经

一卷,失译。中阿含八城经之别译。阿难为此居士说十二禅,居士信心。施食及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