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白话文
作者:佚名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 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及其以前时期的医学思想和医学成就。该书为中医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创立了中医理论体系。一般认为该书成书年代在春秋战国时期, 至两汉又略有增损改易。全书共24卷、81篇。内容十分丰富, 详细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预防、养生等内容,突出地反映了阴阳五行的自然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天人相应观念和人体内部高度统一的整体观念。本书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张仲景在撰写《伤寒杂病论》时, 曾以此书为重要的参考书, 所以此书是《伤寒论》重要的知识来源之一。《伤寒论·自序》: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撰用《素问》《九卷》……并《平脉辨证》, 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章节列表
升序↑- 01 上古天真论篇
- 02 四气调神大论篇
- 03 生气通天论篇
- 04 金匮真言论篇
- 05 阴阳应象大论篇
- 06 阴阳离合论篇
- 07 阴阳别论篇
- 08 灵兰秘典论篇
- 09 六节脏象论
- 10 五脏生成篇
- 11 五脏别论篇
- 12 异法方宜论篇
- 13 移精变气论篇
- 14 汤液醪醴论篇
- 15 玉版论要篇
- 16 诊要经终论篇
- 17 脉要精微论篇
- 18 平人气象论篇
- 19 玉机真脏论篇
- 20 三部九侯论篇
- 21 经脉别论篇
- 22 脏气法时论篇
- 23 宣明五气篇
- 24 血气形志篇
- 25 宝命全形论篇
- 26 八正神明论篇
- 27 离合真邪论篇
- 28 通评虚实论篇
- 29 太阴阳明论篇
- 30 阳明脉解篇
- 31 热论篇
- 32 刺热篇
- 33 评热病论篇
- 34 逆调论篇
- 35 疟论篇
- 36 刺疟篇
- 37 气厥论篇
- 38 咳论篇
- 39 举痛论篇
- 40 腹中论篇
- 41 刺腰痛篇
- 42 风论篇
- 43 痹论篇
- 44 痿论篇
- 45 厥论篇
- 46 病能论篇
- 47 奇病论
- 48 大奇论篇
- 49 脉解篇
- 50 刺要论篇
- 51 刺齐论篇
- 52 刺禁论篇
- 53 刺志论篇
- 54 针解篇
- 55 长刺节论篇
- 56 皮部论篇
- 57 经络论篇
- 58 气穴论篇
- 59 气府论篇
- 60 骨空论篇
- 61 水热穴论篇
- 62 调经论篇
- 63 缪刺论篇
- 64 四时刺逆从论篇
- 65 标本病传论篇
- 66 天元纪大论篇
- 67 五运行大论篇
- 68 六微旨大论篇
- 69 气交变大论篇
- 70 五常政大论篇
- 71 六元正经大论篇
- 72 刺法论篇
- 73 本病论篇
- 74 至真要大论篇
- 75 著至教论篇
- 76 示从容论篇
- 77 疏五过论篇
- 78 徵四失论篇
- 79 阴阳类论篇
- 80 方盛衰论篇
- 81 解精微论篇
猜你喜欢的书
岘泉集
明代诗文别集。张宇初(字子璿)著。张宇初是张道陵的43世孙,洪武十年(1377)袭掌道教。据《明史·艺文志》记载,《岘泉集》本有20卷,今已不存。现存有崇祯年间刻本,除了原有的王绅、程通2篇序外,还有文震孟、邹凤梧重刊的2篇序。凡6卷。收入《四库全书》的仅是4卷,《四库全书总目》说:“此本皆所作杂文,惟末附歌行数十首。”现将崇祯本与《四库全书》本比较,《四库全书》本正缺卷5、卷6,所以四库本诗作甚少。另外,《岘泉集》还存有明抄本,凡12卷,《道藏·正乙部》收有此抄本。张宇初虽执掌道教,但却有较浓的儒家思想,恰如《四库全书总目》所云:“其中若《太极释》、《先天图论》、《河图原辨》、《阴符经》诸篇,皆有合于儒者之言。《问神》一篇,悉本程朱之理,未尝以云师、风伯荒怪之说张大其教。”其诗文创作也斐然可观。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曾说:“其文如空行之云,入秋之水,词赋诗歌亦极婉丽清新,均得自然之妙。”
同文算指
十卷。由明代在华耶稣会士利玛窦和李之藻合作编译。成书于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613),第二年刊行。此书主要依据克拉维斯《实用算术概论》和明程大位的《算法统宗》编译而成,汇中西算术于一编。此书介绍了西方的算术知识,引进比我国固有的“筹算”和“珠算”更为便捷的西洋笔算法。还介绍了中国古代传统数学所缺少的象“以减试加”、“以除试乘”等“验算”方法。它在我国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
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原不题撰人,从内容看,应为明永乐年间道士编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记传类。本书记述明初修建武当山宫观始末,武当宫观在元末毁于兵火。明永乐十年(1412)秋,敕命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等统帅军民二十余万修建武当宫观;又命正一天师张宇清选举道士住持南岩宫、玉虚宫、五龙宫等处。本书记述在修建武当山时出现各种祥瑞,如「黑云感应」、「榔梅呈瑞」等,皆绘成图画进呈朝廷,故书名「瑞应图录」。本书之末,附录永乐十三年明成祖御制〈真武庙碑〉一篇,碑文赞颂真武神辅助太祖平定天下,赞助永乐帝肃清内难,「其有功德于我国家者大矣」。故敕令修建武当宫观,永永祀神。又于北京建真武庙,为神攸栖之所。由此可见明成祖耗费民力修建武当,旨在利用真武神化其统治。
宋名臣奏议
一百五十卷。赵汝愚编。赵汝愚(1140—1196),南宋饶州余干(今江西余干西北)人,字子直。宋宗室,乾道 (1165—1173年)进士,除秘书省正字,寻以集英殿修撰帅福建,绍熙 (1190—1194) 初召为吏部尚书,除知枢密院事。绍熙五年(1194),与韩侂胄共立宁宗,任右丞相,引用朱熹,彭龟年,图论黜侂胄未果,反被侂胄的宗室为相不利社稷为由,黜知福州,继责永州安置,途经衡州暴疾死,后追谥忠定。有《国朝诸臣奏议》、《赵忠定公奏议》、《诗文集》、《太祖实录举要》。《诸臣奏议》书前有淳熙十三年(1186)札子,称尝备数三馆,获观秘府四库所藏,及累朝史乘所载忠臣良七便宜章奏,收拾编缀,殆千余卷,文字纠繁,疲于检阅,后出知福州时,因政事之暇,因事为目,以类分次,而去其重复与不合者,获余数百卷,厘为百余门。始自建隆 (960—963),迄于靖康(1126—1127),推寻岁月,粗见本末。共分为君道、帝系、天道、百官、儒学、礼乐、赏刑、财赋、兵制、方域、边防、总议十二门,子目一百一十四,每篇之末,各附注其人所居之官,与奏进之年月,亦极详核。此书以事而分,可以参考古今,尽其事之沿革利弊。
惠果和尚行状
惠果和尚行状,一卷,佚名,内题大唐青龙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状,尾缺,日本中川本也题记,跋陀罗摩抳题记。
般若心经斫轮解
般若心经斵轮解,一卷,明通容述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