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吞酸嘈杂第十四
食积痰火: 泻肺火、胃火,白石膏火煅,出火毒,半斤,为末,醋和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汤下。丹溪方。
食已吞酸: 胃气虚冷者,吴茱萸汤泡七次焙,干姜炮,各等分,为末,汤服一钱。《圣惠方》
醋心吐水: 槟榔四两,橘皮一两,为末,每服方寸匕,空心,生蜜汤调下。《梅师方》
醋心上攻: 如浓酸,用茱萸一合,水三盏,煎七分,顿服。近有人心如蜇破,服此,二十年不发也。累用有效。《兵部手集》
嘈杂吐水: 真橘皮去白,为末,五更安五分于掌心,舐之,即睡,三日必效,皮不真则不验。《怪证奇方》
食物醋心: 胡桃烂嚼,以生姜汤下,立止。《传信适用方》
噎膈第十五
噎疾: 古冢内罐罂中水,但得饮之,即愈,极有神效。《寿域神方》
噎膈反胃: 《邓才清兴》用北庭砂二钱,水和荞麦面包煨之,煅焦,待冷取中间湿者,焙干一钱,入槟榔二钱,丁香二个,研匀,每服七厘,烧酒送下,日三服,愈即止。后吃白粥半月,仍服助胃丸药。孙天仁《集效方》用北庭砂二两,一两用人言末,一两同入罐内,文武火升三炷香,取出。灯盏上末一两,以黄丹末一两,同入罐内,如上法升过,取末,用桑灰霜一两,研匀,每服三分,烧酒下,愈即止。又方:平胃散各一钱,入硇砂、生姜各五分,为末,沸汤点服二钱,当吐出黑物如石,屡验。(按:北庭砂,即硇砂)
噎食膈气: 马蹄香,即沉香,四两为末,好酒三升,熬膏,每服二匙,好酒调下,日三服。《集效方》
噎膈拒食: 端午采头次红花,无灰酒拌,焙干,血竭瓜子样者,各等分为末,无灰酒一盏,隔汤顿热,徐咽,初服二分,次日四分,三日五分。杨起《简便方》
噎食不下: 凤仙花子酒浸三宿,晒干为末,酒丸绿豆大,每服八粒,温酒下,不可多用,即急性子也。《摘玄方》
五噎吐逆: 心膈气滞,烦闷不下,食芦根五两,剉,以水三大盏,煮取二盏,去滓,温服。《金匮玉函方》
膈气哽噎: 甘遂面煨五钱,南木香一钱,为末。壮者一钱,弱者五分,水酒调下。《怪病奇方》
噎食不下: 赤稻细梢烧灰,滚汤一碗,隔绢淋汁三次,取汁,入丁香一枚,白豆蔻半枚,米一盏,煮粥食,神效。《摘玄方》
噎食: 荞麦秸烧灰,淋汁入锅内,煎取白霜一钱,入蓬砂一钱,研末,每酒服半钱。《海上方》
膈气: 生桑寄生,捣汁一钱,服之。《集简方》
噎塞膈气: 威灵仙一把,醋、蜜各半碗,煎五分,服之,吐出宿痰,愈。唐瑶《经验方》
噎食病: 白鹅尾毛烧灰,米汤每服一钱。
水谷痢疾: 牛骨灰,同六月六日面炒各等分,为末,饮服方寸匕,乃御传方也。张文仲方。
下痢赤白: 生鸡子一个,取白摊连纸上,日干折作四重,包肥乌梅十个,安熨斗中,以白炭烧存性,取出碗,覆冷定,研末,入水银粉少许,大人分二服,小儿三服,空心井华水调下,如觉微利,不须再服。《证类本草》
胃寒下痢: 羊肉一片,莨菪子末一两,和以绵裹纳下部,二度瘥。《外台秘要》
霍乱成痢: 刘寄奴草煎汁饮。《圣济总录》
虚痢危困: 因血气衰弱者,鹿茸酥炙一两,为末,入麝香五分,以灯心煮枣肉,和丸梧子大,每空心饮下,三五十丸。《济生方》
下痢腹痛: 羊脂、阿胶、蜡各二两,黍米二升,煮粥食之。《千金方》
休息痢疾: 经年不愈,取大虫骨炙黄焦,捣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取效。张文仲方。
赤白痢下: 腊月取雀儿,去肠肚皮毛,以巴豆仁一枚,入肚内,瓶固济,煅存性,研末,以好酒煮黄蜡百沸,取蜡和丸梧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红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普济方》
疟疾寒热: 《肘后方》用青蒿一握,水二升,捣汁服之。《孙氏仁存方》用五月五日天未明时,采青蒿阴干四两,桂心一两,为末,未发前酒服二钱。《经验方》用端午日,采青蒿叶阴干、桂心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先寒用热酒,先热用冷酒,发日五更服之,切忌发物。
老疟积久: 不止者,长牛膝一握,生切,以水六升,煮二升,分三服,清早一服,未发前一服,临发时一服。《外台秘要》
温疟痰甚: 但热不寒,用青蒿二两,童子小便浸,焙黄丹半两,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孙氏仁存方》
痎疟邪热: 蜀葵花白者,阴干为末,服之。午日取花,挼手亦能去症。苏颂《图经本草》
老疟不断: 牛膝茎叶一把,切,以酒三升,渍服,令微有酒气不即断,更作,不过三剂止。《肘后方》
疟疾寒热: 齐头蒿根、滴滴金根(考《药性备要》为天胡荽根,而《本草纲目》为旋覆花根)各一把,擂,生酒一钟,未发前服,以滓敷寸口,男左女右,二日便止。《海上方》
温疟热多: 恒山一钱,小麦三钱,淡竹叶二钱,水煎,五更服甚良。《药性论》
久疟不瘥: 苍耳子,或根茎亦可,焙研末,酒糊丸梧子大,每酒服三十丸,日二服。生者捣汁服亦可。《集验方》
久疟结癖: 在腹胁坚痛者,芫花炒二两,朱砂五钱,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丸,枣汤下。《直指方》
疟疾渴甚: 童便和蜜,煎沸,顿服。《简便方》
疟发无时: 胡椒、吴茱萸、高良姜各二钱,为末,以猪脾一条,作脍炒熟,一半流药,一半不流,以黑记定,并作馄饨,煮熟。有药者吞之,无药者嚼下,一服效。《卫生家宝方》
系背截疟: 旱莲草捶烂,男左女右,置寸口上,以古文钱压定,帛系住良久,起小泡,谓之天灸,其疟即止,甚效。《五执中资生经》
三十年疟: 《肘后方》治三十年老症,及积年久症,常山、黄连各一两,酒三升,渍一宿,以瓦釜煮,取一升半,发日早服五合,发时再服,热当吐,冷当利,无不瘥者。张文仲《备急方》用恒山一两半,龙骨五钱,附子炮二钱半,大黄一两,为末,鸡子黄和丸梧子大,未发时五丸,将发时五丸,白汤下,支太医云:此方神验,无不断者。
牡疟独热: 不冷者,蜀漆一钱半,甘草一钱,麻黄二钱,牡蛎粉二钱,水二钟,先煎。麻黄、蜀漆去沫,入药再煎至一钟,未发前温服,得吐则止。王焘《外台秘要》
牡疟独寒: 不热者,蜀漆散。用蜀漆、云母煅三日夜,龙骨各二钱,为末,每服半钱,临发日旦一服,发前一服,酢浆水调下,温疟又加蜀漆一钱。张仲景《金匮要略方》
疟疾不止: 莨菪根烧灰,水服一合,量人强弱用。《千金方》
瘴疟寒热: 刘长春《经验方》,常山一寸,草果一枚,热酒一碗,浸一夜,五更望东服之。盖卧酒醒即愈。淡埜翁《试验方》,用常山、槟榔、甘草各二钱,黑豆一百粒,水煎服之,乃彭司寇所传。葛雅川《肘后方》,用常山、黄连、香豉各一两,附子炮七钱,捣末,蜜丸梧子大,空腹饮服四丸,欲发时三丸,至午后乃食。
厥阴肝疟: 寒多热少,喘息如死状,或小腹满,小便如脓,不问久近,不吐不泄,如神。恒山一两,醋浸一夜,瓦器煮干,每用三钱,水一盏,煎半盏,五更冷服。《济急方》
截疟诸酒: 《肘后方》用常山一两,酒一升,渍二三日,分作三服,平旦一服,少顷,再服。临发又服,或加甘草煮服之。《宋侠经心录》,醇醨汤治间日疟,支太医云:乃桂广州方也,甚验。恒山一钱二分,大黄二钱半,炙甘草一钱二分,水一盏,煎减半,日出未发时,温服。虞搏《医学正传》治久疟不止,常山一钱半,槟榔一钱,丁香五分,乌梅一个,酒一盏,浸一宿,五更饮之,一服便止,永不再发,如神。
