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钞

作者:孙鼎宜
脉经钞

脉学著作。3卷。民国孙鼎宜编撰。《孙氏医学丛书》之一。是书卷一列脉形状、凭脉知证、脉部位、三部病候、三部病候治法、三部杂论、三部等同病候、三部虚实、三部决死生法; 卷二列四时脉、五脏脉、五脏脉证生死、五脏脉证治法、五脏脉相反、脏腑气绝证候、五脏杂论、奇经病候、病热脉候、五积脉候、百病生死脉法、医律、平妇人脉、平小儿脉; 卷末附列王叔和《脉经·序》,叔和事略,脉经钞目录、脉经钞序、脉经异同字。全编以《内经》、《难经》及扁鹊、华佗、张仲景之书脉法各据《脉经》补正之; 又以岐伯之言为一集,校之以 《诸病源候论》、《千金方》所载。

孙鼎宜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钦定热河志

钦定热河志

一百二十卷。清和珅、梁国治纂修。和珅(1714-1799),字致斋,姓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生员出身。乾隆三十四年(1769)袭轻车都尉世职,授三等侍卫,受高宗赏识。四十一年(1776)授户部侍郎,旋擢军机大臣,在任二十余年。历任步军统领,户、兵、吏部大臣,理藩院尚书。后晋文华殿大学士。曾充四库馆、国史馆正总裁。累封至一等公。嘉庆四年(1799)高宗死,为仁宗数二十大罪,赐死,时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谚。着有《嘉乐堂诗集》。梁国治(1723-1787),字阶平,号瑶峰,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外任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乾隆三十四年(1769)擢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办平粜。三十六年(1771)移湖南巡抚,供金川军需。三十八年(1773)升为军机大臣,旋入值南书房。曾充四库全书副总裁。后官至东阁大学士。着有《敬思堂集》。热河最初以温泉得名。《热河志》乾隆四十六年(1781)刻本。全书二十四门:天章、巡典、徕远、行宫、围场、疆域、建置沿革、晷度、山、水、学校、藩卫、寺庙、文秩、兵防、职官题名、宦迹、人物、食货、物产、古迹、故事、外记、艺文。每门列有小序,以记缘起。该志考古证今,辨疑传信,既精且博,蔚为舆地大观。此志图表甚多,如建制沿革门附有热河历代建置沿革表,以府州县为经,以时代为纬。藩卫门附有藩卫表,其罗列世系,俱经过严谨考证。该志尚有乾隆间《四库全书》本,民国二十三年(1934)重印本和民国二十三年(1934)《辽海丛书》本。

台湾旅行记

台湾旅行记

本书(一册一一○面六六、○○○字)合刊三篇「台湾旅行记」,分由邱文鸾、刘范征、谢鸣珂撰着。按民国四年十二月间,福建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校长何缵(系甫)尝率领学生渡台旅行,辑有「台湾修学旅行报告书」一种,内载何氏「绪言」一篇及学生邱文鸾等「台湾旅行记」三篇。卷首并载有「参观要项」,计分农林行政、农林教育、农林制造、农林经营实地状况及渔业等。盖当时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已二十年,在日人殖民政策之下,各项建设发展甚速,颇为国人所注意;来台参观考察,时有其人。本书已略去原报告书之「绪言」以及卷首各项记载,易以今名,亦可谓民初国人来台考察报告书之一;诚如何氏「绪言」有云:「非徒骋游观已也」。

