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秘法镇宅灵符

作者:佚名
太上秘法镇宅灵符

太上秘法镇宅灵符,撰人不详。似出于唐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神符类。此书言施符镇宅之术。书中引《上元经》。谓汉文帝访三愚之宅,垂问主人如何能安居凶宅。主人答称:曾有二位书生传授七十二道镇宅灵符,「镇宅十年大富贵,二十年子孙昌盛,三十年必有白衣天子入宅」,文帝遂敕令奉行此符,传于天下。书中列举璇玑八卦之图,以及厌鬼辟邪之镇宅灵符七十二枚,并述每月神降之日,供养科仪及忌食物品。是为道教召神禁劾之术。

猜你喜欢的书

小说灯笼

小说灯笼

本书收录了太宰治的十六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一反太宰治充满颓废、内疚与自我否定的刻板印象,呈现出宛如灯笼般的明亮与温暖。本书共分为四辑:辑一「喧哗」:生活安乐时,作绝望之诗;失意受挫时,写生之欢愉。辑二「幻灭」:我不太喜欢听别人的恋爱故事,因为恋爱故事里,一定有所粉饰。辑三「独白」:其他生物绝对不会有“秘密”,那是只有人类才可能拥有的东西。辑四「人间」:我的善良是,毫不斟酌地让对方看到我的全貌。在太宰治的故事里,没有坏人,只有软弱的人。但软弱并非罪恶,因为软弱更能体会点点温情。太宰治总在内心痛苦、身感疲惫时,反而拼命制造愉快的气氛。太宰治本人,即是哀伤的喜剧。众人以为他极度自私,事实上,他总顾虑着他人的感受。或许他认为只要带给周遭温柔,自己也能温暖起来吧。

八十天环游地球

八十天环游地球

长篇小说。凡尔纳著。作于1873年。这部小说引人入胜,笔调幽默轻松,在故事的阅读中,读者虽然免不了不时地替主人公福克先生担忧,但又可以惬意地饱览世界各地的风情民俗、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它的成书时间是1872年,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的一部名作。小说叙述英国人福克先生与朋友打赌,立誓在80天内完成环游地球一周的壮举,俱乐部的其他成员对此摇头不信。福克为实践赌誓,冲破重重险阻,有时乘马车,有时骑大象,有时则改乘套帆的雪橇,极尽人类智慧。一路上,由于仆人路路通的莽撞、旅行指南的不确切、对某些国家风俗习惯的不熟悉,福克曾遇到很多意外的障碍,最令人生厌的是,一位密探怀疑他是抢劫一家银行的主犯,在旅途中寸步不离地监视,无形中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福克的绊脚石。所有这些,都被福克机智而巧妙地应付了过去。旅行中,福克虽时间紧张匆促,但却不失其优雅风度,处处表现出高尚的品质和人道主义精神。在印度他救出一位年轻的寡妇,回到伦敦后,她成为福克的妻子。福克本以为自己晚到了24小时,但情急中他忘记自西向东绕地球一圈,正好在时差上节约出24小时来。他的如期而至使俱乐部成员大吃一惊。

古本水浒传

古本水浒传

梅氏藏本《水浒传》又称,《古本水浒传》或《古本水浒》,初由江苏常熟医生、藏书家、小说家梅寄鹤发现,被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是《水浒传》的一个古老但长期被埋没的、甚至《水浒传》作者最初的版本。但是此说也被另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并不属实,这一观点认为此书实为清朝或民国时所作。双方各有理据,此书成书年代和作者目前仍有争议。梅氏藏本《水浒传》共一百二十回,前七十回与金圣叹评点的贯华堂本《水浒传》基本一致,后五十回则与现存任何其他《水浒传》版本不同。在没有特别注明的情况下,一般所称“梅氏水浒”或“古本水浒传”等,即指此书后五十回部分。

般若心经一贯疏

般若心经一贯疏

般若心经一贯疏,一卷,明益证疏并序,日本宗信跋。

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

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

全一卷。成都府慈恩寺僧藏川述。略称地藏十王经、十王经。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本经叙说人死亡后,于冥途中经十王殿受善恶审判之情形,及地藏菩萨发心之因缘。即初述佛临涅槃时,放大光明照耀阎罗国,阎魔王及十大王众皆来集会;次述众生之三魂七魄,及命终后须经秦广、初江、宋帝、五官、阎魔、变成、太山、平等、都市、五道转轮等十王殿,受生前所造善恶业之审判,并叙述地藏菩萨发心之因缘与本愿,及明示阎魔王之本地即是地藏菩萨;最后则以佛性偈为终结。一般所谓之十王经,系指本经与‘预修十王生七经’二经,关于二经之异同处,有诸多异说,略述于下:本经之经名下题有成都府大圣慈恩寺藏川述,此与预修十王生七经之署名相同,且据本经古本卷末之记载,本经系东汉严佛调三藏于入定时,承真佛示现授与,后至宋仁宗天圣十年(1032),由藏川法师译述,与预修十王生七经为同本异译。然日人景耀于其所著之考信录卷四中则举出,本经之文体稍杂乱,且混合许多日语在文句中,故推测本经非为我国之译述,或系日本平安末期或镰仓初期,由日人根据预修十王生七经而伪撰者。

维摩经义疏

维摩经义疏

凡六卷。隋代吉藏(549~623)撰。又称维摩经疏、维摩经广疏、净名经广疏、维摩广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本书系立于三论宗之立场以注释维摩经。初论‘玄义’,其次逐一注释维摩经十四品之文句。该‘玄义’部分可视为维摩经概论,亦可视为本书之序论,后已别出一书成为‘维摩经游意’一卷。除‘玄义’之外,本书注释各品,首皆解释品名,次概说该品大意,复逐次注释经文;于注释之中屡屡引用鸠摩罗什、僧肇、兴皇等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