少阴肾疟: 凄凄然寒,手足寒,腰背痛,大便难,目眴眴然。恒山二钱半,豉半两,乌梅一钱,竹叶一钱半,葱白三根,水一升半,煎一升,发前三服。《千金方》
太阴肺疟: 痰聚胸中,病至令人心寒,寒甚乃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恒山三钱,甘草半钱,秫米三十五粒,水二钟,煎一钟,发日早分三次服。《千金方》
截疟诸汤: 《外台秘要》用常山三两,浆水三升,浸一宿,煎取一升,欲发前顿服,取吐。《肘后方》用常山三两,浆水三升浸一宿,煎取一升,欲发前顿服,取吐。《肘后方》用常山一两,秫米一百粒,水六升,煮三升,分三服,先夜未发,临发时服尽。《养生主论》王隐居驱症汤云:予用此四十年,奇效不能尽述,切勿加减,万一无吐者,常山酒煮晒干,知母、贝母、草果各一钱半,水一盅半,煎半熟,五更热服,渣以酒浸,发前服。
痰疟积症: 藜芦、皂荚炙各一两,巴豆二十五枚,熬黄研末,蜜丸小豆大,每空心服一丸,未发时一丸,临发时又服一丸,勿用饮食。《肘后方》
久疟有母: 木鳖子、穿山甲炮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空心温酒下。《医方摘要》
截疟诸丸: 《千金方》恒山丸,治数年不瘥者,两剂瘥。一月以来者,一剂瘥。恒山三两,研末,鸡子白和丸梧子大,瓦器煮熟,杀腥气,则取晒干收之,每服二十丸,竹叶汤下,五更一服,天明一服,发前一服,或叶,或否,即吐。
《肘后方》丹砂丸,恒山捣末三两,真丹一两,研,白蜜和杵百下,丸梧子大,先发时三丸,少顷,再服三丸,临时服三丸,酒下无不断者。
曾世荣《活动心书》黄丹丸,治大小久症,恒山三两,黄丹半两,乌梅连核,瓦焙一两,为末,糯米粉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凉酒下,隔一夜一服,平旦一服,午后方食。
葛洪《肘后方》,用恒山三两,知母一两,甘草半两,捣末米丸梧子大,先服时服十丸,次服七丸,后服五六丸,以瘥为度。
《和剂局方》瞻仰丸,治一切症。常山四两炒存性,草果二两炒存性,为末,薄糊丸梧子大,每卧时冷酒服五十丸,五更再服,忌鹅羊物。又胜金丸,治一切症,胸膈停痰,发不愈者。常山八两,酒浸蒸焙,槟榔二两,生研末,糊丸梧子大,如上法服。
《集简方》二圣丸,治诸症,不拘远近、大小。鸡骨、恒山、鸡心、槟榔各一两,生研鲮魻,煨焦一两半,为末,糯粉糊丸绿豆大,黄丹为衣,每服三五十丸,如上法服。
劳疟劣弱: 乌梅十四枚、豆豉二合、桃柳枝各一虎口,甘草三寸,生姜一块,以童子小便二升,煎一半,温服即止。《图经本草》
久疟痰多: 不食,欲吐不吐,藜芦末半钱,温齑水调下,探吐。《保命集》
疟疾寒热: 瓜蒂二枚,水半盏,浸一宿,顿服,取吐愈。《千金方》
寒疟积症: 巴豆一枚,去心皮,射罔去皮,如巴豆大,大枣去皮一枚,捣成丸梧子大,清旦先发时,各服一丸,白汤下。《肘后方》
寒热疟疾: 附子一枚,重五钱者,面煨,人参、丹砂各一钱,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未发前连进三服,中病则吐,或身体麻木,未中病,来日再服。庞安常《伤寒论》
疟疾寒热: 煮豉汤,饮数升,得大吐,即愈。《肘后方》
脾寒厥症: 先寒后热,名寒症。但寒不热,面色黑者,名厥症。寒多热少,面黄腹痛,名脾症。三者并宜服此,贾耘老用之二十年,累试有效。不蛀草乌头,削去皮,沸汤泡二七度,以盏盖良久,切、焙研,稀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十片,枣三枚,葱三根,煎汤清早服,以枣压之,如人行十里,汗,再一服,绝勿饮汤,便不发也。《苏东坡良方》
疟疾寒热: 青皮一两,烧存性,研末,发前温酒服一钱,临时再服。《圣惠方》
脾寒疟疾: 《济生方》云:五脏气虚,阴阳相胜,发为痎症,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宜七枣汤主之。用附子一枚,炮七次,盐汤浸七次,去皮脐,分作二服,水一碗,生姜七片,枣七枚,煎七分,露一宿,发日空心服,未久再进一服。王璆《百一选方》云:寒痰宜附子,风寒宜乌头。若用乌头则寒多者,火炮七次,热多者,汤炮七次,去皮,焙干,如上法。用乌头性热,炮多则热散也。又果附汤,用熟附子去皮、草果仁各二钱,半水一盏,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发日早温服。《肘后方》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涂于背上。
瘴症寒热: 冷瘴,寒热往来,头痛身疼,呕痰,或汗多,引饮或自利烦躁,宜姜附汤主之。大附子一枚,四破,每以一片,水一盏,生姜十片,煎七分,温服。李待制云:此方极妙。章傺云:岭南以哑瘴为危急,不过一二日而死,医谓极热感寒也。用生附子一味,治之多愈,得非以热攻热,而发散寒邪乎,真起死回生之药也。《岭南卫生方》
新久疟疾: 用葛葎草一握,一名勒蔓,去两头,秋冬用干者,恒山末各等分,以淡浆水二大盏,浸药,星月下露一宿,五更煎一盏,分二服,以吐痰愈。
热疟不止: 翘摇杵汁,服之。《广利方》
男女疟疾: 马齿苋捣紫敷寸口,男左女右。
止截疟疾: 小蒜不拘多少,研泥,入黄丹少许,丸如芡子大,每服一丸,面东新汲水下。唐慎微方。
瘴疟发热: 连背项者,茴香子捣汁服之。孙真人方。
脾寒疟疾: 石胡荽一把,杵汁半碗,入酒半碗,和服甚效。《集简方》
诸疟久疟: 用三姓人家寒食面各一合,五月五日午时,采青蒿捣擂自然汁,和丸绿豆大,临发日早,无根水一丸。一方:加炒黄丹少许。《德生堂方》
治疟不止: 火麻叶不问荣枯,锅内文武火慢炒香,取起以纸盖之,令出汗尽,为末,临发前用茶或酒下,移病人原睡处,其状如醉,醒即愈。又方:火麻叶如上法,为末一两,加缩砂、丁香、陈皮,亦各半两,酒糊丸梧子大,每酒茶任下五七丸,能治诸症壮元气。《普济方》
肺疟寒热: 痰聚胸中,病至令人心寒,寒甚乃热,善惊如有所见。恒山三钱,甘草半钱,秫米三十五粒,水煎,未发时分作三次服。《千金方》
寒疟冷痢: 端午日,以独头蒜十个,黄丹二钱,捣丸梧子大,每服九丸,长流水下,甚妙。《普济方》
疟疾寒热: 脾胃聚痰,发为寒热,生姜四两,捣自然汁,一酒杯,露一夜,于发日五更面北立饮,即止。未止,再服。《卫生易简方》
脾寒疟疾: 《外台秘要》用干姜、高良姜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服。又干姜炒黑,为末,临发时,以温酒服三钱匕。
鬼疟寒热: 树上白干桃子二七枚,为末,滴水丸梧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侵晨面东井华水下,良。《圣济总录》
疟疾不已: 桃花为末,酒服方寸匕,良。《梅师方》
疟疾寒热: 翻白草根五七个,煎酒服之。
断截疟疾: 《肘后方》用独头蒜炭上烧之,酒服方寸匕。《简便方》用桃仁半片放内关穴上,将独头蒜捣烂罨之,缚住男左女右,即止。隣姬用此治人屡效。《普济方》端午日取独头蒜煨熟,入矾红等分,捣丸芡子大,每日白汤嚼下一丸。
五种疟疾: 家宝通神丸,用神桃,即桃奴十四枚,巴豆七粒,黑豆一两,研匀以冷水和丸,梧子大,朱砂为衣,发日五更,念药王菩萨七遍,井华水下一丸,立瘥。不过二次,妙不可言。《养生主论》