忠经

忠经

阐扬儒家忠德的伦理学著作。一卷。旧本题为汉马融 (79—166)撰,郑玄注。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人,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学家。曾任校书郎、议郎、南郡太守等。他遍注《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等书,使古文经学愈加成熟。有门徒千余人,郑玄、卢植皆出其门。他除注群经外,还兼注《老子》、《淮南子》等。其著作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黄奭《汉学堂丛书》皆有辑录。另有赋、颂等二十一篇,其文集已佚,明人辑有《马季长集》。《忠经》拟《李经》为十八章,其经与注如出一手,后人认为是伪书。《四库全书总目》指出: “考融所述作,具载 《后汉书》本传,元(即玄,因避玄烨御讳,故改称元——编者注)所训释,载于郑志目录尤详,《孝经注》依托于元,刘知几尚设十二验以辨之,其文具载《唐会要》,乌有所谓《忠经注》哉?《隋志》、《唐志》皆不著录,《崇文总目》始列其名,其为宋代伪书,殆无疑义。《玉海》引宋两朝志载有海鹏《忠经》,然则此书本有撰人,原非赝造,后人诈题马、郑,掩其本名,转使真本变伪耳。”该书有《津逮秘书》本、《学津讨源》本、《廿二子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世宗宪皇帝圣训

世宗宪皇帝圣训

全称《大清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圣训》。36卷,乾隆五年 (1740) 敕编成书,有《四库全书》本及《十朝圣训》本行世。全书30余万字,为清世宗胤禛之言论集。胤禛在位时间虽不甚长,但正如《四库全书提要》所说:其“励精图治,日昃不遑。端拱九重而念周四海,为万世永赖之计,故理繁浩剧而不避其烦。厪一夫不获之心,故虑远防微而不遗于细。”临御治国事无巨细,均留意在心,皆有指示见解。按单位时间计算其言论甚多,且篇幅甚长。全书分为29类,包括圣德、圣孝、圣学、敬天、法祖、文教、武功附武备、敦睦、用人、恤臣下、爱民、恤兵、察吏、训臣工、励将士、广言路、理财、慎刑、重农桑、厚风俗、治河附水利、蠲赈、积贮、谨制度、崇典祀、笃勋旧、褒忠节、绥藩服、弭盗等类目。是研究胤禛生平和思想的珍贵史料。有刻本及石印本、铅印本传世。

王郭两先生崇论

王郭两先生崇论

论自汉以后始盛传极组织之巧镂心抉肠始成一家言至流誉千秋群口无妒即作者亦不可多得葢制作如林或以名理发其宗或以景物抒其蕴直探元始不烦转待独论则不然人与时而俱积事与迹而同冥从有意无意间窥情之所必至以推情之所不必至纵起其人就其时而问之事迹巳查不可知矧参以爱憎则忤误以喜怒则贰失以违心矫俗从党附私则遁我明文人才士虎视前贤文章各臻神玅论自骎骎出风尘之表迩来坛坫希狎主者几致憾于道衰余欲自诸家著述中纂大小论之尤者作渡世津梁李玄白公宰吾皋偶出抄本相示则王元美郭相奎两先生论而玄白公从周旋之暇得之者也因携归同克生道生两家兄及同社张成倩次第评定复于两先生集搜其巳传者合之曰崇论付之梓而告成夫琅琊擅江南之秀锦心绣口纵横天下执七子牛耳宇内呼为王长公大司空郭公吉水毓灵表表豫章男子声名着霄壤集以数种名家与琅琊时相及位相当才亦不甚相远其制作均高迈无敌是论以两先生崇非两先生以论崇也今夫名山遍天下必至峨眉天半登眺乃穷仰观日月星辰尽在群峯错落之际恍若挂天门而偕玉女俯见万岭千岩亦荒烟绿草中半隐半见夫何崇之至此极哉众山自邈乎小矣又安敢争高则两先生崇论一出庶几有所攀跻崇人者实以自崇耳玄白公婆心巳慰而余兄弟及成倩窃云两先生功臣

吴越春秋

吴越春秋

地方史。原为十二卷,现存十卷。东汉赵晔撰。成书于东汉初年。赵晔,字君长。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曾远道去往四川从经师杜抚学韩诗。著有《韩诗谱》、《诗细历神渊》、《涉道微》及《吴越春秋》等书,今仅存《吴越春秋》一种。《吴越春秋》类似《越绝书》,主要记载春秋末期吴越两国之事。共十卷。分为内、外传。前5卷述吴事,起自吴太伯,迄于夫差,称内传。后5卷述越事,始于无余,终至勾践,称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