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大六壬指南
作者:陈公献陈公献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蜀都杂抄
深有《南巡日录》,已著录。此乃深为四川左布政使时所录蜀中山川古迹。其论峨眉山当作蛾眉,又力辨禹生石纽为《元和志》之误,颇为有识。其他亦多随笔札记之文。
朱子论定程董学则
南宋学者程端蒙、董铢制订的理学教育小学阶段的学生守则。程端蒙(1143~1191),字正思,号蒙斋,江西鄱阳人。董铢(1152~?),字叔重,人称槃涧先生,江西德兴人。《学则》共18条,基本上是对朱熹的许多箴言和铭记的概括与发挥。起首两条规定了学生在朔望(每月初一、十五)和晨昏应举行的仪式,末条是关于惩处的办法。余皆为学生律己、待人、接物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其中,讲日常生活行为的有八条:“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出入必省”,对学生的衣食住行、谈吐举止,以及容貌视听都作了繁琐的、缺乏生机活意的具体规定。讲学习的有五条:“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修业有余功,游艺有适性”。讲待人接物的有两条:“相呼必以齿”、“接见必有定”。朱熹曾为《学则》作跋,向师长们推荐,认为如能依此训导学生,就能培养出有德性、有成就、能为封建帝王服务的优秀人材。
中藏经校注
《中藏经校注》概括地叙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哲学基础,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体系,开创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的有别于《内经》《伤寒》的八纲辨证之先河,总结了各种疑难杂病论治大法,从理论到临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在中医学史上,有着独特的理论价值和临床价值。《中藏经校注》的世传版本系统有一卷本、两卷本、三卷本、八卷本等四种。本次校勘以三卷本系统的清嘉庆十三年戊辰阳湖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为底本。该刻本经过孙氏精校,堪称善本,有较高学术价值。《中藏经校注》后附元代赵孟颊手写本,该写本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中藏经校注》版本,具有很高的文献学术价值,复经赵氏摹写,堪为书林奇珍。
易冒
十卷,清程良玉撰。《系辞传》说《易》能冒天下之道,故其书命名《易冒》。因作者是一位职业卜者,所以《周易》“四尚”,此书集中发挥“以卜筮者尚其占”。全书介绍和讨论的占法基本不同于《春秋》内外传所载古占法,多秦汉之后乃至明清以来卖卜先生所传之法。卷一至卷十共列九十一个细目,前三卷是占卦的基本知识,如干支、成卦、成爻、变互、飞伏、归游、升降、岁君(太岁)、月将(月建)、日主(日月配爻象)、时辰、月破(六气之反)、旬空等。后六卷基本上是分事论占,大者如占国事,占军机,占天时,占年运,小者如学业治经之指导,功名前程之藏否,家宅之吉凶,婚姻之好坏,疾病之原因,经济之成败,出入旅行之平顺险阻,词讼之利钝,失物之寻找等等。据康熙三年(1664)自序说,此书先集旧闻,秉承师说,成《筮类》五十篇。康熙三十八年(1699)以后复究先贤阐《易》之书数十种,立法四十一篇。年四十以后,因疽发于背,杜门谢客,历三年勤成九十一篇,由友人胡介出资梓行于世。
敦煌歌辞总编
歌辞总集。任半塘编著。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三册。本书合敦煌歌辞总集与理论研究于一编,从敦煌所写卷册约二百四十件内,辑录歌辞(连补遗)约三百馀首,附见辞约五十馀首,分为七卷,一卷为《云谣集杂曲子》,二卷至六卷按歌辞体制,由简而繁之发展,分为曲子、普通联章、重句联章、定格联章、长篇联章,各体均占一章。一至六卷总标目为“杂曲”,七卷为“大曲”。每首歌辞(或联章、或大曲套)之前,均有“前载”五项:曲调名或失调名、原题或拟题、首数、原写本编号、作者姓名。理论研究附见于歌辞之前后,重在疏证和阐释。全书卷帙浩繁,收录颇为详备,是编著者在其《敦煌曲校录》基础上的进一步增订和完善之作,是迄今最为完备的敦煌歌辞总集。无可正者,姑付阙如,亦不妄解。对于研究敦煌歌辞及通俗曲调,颇具参考价值。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辛丑纪闻
一卷。清不著撰人名氏。顺治十八年(1661),江南苏州吴县新任知县任维初因苛征民赋,平仓获私,激起当地人士不平,诸生倪用宾、沈玬、金圣叹等,遂有抗粮哭庙之举。适清世祖哀诏至,府堂设幕帐,哭临三日,诸生百余人至庙,鸣钟击鼓,并即至府堂,跪进揭帖,且千余人号呼而来,欲逐任维初。苏州巡抚朱国治以哀诏初临之日,乃千百成群,肆行无忌,列罪不逭者三条,密题治狱,自倪用宾、金圣叹以次十八人,皆奉旨处斩,仅礼部员外郎顾予咸免死革职。《辛丑纪闻》记江南哭庙案始末,用日记体,条理分明,于当时奏疏及廷议、会审、行刑等情节叙述详细,并不乏生动。又及是时江南奏销、金坛、镇江、无为等十案,共一百二十一人,凌迟二十八人,斩八十九人,绞四人,分5处处决。其中镇江、金坛九案一百零三人大抵因通郑成功被祸,顺治生前曾说:“他们怕死耳,不必问其事。”迨顺治死后,朱国治欲行杀戮以示其威,遂复成大狱。其后知县任维初亦因别案处斩,朱国治后抚云南,仍如故操,吴三桂反,被手下将士处死而食,骸骨无存。《辛丑纪闻》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对江南地方的严厉镇压政策。四大臣辅政时,将顺治亲政后对汉族地主知识分子略有宽松的政策骤然改变,以至金圣叹等江南名士罹于难者不下数十人。《辛丑纪闻》有《纪载汇编》本、《满楼丛书》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