疟疾寒热: 桃仁一百枚,去皮尖,乳钵内研成膏,不得犯生水,入黄丹三钱,丸梧子大,每服三丸,当发日,面北温酒吞下,五月五日午时合之。忌鸡犬、妇人见。《证类本草》
寒热疟疾: 体虚汗多者,黄丹、百草霜各等分,为末,发日空心,米饮服三钱,不过二服愈,或糊丸,或蒜丸,皆效。《肘后方》用飞炒黄丹二两,恒山末三两,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下,平旦及未发,将发时各一服,无不效。《普济方》端午日,用黄丹炒二两,独头蒜一百个捣丸梧子大,每服九丸,空心长流水,面东下二三,发后乃用神效,亦治痢疾。《三因方》用黄丹炒、建茶各等分,为末,温酒服二钱。又黄丹飞焙面糊丸芡子大,每枣子一枚,去核包一丸,纸裹煨熟食之。
鬼疟日发: 鬼箭羽、鲮鲤甲烧灰各二钱半,为末,每以一字,发时 鼻。又法:鬼箭羽末一分,砒霜一钱,五灵脂一两,为末,发时冷水服一钱。《圣济总录》
脾寒诸症: 不拘老少、孕妇,只两服便止,真橘皮去白切,生姜自然汁浸过一指,银器内重汤煮,干焙研末每服三钱,用隔年青州枣十个,水一盏,煎半盏,发前服,以枣下之。《适用方》
咒枣治症: 执枣一枚,咒曰:吾有枣一枚,一心归大道,忧他或忧降,或劈火烧之,念七遍,吹枣上,与病人食之,即愈。《岣嵝神书》
食疟积疟: 巴豆去皮心二钱,皂荚去皮子六钱,捣丸绿豆大,一服一丸,冷汤下。《肘后方》
痎疟寒热: 阿魏、胭脂各一豆大,研匀,以蒜膏和覆虎口上,男左女右。《圣济总录》
疟疾不止: 故鞋底去两头,烧灰,井华水服之。《千金方》
鬼疟来去: 画钟馗(传说中能打鬼的神,旧时民间家中常挂此像,认为能驱邪除病)纸烧灰二钱,阿魏、砒霜、丹砂各一皂子大,为末,寒食面和丸小豆大,每服一丸。发时冷水下,正月十五日,五月初五日修合。《圣济总录》
截疟: 五月五日,取花蜘蛛晒干,绛囊盛之,临期男左女右,系臂上,勿令知之。《普济方》
止截疟疾: 《葛洪方》用蜘蛛一枚,同饭捣丸吞下。《杨氏家藏方》用蜘蛛一枚,着芦管中,蜜塞绾嘎上,勿令患人知之。《海上方》用蜘蛛三五枚,绵包系寸口上。《宣明方》用大蜘蛛三枚,信砒一钱,雄黑豆四十九粒,为末,滴水为丸豌豆大,先夜以一丸献于北斗下,次早纸裹插耳内,立见神圣,一丸可医二人。
寒热疟疾: 猪膏丸,治疟疾发渴,往来不定,腊猪膏二两,独角仙一枚,独头蒜一个,楼葱一握,五月五日,三家粽尖。于五月五日五更时,净处露头赤脚,舌抵上腭,回面向北,捣一千丸皂子大,每以新绵裹一丸,系臂上,男左女右。《圣惠方》
老疟劳疟: 用鳖甲醋炙,研末,酒服方寸匕,隔夜一服,清早一服,临时一服,无不断者,入雄黄少许,更佳。《肘后方》
疟疾不止: 白僵蚕直者一个,切作七段,绵裹为丸,朱砂为衣,作一服,日未出时,面向东,用桃李枝七寸,煎汤吞下。《御药院方》
老疟不止: 龙骨末方寸匕,先发一时,酒一升半,煮三沸,及热服尽,温覆取汁,即效。《肘后方》
热疟不寒: 穿山甲一两,干枣十个,同烧存性,为末,每服二钱,发日五更,井华水服。《杨氏家藏方》
佩禳疟疾: 五月五日,收大蛤蟆晒干,纸封绛囊贮之。男左女右,系臂上,勿令知之。《杨氏家藏方》
疟疾寒热: 牡蛎粉、杜仲各等分,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普济方》
疟疾不止: 不拘久远,车轴垢水洗下,面和丸弹子大,作烧饼,未发时食一枚,发时又食一枚。《圣惠方》
疟疾不止: 龟板烧存性,研末,酒服方寸匕。《海上方》
厌疟疾: 藏器曰:燕屎方寸匕,发日平旦和酒一升,令病人两手捧住吸气,慎勿入口,害人。
邪疟时作: 生虎睛一枚,腊月猪血少许,朱砂、阿魏各一分,为末,端午日取粽尖七枚,和丸黍米大,每棉包一丸,塞耳中,男左女右。《圣惠方》
五疟不止: 《圣惠方》用夜明砂末,每冷茶服一钱,立效。又方:治症发作无时,经久不瘥,用蝙蝠粪五十粒,朱砂半两,麝香一钱,为末,糯米饭丸小豆大,未发时,白汤下十丸。
鬼疟经久: 或发或止,野猫肝一具,瓶盛热肝血浸之,封口悬干,去血取肝,研末,猢狲头骨、虎头骨、狗头骨各一两,麝香一分,为末,醋糊丸芡子大。发时手把一丸嗅之,仍以绯帛包一丸,系中指上。《圣惠方》
狐胆丸: 治邪疟发作无时,狐胆一个,朱砂、砒霜各半两,阿魏、麝香、黄丹、蒙豆粉各一分,为末,五月五日,午时粽子尖,和丸梧子大,空心,及发前冷醋汤服二丸,忌热物。《圣惠方》
久疟不止: 伏翼丸,用蝙蝠一枚炙,蛇蜕皮一条,烧蜘蛛一枚,去足,炙鳖甲一枚,醋炙,麝香半钱,为末,五月五日,午时研匀,入炼蜜和丸麻子大,每温酒下五丸。《圣惠方》
久疟不止: 或一日二发,或一日二三发,或二三日一发,用五灵脂、头垢各一钱,古城石灰二钱,无根水下,即止,神效方也。《海上方》
鬼疟不止: 用白驴蹄剉炒,砒霜各二分,大黄四两,绿豆三分,雄黄一分,朱砂半分,研丸梧子大,未发,平旦冷水服二丸,即止,七日忌油。《肘后方》
劳疟瘴疟: 野狐肝一具,阴干,重五日五更初北斗下受气,为末,粳米作丸绿豆大,每以一丸,绯帛裹系手中指,男左女右。《圣惠方》
久疟不止: 雄野鸡屎、熊胆、五灵脂、恒山各等分,为末,醋糊丸黑豆大。正发时,冷水下一丸。《圣惠方》
久疟不止: 《范汪方》用蝙蝠七个,去头、翅、足,捣千下,丸梧子大,每服一丸,清汤下,鸡鸣时一丸,日中一丸。
劳疟瘴疟: 久不愈,用白狗粪烧灰,发前冷水服二钱。《圣惠方》
邪气疟疾: 《外台秘要》用黑牛尾烧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一用牯中阴毛七根,黄荆七片,缚内关上,亦效。
虚寒疟疾: 羊肉,作臛饼饱食之,更饮酒暖卧,取汗,燕国公常见有效。《集验方》
鬼疟: 进退不定,用猢狲头骨一枚,烧研空心,温酒服一钱,临发再服。《圣惠方》
虚寒疟疾: 黄狗肉煮臛,入五味食之。
鬼症进退: 不定者,用人胆、朱砂、雄黄、麝香各等分,为末,醋糊丸绿豆大,每绵裹一丸,纳鼻中,即瘥。男左女右,一丸可治二人。《圣惠方》
久症连年: 用生人胆一个,盛糯米令满,入麝香少许,突上阴干。一半青者,治症;一半黑者,治噎。为末,每服十五粒。症用陈皮汤下,噎用通草汤下。《普济方》
瘴疠诸症: 无问新久,童子小便一升,入白蜜二匙,搅去白沫,顿服取吐,碧绿痰出为妙。若不然,终不除也。《圣惠方》
诸症寒热: 天灵盖煅研末,服一字,取效。《圣惠方》
心下第二十四
枳术汤: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寒,气不足,则手足厥逆,腹满肠鸣,相逐阳气不通,即手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矢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宜此主之。白术一两,枳实七个,水五升,煮三升,分三服,胸中软,即散。张仲景《金匮玉函方》
腹中痞积: 牛肉四两切片,以风化石灰一钱,擦上。蒸熟食,常食痞积自干。《经验秘方》
枳术丸: 消痞强胃,久服令人食自不停也。白术一两,黄壁炒过,去土,枳实麸炒,去麸一两,为末,荷叶包饭,烧熟捣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气滞加橘皮一两;有火加黄连一两;有痰加半夏一两;有寒加干姜五钱,木香三钱;有食加神曲、麦蘖各五钱。《洁古家珍》
腹中痞积: 水红花子一碗,以水三碗,用桑柴,文武火煎成膏,量痞大小摊贴,仍以酒调膏服。忌腥、荤、油腻之物。刘松石《保寿堂方》
下早成痞: 伤寒阴证下早成痞,心下满而不痛,按之虚软。枳壳、槟榔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黄连汤调下。《宣明方》
癖痞腹胀及坚硬如杯碗者: 用水红花子一升,另研蒜三十个,去皮,研狗脑一个,皮硝四两,石臼捣烂,一在患处上,用油纸以长帛朿之,酉时贴之,次日辰时取之,未效再贴,二三次倘有脓溃,勿怪,仍看虚实,日逐间服钱氏白饼子、紫霜丸、塌气丸、消积丸利之,磨之,服至半月,甚者一月,无不瘥矣。以喘满者,为实;不喘者,为虚。《简氏经验方》
老人膈痞: 不下饮食,用羊肉四两切,白面六两,橘皮末一分,姜汁搜,如常法,入五味作臑食,每日一次,大效。《多能鄙事》
脾积皮气: 牛脑丸,治男妇脾积,痞病大有神效。黄 (母牛)牛脑子一个,去皮筋擂烂,皮硝末一斤,蒸饼六个,晒研和匀,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好酒下,日三服,百日有验。《圣济总录》
腹中痞积: 威灵仙、楮桃儿各一两,为末,每服酒服三钱,名化铁丸。《普济方》
中焦热痞: 善忘不禁, 茹二分,甘草炙二两,消石为末,每服一钱,鸡鸣时温酒下,以知为度。《圣惠方》
痞证发热: 盗汗,胸背疼痛,甘遂面包煨,浆水煮十沸,去面,以细糠火炒黄,为末,大人三钱,小儿一钱,冷蜜水,卧时服,忌油腻、鱼肉。《普济方》
腹中痞块: 木鳖子仁五两,用 猪腰子二副,批开,入在内,签定煨熟,同捣烂,入黄连三钱,末蒸饼和丸绿豆大,每白汤下三十丸。《医方集成》
一切壅滞: 《经验方》治风热积壅化痰涎,治痞闷,消食化气,导血用大黄四两,牵牛子半炒半生四两,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白汤下,并不损人,如要微利,加一二十丸。《卫生宝鉴》用皂荚熬膏和丸,名坠痰丸。又名金真丸。金宣宗服之有验,赐名保安丸。
痞块心痛: 僵蚕末二钱,白马尿调服,病敷块上。《摘玄方》
腹中痞硬: 夏秋之夜,露坐夜,久腹中痞,如群石在腹,用大豆半升,生姜八分,水三升,煎一升已,来顿服瘥。《经验方》
冷痰痞满: 黑芥子、白芥子、大戟、甘遂、胡椒、桂心各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姜汤下,名黑芥丸。《普济方》
腹满癖坚: 如石积年不损者,《必效方》用白杨木东枝,去粗皮,辟风细剉,五升熬黄,以酒五升淋讫,用绢袋盛滓,还纳酒中,密封再宿,每服一合,日三服。《外台秘要》
痞块有积: 阿魏五钱,五灵脂炒烟尽五钱,为末,以黄雄狗胆汁和丸,黍米大,空心,唾津送下三十丸。忌羊肉、醋、面。《扶寿精方》
胸痹结胸: 胸痹心下痞坚,留气结胸,胁下逆气捻心,枳实薤白汤主之。陈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斤,瓜蒌一枚,桂一两,以水五升,先温三服,当愈。张仲景《金匮要略方》
腹中痞块: 大黄十两,为散,醋三升,蜜两匙和煎,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吐利为度。《外台秘要》
腹胁痞块: 雄黄一两,白矾一两,为末,面糊调膏,摊贴即见效,未效再贴,待大便数百斤之状,乃愈,秘方。《集玄方》
痞气胸满: 口干肌瘦,食减,或时壮热,石三棱、荆三棱、鸡爪三棱、并炮蓬莪茂三枚,槟榔一枚,青橘皮五十片,醋浸,去白陈仓米一合,醋浸淘过,巴豆五十个,去皮同青皮、仓米炒干,去豆为末,糊丸绿豆大,每米饮下三丸,日一服。《圣济总录》
腹中痞块: 齐叶独头蒜,穿山甲末,食盐同以好醋捣成饼,量痞大小贴之,两炷香为度,其痞化为脓血从大便出。刘松石《保寿堂方》
脾积痞块: 猪脾七个,每个用新针一个刺烂,以皮硝一钱,擦之七个,并同以瓷器盛七日,铁器焙干。又用水红花子七钱,同捣为末,以无灰酒,空心调下,一年以下者,一服可愈;五年以下者,二服;十年以下者,三服。《保寿堂方》
腹中痞块: 皮硝一两,独头蒜一个,大黄末八分,捣作饭贴于患处,以消为度。《邵氏经验方》
胀满第二十五
腹胀气满: 黑盐,酒服六铢。《后魏书》
心腹胀坚: 痛闷欲死,盐五合,水一升,煎服。吐下即定,不吐更服。《梅师方》
脾虚胀满: 脾气不和,冷气客于中,壅遏不通,是为胀满。宽中丸,用白术二两,橘皮四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食前,木香汤送下三十丸,效。《指迷方》
胸满不痛: 桔梗、枳壳各等分,水二钟,煎一钟,温服。《类证活人书》
心腹胀满: 短气用草豆蔻一两,去皮为末,以木瓜生姜汤调服,半钱。《千金方》
腹痛胀满: 草果二个,酒煎服之。《直指方》
腹胀忽泻: 日夜不止,诸药不效,此气脱也。用益智仁二两,浓煎饮之,立愈。《世医得效方》
腹中紧胀: 白糖,以酒三升,煮服之。不过再服。《子母秘录》
腹胀积聚: 葶苈子一升,熬以酒五升,浸七日,日服三合。《千金方》
臌胀烦渴: 身干黑瘦,马鞭草细剉,曝干,勿见火,以酒或水同煮,至味出去滓,温服,以六月中旬,雷鸣时采者有效。《卫生易简方》
血气胀满: 刘寄奴穗实,为末,每服三钱,酒煎服,不可过多,令人吐利,此破血之仙药也。《卫生易简方》
水盅胀满: 芫花、枳实各等分,以醋煮,芫花至烂,乃下枳壳煮烂,捣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普济方》
关格胀满: 大小便不通,欲死者,《肘后方》用葵子二升,水四升,煮取一升,纳猪脂一鸡子,顿服。《千金方》用葵子为末,猪脂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效止。
肾脏虚冷: 腹胁胀满,葫芦巴炒二两,熟附子、硫黄各七钱五分,为末,酒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盐汤下三四十丸。《圣济总录》
百合腹胀: 作痛者,用百合炒为末,每饮服方寸匕,日二服。《小品方》
水气胀满: 蓖麻子仁研,水解得三合,清旦一顿服尽。日中当下青黄水也。或云:壮人只可服五粒。《外台秘要》
水蛊喘胀: 甘遂、大戟各一两,慢火炙研,每服一字,水半盏,煎三五沸,服。不过十服。《圣济总录》
诸积鼓胀: 食积、气积、血积之类。石菖蒲八两,剉,班蝥四两,去翘足,同炒黄,去斑蝥,不用以布袋盛,拽去蝥末,为末,粗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白汤下,治肿胀尤妙,或入香附末二钱。《奇效方》
气胀气蛊: 莱菔子研,以水绞汁浸,宿砂一两,一夜炒干,又浸、又炒,凡七次,为末,每米饮服一钱,如神。《朱氏集验方》
水病肚胀: 四肢浮肿,用胡瓜一个,破开连子,以醋煮一半至烂,空心俱食之,须臾,下水也。《千金方》
大水胀满: 头面洪大,用莹净好苦瓠、白瓠捻如豆粒,以面裹煮一沸,空心服七枚,至午当出水一升,二日水自出不止,大瘦乃瘥。二年内忌碱物。《圣惠方》用苦葫芦(原作“壶盧”,异体字)瓠一两,微炒为末,每日粥饮服一钱。
腹胀黄肿: 用亚腰葫芦连子烧存性,每服一个,食前温酒下,不饮酒者,白汤下,十余日见效。《简便方》
中满鼓胀: 用三五年陈葫芦瓠一个,以糯米一斗,作酒待熟,以瓠于炭火炙熟,入酒浸之,如此三五次,将瓠烧存性,研末,每服三钱,酒下神效。《余居士选奇方》
关格胀满: 大小便不通,独头蒜烧熟,去皮,绵裹纳下部,气立通也。《外台秘要》
湿气中满: 足胫微肿,小便不利,气急咳嗽,黑牵牛末一两,厚朴制半两,为末,每服二钱,姜汤下,或临时水丸,每枣汤下三十丸。《普济方》
水蛊腹胀: 老丝瓜去皮一枚,剪碎、巴豆十四粒同炒,豆黄去豆,以瓜同陈仓米再炒熟,去瓜研米,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白汤下。盖米收胃气,巴豆还水,丝瓜像人脉络,借其气以引之也。此乃无时,杭州名医宋会之之方。《鲜于枢钩玄》
腹中胀满: 绵裹煨姜纳下部,冷即易之。《梅师方》
心腹虚胀: 手足厥逆,或饮苦寒之剂,多未食,先呕不思,饮食山药半生半炒,为末,米饮服二钱,一日二服,大有功效。忌铁器、生冷。《普济方》
天行病后胀满: 两胁刺胀,脐下如水肿,以构树枝汁,随意服之,小便利即消。《外台秘要》
水肿胀满: 水不下则满溢,水下则虚竭,还胀十无一活,宜用桑葚酒治之。桑心皮切,以水二斗,煮汁一斗,入桑葚再煮,取五升,以糯饭五升,酿酒饮。《普济方》
中满洞泻: 厚朴、干姜各等分,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鲍氏方。
男女气胀: 心闷,饮食不下,冷热相坎,久患不愈。厚朴,姜汁炙焦黑,为末,以陈米饮调服二钱,七日三服。《斗门方》
腹胀脉数: 厚朴三物汤,用厚朴半斤,枳实五枚,以水一斗二升,煎取五升,入大黄四两,再煎三升,温服一升,转动更服,不动勿服。张仲景《金匮要略方》
腹痛胀满: 厚朴七物汤,用厚朴半斤,炙(原作“制”改)甘草,大黄各三两,枣十枚,大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以水一斗,煎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呕者,加半夏五合。《金匮要略方》
胸腹胀满: 欲令搜者,猪牙皂荚相续量,长一尺,微火煨去皮子,捣筛蜜丸大如梧子,服时先吃羊肉两脔汁三两口后,以肉汁、香药十丸,以快利为度,觉得力更服,以利清水,即止药,瘥后一月,不得食肉及诸油腻。崔元亮《海上方》
老幼腹胀: 血气凝滞,用此宽肠顺气,名四妙丸。啇州枳壳,厚而缘背者,去穰四两,分作四分。一两用苍术一两同炒;一两用萝卜子一两同炒;一两用干漆一两同炒;一两用茴香一两同炒黄。去四味,只取枳壳为末,以四味煎汁,煮面糊和丸梧子大,每食后,米饮下五十丸。《简易方》
水蛊腹大: 动摇有水声,皮肤黑色,用干青蛙二枚,以酥炒干,蝼蛄七枚炒,苦葫芦半两炒,为末,每空心温酒服二钱。不过三服。《圣惠方》
水肿胀满: 赤尾鲤鱼一斤,破开不见水及盐,以生矾五钱研末,入腹内,火纸包裹,外以黄土泥包,放灶内煨熟取出,去纸泥,送粥食。头者,上消食,身尾者,下消食,一日用尽,屡试经验。《杨拱医方摘要》
腹大如箕: 用蜈蚣三五条,酒炙研末,每服一钱,以鸡子二个,打开入末在内,搅匀纸糊,沸汤煮熟食之,日一服,连进三服瘳。《活人心统》
少小腹胀: 车毂中脂和轮下土,如弹丸吞之,立愈。《千金方》
牵牛酒: 治一切肚腹、四肢肿胀,不拘鼓胀、气胀、湿胀、水胀等。有峨眉一僧,用此治人得效。其人牵牛来谢,故名。用干鸡矢一升,炒黄,以酒醅三碗,煮一碗。滤汁饮之,少顷,腹中气大转动,利下,即自脚下皮皱消也。未尽隔日再作。仍以田螺二枚,滚酒瀹( yue,渍也),食后用白粥调理。《积善堂经验方》
心腹胀满: 野鸡一只,不拘雄雌,茴香炒,马芹子炒,川椒、陈皮、生姜各等分,用醋,以一夜蒸饼,和鸡肉作馅料,外以面皮包,作馄饨,煮熟食,仍早服嘉禾散,辰服此,午服导气枳壳丸。《朱氏集验方》
癥癖鼓胀: 乌牛尿一升,微火煎如稠饴糖,空心服枣许当鸣,转病出,隔日更服之。《千金翼方》
积聚胀满: 白马粪同蒜捣膏,敷患处效。《活人心统》
胸胁通满: 羚羊角烧末,水服方寸匕。《子母秘录》
中满腹胀: 旦食不能,暮食用不着,盐水猪血漉去水,晒干为末,酒服取泄,甚效。《李楼怪病奇方》
浮肿胀满: 不食,用猪脊肉一只切,生以蒜薤食之。《食医心镜》
久患气胀: 乌牛尿一升,空心温服,气散止。《广济方》
气水鼓胀: 狗肉一斤切,和米煮粥,空腹食之。《食医心镜》
浮肿胀满: 不下食,猪肝一具,洗切,着葱豉,姜椒炙食之,或单煮羹亦可。《食医心镜》
水蛊腹大: 动摇水声,皮肤黑,用鬼扇根捣汁,服一杯水,即下。《肘后方》
水气鼓胀: 大小便涩,羊桃根、桑白皮、木通、大戟炒各半斤,剉,水一斗,煮五升,熬和稀饧,每空心茶服一匙,二便利,食粥补之。《圣惠方》
大腹水盅: 马鞭草、鼠尾草各十斤,水一担,煮取五升,去滓,再煎,令稠,以粉和丸大豆大,每服二三丸,加至四五丸,神验。《肘后方》
水气胀满: 椒目炒,捣如膏,每酒服方寸匕。《千金方》
水蛊胀满: 白牵牛、黑牵牛,各取头末二钱,大麦面四两,和作烧饼,卧时烙熟食之,以茶下,降气为验。《宣明方》
水蛊腹大: 动摇有声,皮肤黑者,用赤小豆三升,白茅根一握,水煮,食豆以消为度。《肘后方》
水蛊腹大: 有声而皮色黑者,山豆根末,酒服二钱。《圣惠方》
十种蛊气: 苦丁香为末,枣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枣汤下,甚效。《瑞竹堂经验方》
水蛊大腹: 动摇水声,皮肤色黑。巴豆丸十枚,去心皮,熬黄,杏仁六十枚,去皮尖,熬黄,捣丸如豆大,水下一丸,以利为度,勿饮酒。张文仲《备急方》
水气蛊胀: 楮实子丸,以洁净釜,用楮实子一斗,水二斗,熬成膏,茯苓三两,白丁香一两半,为末,以膏和丸梧子大,从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胀减为度,后服理中汤养之。忌甘苦、峻补及发动之物。张洁古《活法机要》
诸肿第二十六
水肿浮满: 乌锡(又名黑锡,属铅一种)五两,皂荚一挺炙,酒二斗,煮六沸,顿服,至小便出二三升,即消。《千金翼方》
水肿尿少: 针砂醋煮,炒干,猪苓、生地龙各三钱,为末,葱涎研和,敷脐中,约一寸,厚缚之,待小便多为度,日二易之。入甘遂更妙。《德生堂方》
石水肿坚胀满: 用白石英二两,捶豆,大瓷瓶盛好,酒二斗浸之,以泥重封,将马粪及糠火烧之,常令小沸,从卯至午住火,次日暖一中盏饮之,日三度,酒尽可再烧一度。《圣惠方》
水气肿满: 贡粉一钱,乌鸡子去黄,盛粉蒸饼,包蒸熟取出,苦葶苈一钱,同蒸饼,杵丸绿豆大,每车前汤下三五丸,日三服,神效。《医垒元戎》
酒肿虚肿: 香附子,艾米醋煮干,焙研为末,米醋糊丸,服久之败水从小便出,神效。《经验方》
水肿上气: 咳嗽腹胀,熏黄一两,款冬花二分,熟艾一分,以蜡纸铺艾,酒二末子上,荻管卷成筒,烧烟,吸咽二十口,则瘥。三日尽一剂,百日断盐醋。《外台秘要》
正水肿病: 大便利者,银朱半两,硫黄煨四两,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饭下三十丸。《普济方》
黄肿水肿: 推车丸,用明矾二两,青矾一两,白面半斤,同炒令赤,以醋煮米粉,糊为丸,枣汤下之三十丸。《济急方》
通身水肿: 姜石烧赤,纳黑牛尿中,热服,日饮一升。《千金方》
水肿: 黄环根晒干,每服五钱,水煎服,小便利为效。《儒门事亲》
虚后水肿: 因饮水多,小便不利,用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水三升,煮干,去茅食豆水,随小便下也。《肘后方》
四肢肿病: 白术三两, 咀,每服半两,水一盏半,大枣三枚,煎九分,温服,日三四服,不拘时候。《本事方》
气虚浮肿: 香附子一斤,童子小便浸三日,焙为末,糊丸,每米饮下四五十丸,日二服。《丹溪心法》
水病洪肿: 《胡洽居士》香薷煎,用干香薷五十斤,剉,入釜中,以水淹过三寸,煮使气力都尽,去滓澄之,微火煎至可丸,丸如梧子大,一服五丸,日三服,日渐增之,以小便利则愈。苏颂《图经本草》
通身水肿: 深师薷术丸,治暴水、风水、气水、通身皆肿,服至小便利为效。用香薷叶一斤,水一斗熬极烂,去滓,再熬成膏,加白术末七两,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米饮下,日五夜一服。《外台秘要》
通身浮肿: 杜蒺藜,日日煎汤洗之。《圣惠方》
水肿尿涩: 马兰菜一虎口,黑豆、小麦各一撮,水、酒各一钟,煎一钟,食前温服,以利小水,四五日愈。《简便方》
遍身腹满: 阴亦肿者,用缩砂仁、土狗各一个,等分研和,老酒服之。《直指方》
大腹水肿: 《肘后方》用苦葶苈二升,炒为末,割鹍雄鸡血及头,合捣丸梧子大,每小豆汤下十丸,日三服。又方:葶苈二升,春酒五升,渍一夜,稍服一合,小便当利。又方:葶苈一两,杏仁二十枚,并熬黄色,捣,分十服,小便去,当瘥。
通身肿满: 苦葶苈炒四两,为末,枣肉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桑根皮汤下,日三服,此方人不甚信,试之自验。
阳水暴肿: 面赤烦渴,喘急,小便涩,其效如神。甜葶苈一两半,炒研末,汉防己末二两,以绿头鸭血及头合捣杵丸,梧子大,甚者,空腹白汤下十丸。轻者,五丸,日三四服,五日止。小便利为验。一加猪苓末二两。《外台秘要》
大腹水肿: 马鞭草、鼠尾草各十斤,水一担,煮取五斗,去滓,再煎令稠,以粉和丸大豆大,每服二三丸,加至四五丸,神效。《肘后方》
通身水肿: 鹿葱根叶晒干,为末,每服二钱,入席下尘半钱,食前米饮服。《圣惠方》鹿葱乃萱草也。
水肿尿涩: 《梅师方》用甜葶苈二两,炒为末,以大枣二十枚,水一大升,煎一升,去枣,入葶苈末,煎至可丸如梧子大,每饮服六十丸,渐加以微利为度。崔氏方用葶苈三两,绢包饭上蒸熟,捣万杵,丸梧子大,不须蜜和,每服五丸,渐加至七丸,以微利为佳,不可多服,令人不堪。若气发服之,得利气下,即止。水气无比,萧驸马,水肿服此,得瘥。《外科精义》治男妇大小头面,手足肿,用苦葶苈炒研,枣肉和丸小豆大,每服十丸,煎麻子汤下,日三服,五七日小便多则消肿也。忌碱酸生冷。
脾湿肿满: 腹胀如鼓,喘不得卧,海金沙散:用海金沙三钱,白米四两,甘草半两,黑牵牛头末一两半,为末,每服一钱,煎倒流水调下,得利为妙。东垣《兰室秘藏》
浑身水肿: 坐卧不得,取蒴藋根去皮,捣汁一合,和酒,暖服,当微吐利。《梅师方》
大腹水肿: 小便不利,苍耳子灰、葶苈末各等分,每服二钱,水下,日二服。《千金方》
身面卒肿: 生猪肝一具,细切,醋洗入蒜,醋食之,勿用盐。
风水身肿: 欲裂,鼠粘子二两,炒研,为末,每温水服二钱,日三服。《圣惠方》
水肿支饮: 及癖,饮用十枣汤,加大黄、甘草、五物各一两,大枣十枚,同煮,如法服。一方:加芒硝一两。《胡洽百病方》
水肿腹大如鼓 , 或遍身浮肿: 用枣一斗,入锅内,以水浸过,用大戟根苗盖之,瓦盆合定,煮熟取枣,无时食之,枣尽夹爽愈。又大戟散,用大戟、白牵牛、木香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以猪腰子一对,批开掺末在内,湿纸煨熟、空心食之,左则塌左,右则塌右。张洁古《活法机要》
水病肿满: 不问年月浅深,大戟、当归、橘皮各一两切,以水二升,煮取七合,顿服,利下水二三升,勿怪至重者,不过再服,便瘥。禁毒食一年,永不复作此。方出张尚客。李绛《兵部手集》
十肿水气: 泽漆十斤,夏月取嫩茎叶,入水一斗,研汁约二斗,于银锅内慢火熬,如稀锡入瓶内收,每日空心,温酒调下一匙,以愈为度。《圣惠方》
肿满洪大: 防葵研末,温酒服一刀圭,至二三服,目膶及小不仁为效。《肘后方》
水肿: 脉沉属少阴,其脉浮者,为气虚,胀者,为气,皆非水也。麻黄附子汤汗之。麻黄三两,水七升,煮去沫,入甘草二两,附子炮一枚,煮取二升半,每服八分,日三服,取汗。张仲景《金匮要略方》
水气肿胀: 大戟一两,广木香半两为末,五更酒服一钱半,取下碧水后,以粥补之,忌碱物。《简便方》用大戟烧存性,研末,每空心酒服一钱匕。
里水黄肿: 张仲景云: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甘草麻黄汤主之。麻黄四两,水五升,煮取沫,入甘草二两,煮取三升,每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千金方》云:有患气急久,不瘥变成水病,从腰以上肿者,宜以此发汗。
水气蛊病: 生鲜猫眼睛草,晒干为末,枣肉丸弹子大,每服二丸,白汤化下,日二服,觉腹中暖,小便利为度。《乾坤秘韫》
水肿喘急: 小便涩及水蛊,大戟炒二两,干姜炮半两,为散,每服三钱,姜汤下,大小便利为度。《圣济总录》
肾水流注: 肥膝挛急,四肢肿痛。用甘遂二钱,生研为末,以 猪肾一枚,分为七脔,加木香四钱,每用二钱,煨熟温酒嚼下,当利黄水为验。《御药院方》
水气肿病: 《外台秘要》用白商陆根,去皮切如豆大,一大盏,以水二升,煮一升,更以粒米一大盏,同煮成粥,每日空心服之,取微利,不得杂食。《千金髓》用白商陆六两,取汁半合,和酒半升,看人与服,当利下水取效。《梅师方》用白商陆一升,羊肉六两,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和葱作臛食之。
阳水肿胀: 续随子炒去油三两,大黄一两,为末,酒水丸绿豆大,每白汤下五十丸,以去陈莝。《摘玄方》
水肿腹满: 甘遂炒二钱二分,黑牵牛一两半,为末,水煎时呷之。《普济方》
水气肿胀: 联步一两,去壳研,压去油,重研末,分作七服,每治一人,用一服。丈夫生饼子酒下,妇人荆芥汤下,五更服之。当下利至晓白止,后以厚朴汤补之。频吃益善,忌盐、醋一百日,乃不复作。联步,即续随子也(异名千金子)。《斗门方》
卒然肿满: 用猪肾批开,入甘遂末一钱,纸裹煨熟,食以小便利,为效,否则再服。《肘后方》
身面肿满: 鸡子黄白相和,涂肿处,干再上。《肘后方》
膜外水气: 甘遂末、大麦面各半两,水和作饼,烧熟食之,取利。《圣济总录》
身面洪肿: 甘遂二钱,生研为末,以 猪肾一枚,分为七脔,入末在内,湿纸包,煨令熟,食之,日一服,至四五服。当觉腹鸣,小便利,是其效也。《肘后方》
水肿喘急: 大小便不通,十枣丸,用甘遂、大戟、芫花各等分,为末,以枣肉和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侵晨热汤下,利去黄水为度,否则次午再服。《三因方》
妇人血结: 妇人少妇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大黄二两,甘遂、阿胶各二两,水一升半,煮半升,顿服,其血当下。张仲景方。
膜外水气: 人参面、甘遂末各半两,水和作饼,炙熟食,取利。《圣济总录》
正水胀急: 大小不利,欲死。甘遂五钱,半生半炒,胭脂坯子十文研匀,每以一钱,白面四两,水和作棋子大,水煮令浮,淡食之,大小便利后,用平胃散加熟附子,每以二钱,煎服。《普济方》
阴水肿满: 乌头一升,桑白皮五升,水五升,煮一升,去滓,铜器盛之,重汤煎至可丸,丸小豆大,每服三五丸,取小便利为佳。忌油腻、酒面鱼肉。又方:大附子,童便浸三日,夜逐日换尿,以布擦去皮,捣如泥,酒糊和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煎流气饮送下。《普济方》
肿疾喘满: 大人、小儿、男女肿,因积得,既取积而肿,再作小便不利。若再用利药,性寒而小便愈不通矣。医者到此多束手,盖中焦、下焦气不升降,为寒痞隔,故水凝而不通,惟服沉附汤,则小便自通,喘满自愈。用生附子一个,去皮脐,切片,生姜十片,入沉香一钱,磨水同煎,食前冷饮附子,虽三五十枚,亦无害。小儿每服三钱,水煎服。《朱氏集验方》
水肿腹大: 喘急,马兜铃煎汤,日服之。《千金方》
阴水阳水: 黑牵牛头末三两,大黄末三两,陈米饭锅糕一两,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欲利服百丸。《医方捷径》
小腹坚大: 如盘,胸满食不能消化,用面末汤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方》
水肿尿涩: 牵牛末,每服方寸匕,以小便利为度。《千金方》
麻子仁粥: 治风水腹大,腰脐重痛,不可转动。用冬麻子半斤,研碎水滤,取汁入粳米二合,煮稀粥,下葱椒盐豉,空心食。《食医心镜》
皮水胕肿: 按之没指,不恶风,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防己、黄芪、桂枝各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三两,每服一两,水一升,煎半升服,日二服。张仲景方。
水肿烦渴: 小便少者,冬瓜白瓤,水煮汁,淡饮之。《圣济总录》
通身水肿: 以黍茎扫,煮汤浴之。
水气肿满: 大蒜、田螺、车前子各等分,熬膏摊脐中,水从便漩而下,数日即愈。象山民人患水肿,有效。《仇远禆史》
十水肿喘: 生大戟一钱,荞麦面二钱,水和作饼,炙熟为末,空心茶服,以大小便和为度。《圣惠方》
水蛊洪肿: 苦瓠瓤一枚,水二升,煮至一升,煎至可丸如小豆大,每米饮下十丸,待小便利,作小豆糕食,勿饮水。
遍身黄肿: 掘新鲜百条根洗,捣罨脐上,以糯米饭半升,拌水酒半合,揉软,盖在药上,以帛包住,待一二日后,口内作酒气,则水从小便中出,肿自消也。百条根,一名天门冬,一名百妳,状如葱头,其苗叶柔细,一根下有百余个数。《杨氏经验方》
身面浮肿: 小便不利,喘息。用胡葱十茎,赤小豆三合,硝石一两,以水五升,煮葱豆至熟,同擂成膏,每空心,温酒服半匙。《圣惠方》
十种水气: 浮肿喘满,用大冬瓜一枚,切盖去瓤,以赤小豆填满,盖合签定,以纸筋泥固济,日干用糯糠两大箩,入瓜在内,煨至火尽,取出切片,同豆焙干,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煎冬瓜子汤下,日三服,小便利为度。《杨氏家藏方》
水病危急: 冬瓜不拘多少,任意吃之,神效无比。《兵部手集》
水气肿胀: 颂曰:用赤小豆五合,大蒜一颗,生姜五钱,商陆根一条,并碎破,同水煮烂,去药,空心食豆,旋旋啜汁,令尽肿立消也。《韦宙独行方》治水肿,从脚起入腹则杀人。赤小豆一斗,煮极烂,取汁五升,温渍足膝,若已入腹,但食小豆,勿杂食亦愈。《梅师方》治水肿以东行花、桑枝烧灰一升,淋汁煮赤小豆一升,以代饭,良。
遍身浮肿: 出了子萝卜,浮麦等分,浸汤饮之。《圣济总录》
石水腹肿: 四肢皆瘦削,用苦瓠膜炒一两,杏仁半两,炒去皮尖,为末,糊丸小豆大,每饮下十丸,日三服,水下止。《圣济总录》
新久水肿: 大豆一斗,清水一斗,煮取八升,去豆,八薄酒八升,再煎取八升,服之。再三服,水当从小便中出。《范汪方》
十种水气: 用绿豆二合半,大附子一只,去皮脐,切作两片,水三碗,煮熟,空心卧时食豆,次日将附子二片,作四片,再以绿豆二合半,如前煮食,第三日别以绿豆、附子,如前煮食,第四日如第二日法煮食,水从小便下,肿自消。未消再服。忌生冷、毒物、盐酒,六十日无不效者。《朱氏集验方》
身面浮肿: 《千金方》用乌豆一升,水五升,煮汁三升,入酒五升,更煮三升,分温三服。不瘥再合。王璆《百一选方》,用乌豆煮至皮干,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建炎初,吴内翰女孙忽发肿凸,吴检《外台秘要》得此方,服之,立愈。
风水恶风: 汗出身重,脉浮,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己一两,黄芪二两二钱半,白术七钱半,炙甘草半两,剉散,每服五钱,生姜四片,枣一枚,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服,良久再服,腹痛加芍药。张仲景方。
水阴病肿: 葱根白皮煮汁,服一盏,当下水出,病已。困者,取根捣烂,坐之,取气水自下。《圣济总录》
水气洪肿: 小便不利,浮萍日干,为末,每服方寸匕,白汤下,日二服。《圣惠方》
身体卒肿: 醋和蚯蚓屎,敷之。《千金方》
水肿喘急: 用郁李仁二两,研以水,滤汁,煮薏苡仁饭,日二食之。《韦宙独行方》
水病肿满: 喘急,大小便涩。大豆黄卷醋炒,大黄炒各等分,为细末,葱橘皮汤服二钱,平明以和为度。《圣济总录》
水气浮肿: 气促、坐卧不得。用牵牛子二两,微炒捣末,以乌牛尿浸一宿,平旦入葱白一握,煎十余沸,空心分二服,水从小便中出。《圣惠方》
通身水肿: 苦瓠膜炒二两,苦葶苈五分,捣合丸,小豆大,每服五丸,日三服,水下止。又用苦瓠膜五分,大枣七枚,捣丸,一服三丸,如人行十里许,又服三丸,水出,更服一丸,即止。并《千金方》。
喘促浮肿: 小便淋沥。用杏仁一两,去皮尖,熬研和米煮粥,空心吃二合妙。《食医心镜》
水病足肿: 葱茎叶煮汤,渍之,日三五次妙。《韦宙独行方》
阳水浮肿: 败荷叶烧存性,研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日三服。《证治要诀》
水肿自足起: 削楠木,桐木煮汁,渍足,并饮少许,日日为之。《肘后方》
水气浮肿: 苏合香、白粉、水银各等分,捣匀,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丸,白汤下,当下水出。《肘后方》
水肿: 葡萄嫩心十四个,蝼蛄七个,去头尾,同研,露七日曝干,为末,每服半钱,淡酒调下,暑月尤佳。《洁古保命集》
水气满急: 乌梅、大枣各三枚,水四升,煮二升,纳蜜和匀,含咽之。《圣济总录》
身面浮肿: 取瓜蒂、丁香、赤小豆各七枚,为末,吹少许入鼻,少时流出黄水,隔一日用瘥,乃止。孟诜《食疗本草》
肾热肢肿拘急: 茱萸根一合半,桑白皮三合,酒二升,煮一升,日二服。《普济方》
身体暴肿: 榆皮捣末,同米作粥,食之小便良。《备急方》
身面水肿: 坐卧不得。取东引花、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每饥即饱食之,不得吃汤饮。《梅师方》
男妇肿疾: 不拘久近,暴风入腹,妇人新产,上缘风入脏内,腹中如马鞭,短气。楮皮枝叶一大束,切煮汁酿酒,不断饮之,不过四日即退,可常服之。《千金方》
膀胱石水: 四肢瘦削,小腹胀满,构根白皮、桑根白皮各二升,白术四两,黑大豆五升,流水一斗,煮四升,入清酒二升,再煮至三升,日再一匕服之。《集验方》
通身肿满: 小便不利,猪苓五两,为末,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杨氏产乳》
通身水肿: 榉树皮煮汁,日饮。《圣惠方》
身面卒肿洪满: 用皂荚去皮,炙黄,剉三升,酒一斗渍透煮沸,每服一升,一日三服。《肘后方》
风水肿浮: 一身尽浮。楮皮散,用楮皮、猪苓、木通各二钱,桑白皮三钱,陈皮、橘皮各一钱,生姜三片,水二钟煎服,日一剂。《圣济总录》
手足肿浮: 桐叶煮汁渍之,并饮少许,或加小豆尤妙。《圣惠方》
水肿尿湿: 茯苓皮、椒目各等分,煎汤日饮,取效。《普济方》
热水肿疾: 山栀子仁,炒研,米饮服三钱,若上焦热者,连壳用。《丹溪纂要》
通身水肿: 楮枝叶煎汁,如饧空腹服一匕,日三服。《圣惠方》
肿自足起: 生猪肝一具,细切,醋洗入蒜、醋煮食,勿用盐。
水气虚肿: 小便涩,乌白皮、槟榔、木通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圣惠方》
石水肢瘦: 其腹一大者,海蛤丸主之。海蛤煅粉,防己各七钱半,葶苈、赤茯苓、桑白皮各一两,陈橘皮、郁李仁各半两,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米饮下五十丸,日二次。《圣济总录》
十种水病: 腹满喘促,不得卧。《圣惠方》以蝼蛄五枚,焙干为末,食前,白汤服一钱,小便利为效。杨氏加甘遂末一钱,商陆汁一匙,取洗水为效,忌盐一百日。小便秘者,《圣惠方》用蝼蛄下截,焙研水服半钱,立通。《保命集》用蝼蛄一个,葡萄心七个同研,露一夜,日干研末,酒服。《乾坤秘韫》用端午节日,取蝼蛄阴干,分头尾焙收。治上身用头末七个,治中用腹末七个,治下用尾末七个,食前酒服。
大腹水病: 《肘后方》用蝼蛄炙熟,日食十个。《普济方》半边散治水病,用大蒜、芫花、甘遂、大黄各三钱,为末,以土狗七枚,五月能飞者,捣葱铺泥瓦上焙之,待干去翅足,每个剪作两边,分左右记收。欲退左,即以左边七片焙研,入前末二钱,以淡竹叶、天门冬煎汤,五更调服,候左,退三日后服。右边如前法。
蛤馔: 治水肿。用活蛙三个,每个口内安铜钱一个,上着胡黄连末少许,以雄猪肚一个,茶油洗净,包蛙扎定煮一宿,取出去皮肠食肉,并猪肚以酒送下。忌酸、碱、鱼、面、鸡、鹅、羊肉,宜食猪鸭。《寿域方》
水气浮肿: 用黄颡三尾,绿豆一合,大蒜三瓣,水煮烂,去鱼食豆,以汁调商陆末一钱,服其水化为清气,而清诗云:一头黄颡入须鱼,绿豆同煮一合余,白煮作羹成顿服,管教水肿自消除。《集要方》
鼻消水: 面浮甚者,用土狗一个,轻粉二分半,为末,每嗅少许,入鼻内,黄水出尽为妙。《杨氏家藏方》
十肿水气垂死: 鳢鱼一斤,重者煮汁,和冬瓜、葱白作羹食。《食医心镜》
气肿湿肿: 用海蛤、海带、海藻、海螵蛸、海昆布、凫茨、荔枝壳等分,流水煎服,日二次。何氏方。
卒病水肿: 用鲫鱼三尾,去肠留鳞,以商陆、赤小豆各等分,填满扎定,水三升,煮糜去鱼、食豆饮汁,二日一作,不过三次,小便利愈。《肘后方》
水阴肿满: 陈藏器曰:用海蛤、杏仁、汉防己、枣肉各二两,葶苈六两,为末,研丸梧子大,一服十丸,服至利下水为妙。
水肿发热: 小便不通者,海蛤汤主之。海蛤、木通、猪苓、泽泻、滑石、黄葵子、桑白皮各一钱,灯心三分,水煎服,日二服。《圣惠方》
水气浮肿: 用大田螺、大蒜、车前子各等分,捣膏贴脐上,水从便旋而下。象山县民病此,得是方而愈。《仇远稗史》
气虚水肿: 昔滁州酒库攒司陈通患水肿垂死,诸医不治。一妪,令以大蒜十个,捣如丸泥入蛤粉,服尽,小便下数桶而愈。《普济方》
水病囊肿: 牡蛎煅粉三两,干姜炮一两,研末,冷水调糊扫上,须臾,囊热如火干,则再上,小便利即愈。一方:用葱汁、白面同调,小儿不用干姜。初虞世《古今录验方》
水鼓石水: 腹胀身肿者,以肥鼠一枚,取肉煮粥,空心食之两三顿,即愈。《食医心镜》
水气肿满: 人尿,煎令可丸,每服一小豆大,日三服。《千金方》
水肿: 《范汪方》用大鲤鱼一头,醋三升,煮干食,一日一作。《外台秘要》用大鲤鱼一尾,赤小豆一升,水二斗,煮食饮汁,一顿服尽,当下利尽,即瘥。
鸡矢醴: 《普济方》云:治鼓胀,旦食不能,暮食由脾虚不能制水,水反胜上,水谷不运,气不宣流,故令中满,其脉沉实而滑,宜鸡矢醴主之。何大英云:诸腹胀大,皆属于热,精气不得渗入,膀胱别走于腑,溢于皮里膜外,故成胀满,小便短涩。鸡矢性虚,利小便,诚万金不传之宝也。用腊月干鸡矢白半斤,袋盛以酒醅一斗,渍七日,温服三杯,日三服或为末,服二钱亦可。《宣明方》用鸡矢、桃仁、大黄各一钱,水煎服。《医学正传》用鸡矢炒研,沸汤淋汁,调木香、槟榔末二钱服。又方:用鸡矢、川芎各等分,为末,酒糊丸服。
鸭头丸: 治阴水,暴肿面赤,烦躁喘急,小便涩,其效如神,此裴河东方也。用甜葶苈炒二两,熬膏,汉防己末二两,以绿头鸭血同头全捣三千杵,丸梧子大,每木通汤下七十丸,日三服。一加猪苓一两。《外台秘要》
大腹水病: 小便短少,《肘后百一方》用青头雄鸭煮汁饮,厚盖取汗。《食医心镜》治十种水病垂死,用青头鸭一只,如常治,切和米并五味煮作粥食。又方:用白鸭一只治净,以豉半升同姜椒,又鸭腹中缝定,蒸熟食之。
浮肿尿湿: 肥狗肉五斤,熟蒸,空腹食之。《食医心镜》
水肿尿短: 青羚羊肺一具,微煠切曝,为末,莨菪子一升,以三年醋渍,捣烂,蜜丸梧子大,食后麦门冬饮服四丸,日三服,小便大利佳。《千金方》
阴卒肿痛: 鸡翮六枝,烧存性,蛇床子末等分,随左右敷之。《肘后方》
水癖水肿: 宪曰:腹中水癖、水肿,以黄雄鸡一只,如常洗净,和赤小豆一升,同煮汁饮,日二夜一。
水肿尿涩: 《小品方》用乌犍牛尿半升,空腹饮,小便利良。《肘后方》用黄犍牛尿,每三升,老幼减半。
水气浮肿: 小豆一升,白雄鸡一只,治如食法,以水三斗,煮熟食之,饮汁令尽。《肘后方》
身肿攻心: 用生猪肉,以浆水洗,压干切,脍蒜薤啖之,一日三次,下气去风,乃外国方也。张文仲方。
水肿尿湿: 牛肉一斤,熟蒸,以姜醋空心食之。《食医心镜》
水肿溲涩: 黄牛尿一升,绞汁饮,溲利瘥,勿食盐。《梅师方》
身面浮肿: 商陆一升,水二斗,煮取一斗,去滓,羊肉一斤,切入肉,煮熟下葱豉,五味调和,如臛法食之。《肘后方》
水肿: 胀满小便涩者,用水牛蹄一具,去毛煮汁作羹,切食之。或以水牛尾条切作腊食,或煮亦佳。《食医心镜》
水肿溲涩: 猪肝尖三块,绿豆四撮,陈仓米一合,同水煮粥食,毒从小便出也。
水肿蛊胀: 《时珍发明》羚羊肺,《本草纲目》不收。《千金翼方》载太医山琏,治韦可业水肿,莨菪丸用之。盖取其引药入肺,以通小便之上源也。其方用羚羊肺一具,沸汤微炸过,曝干为末,莨菪子一升,用三年醋,浸一伏时蒸熟,捣烂和丸梧子大,每用四十丸,麦门冬汤食后服,候口中干,妄语为验,数日小便大利,即瘥。无羚羊,以青羊肺代之,亦可。
风水浮肿: 羌活、萝卜子炒香,只取羌活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一日一服,二日二服,三日三服。嘉兴张昌明所传。许学士《本事方》
肿满腹大: 四肢枯瘦,尿涩。用甜葶苈炒荠菜根等分,为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陈皮汤下,只二三丸,小便清,十余丸,腹如故。《三因方》
脾湿肿满: 腹胀如鼓,喘下不得卧。海金沙散,用海金沙三钱,白术四两,甘草半两,黑牵牛头末一两半,为末,每服一钱,煎倒流水调下,得利为妙。东垣《兰室秘藏》
肿满气急不得卧: 用郁李仁一大合,捣末和面作饼,吃入口,即大便通,泄气便愈。《杨氏产乳》
肿满入腹: 胀急,皂荚去皮子,炙黄为末,酒一斗,器煮沸,服一斗,日三服。《肘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