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息经注

作者:幻真先生
胎息经注

胎息经注,原题「幻真先生注」。幻真先生疑为唐代道士。《云笈七签》卷六十已收入此篇。《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亦收载是书,与《胎息秘要歌诀》、《太清真人络命诀》三经同卷,《胎息经注》后附《胎息铭》。此外,《道藏辑要》、《道藏精华录》等也收录有该经。全篇仅数百字,略言内丹家存神行气修炼要诀。注云:「修道者常伏其炁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炁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结,乃自生身,即为内丹不死之道也。」意思是指「胎」是从人的脐下(又称为「下丹田」或「玄牝」)所结成。「胎息」就是守住人体内脐下之气,守住「气」就可以守住「神」,因为神与气是相依不相离的,只有使神不离形,长生才可以实现。另外,人要守住神,还必须要固守虚无以养神气,即泯绝情念,不使神出入来去,久而久之,神就可以长住不离人身了。

章节列表

升序↑

幻真先生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太阳与铁

太阳与铁

《太阳与铁》是三岛由纪夫晚期写就的长篇散文,也是其创作生涯中少有的自传性作品。在本书中,三岛用充满着象征意味的诗一般的语言,从各个角度阐述了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他将自我的信念凝成太阳,而太阳是肌肉造型的外在荣耀,辉映着肌肉。铁则是肌肉内涵力量的形态。唯有经历过太阳与铁的修炼,肉体才能保持永恒的光辉,承担起所有的价值。《太阳与铁》是三岛由纪夫剖白内心思想与美学观的重要作品,也是解读他死亡之谜的关键文本。本书另外收录三岛的文学回忆录《我青春遍历的时代》。

陆陇其家训译注

陆陇其家训译注

陆陇其生前并未编撰名为“家训”的书,但留下了许多家训类的著作、文章。该书第一部分为专著《治嘉格言》,全称《陆清献公治嘉格言》,共一百七十五篇,是陆陇其任嘉定知县期间为教化士民而写,旨在“禁奢靡、变风俗”,“以德化民”,上至教孝、教悌、婚嫁宾祭等大端,下至饮食服御等琐事,凡“人生日用之所必资者”均有论及。如《治嘉格言》原序所说,陆陇其爱民如子,“视四境如一家”,“若父诏兄勉,一一代为之筹”,此书实可作为家训看待。附录一选自《三鱼堂文集》与《外集》,包括《读朱子白鹿洞学规》《跋读书分年日程后》《崇明老人记》《翁养斋教子图跋》等。第二部分选自《三鱼堂文集》,是陆陇其与大儿子陆定徵、三儿子陆宸徵、弟弟陆武修、侄子陆礼徵、女婿李枚吉与曹星佑的书信;另有写给叔叔陆元旂、曾叔祖陆蒿庵的十四封书信,对象虽是长辈,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家训,但其中涉及家族子弟教育、陆陇其个人为官处事的经历等,可以作为陆陇其家训思想的补充资料,所以一并选编在后。附录二则为与弟子书信,包括与赵鱼裳、赵旂公、席汉翼、席汉廷、周好生等人的七封书信。附录三则为相关传记资料。

黄帝四经译注

黄帝四经译注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的道家黄帝学派的著作。书的四篇释文、注释单行本于1976年出版,书题是《经法》。此书指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所出帛书中的四篇佚书,原来和《老子》乙本合抄在同一卷上,发现于1973年。唐兰先生提出,此四篇佚书即《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四经》。全书均用韵文写成,各篇题目分别是:《经法》、《十六经》、《称》、《道原》。《经法》论以法治国,《十六经》讲政治、军事策略,《称》提出施政执法应注意的问题,《道原》是论述道的专章。《经法》分9节,《十六经》15节,各节都有标题。《称》、《道原》不分小段。此书成于战国时期,出土的帛书则是西汉时所埋藏。此书是黄帝学派著作,出自道家。各篇均以道作为理论基础,道被说成宇宙的本原、万物的灵魂、思想行为的准则。主张文武并用,刑德兼行,以法为符,无为而治,实行保民、爱民和养民政策。承认等级制的合理性,并极力加以维护。提倡慈惠爱人,诚信谦卑、节俭寡欲,反对纵欲和聚敛财富。将战争划分成为利、为义、为行忿3种,认为只有义战才能得到拥护。用兵上讲求师出有名,利用天时地利人和,扬长避短。上述观点与道家老、庄一派差异较大,而与文子甚为相近,申不害、慎到著作中亦有与此书类似之处。《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之书计12类26种,首列此书,后亡佚。

我在霞村的时候

我在霞村的时候

短篇小说。丁玲著。写于1940年底。初载1941年6月20日《中国文化》第2卷第1期。收入短篇小说集《我在霞村的时候》(1944年3月远方书店初版)。作品写了一个曾经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遭到蹂躏,后来受抗日民主政府派遣,到沦陷区去收集情报的年青妇女贞贞的故事。作品的主人公贞贞原是一个农家少女。她十六、七岁时,同村里的青年夏大宝相爱,决心要嫁给他。她爹坚决反对,要把她许给西柳村一个近三十岁的米铺小老板为妾。贞贞不肯接受,就跑到天主教堂里,请求外国神父收留她当姑子。就在她去教堂的那天,日本侵略者占领了霞村,她落到日本鬼子手里,在虎口里她忍辱生活了一年多,当和自己人有了联系后,她忍着剧烈的病痛,坚持给抗日军队送情报。后来,她回到了霞村,遭到村里一些人的议论与歧视,而她父母却可怜她,夏大宝仍挚爱她,但是,这时的她已不再以自由婚姻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而决心到延安去,到新的天地去,在学习和工作中去发挥自己的力量。作品着重描写了贞贞回村后,村里不同思想的人们对她的态度和议论,以及她明朗坚毅的性格特征,写出了人物的命运,人物的个性,细腻地表现了人物在特殊的处境下复杂的内心世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而心地纯洁的青年女性贞贞的形象,是作品思想上、艺术上的突出成就。

天长节度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

天长节度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

此碑文当是李白于乾元二年(759)游江夏时为鄂州刺史韦良宰所作。此文与《经乱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作于同时。韦良宰是太白好友,早在天宝初年二人就有很深厚的交谊。韦良宰曾为贵乡县令、房陵太守、鄂州刺史等。李白长流夜郎赦归后,曾在江夏与韦良宰交游。李白写此德政碑正当韦即将离任之际。此碑盛赞韦良宰的出身、气节、政绩、识见和政治才能,描写了韦太守在鄂州天长节与民同庆的热闹情景,表达了李白对友人的深情与厚望。题中“天长节使”之使字,王云:“使字疑误。”《校注》亦云:“按文义不当有使字。”安旗先生云:“使字当无误。倘删去使字,题之不通尤为明显;‘天长节’,似仅言作碑之时间为八月五日,与文义亦不合。为他人作功德碑在职官前冠以作碑之时间,在唐人中恐是仅见。详《碑序》,首叙天长节之来由,盛称玄宗之伟业;次叙韦良宰家世、德政;末叙鄂州群僚庆贺圣诞之礼仪及百戏杂耍之类。‘天长节使’或为州郡地方宴乐作寿仪式之主使者。似此,‘天长节使’与‘鄂州刺史’方能谐合而不捍格。姑妄言之,以俟宏识。”(《李白全集编年注释》)鄂州,即江夏郡,唐属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北武昌。德政碑,旧时颂扬官吏政绩的碑刻。

清高宗实录选辑

清高宗实录选辑

本书(四册七三六面四四一、六○○字)系选自「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之集辑,为清乾隆朝对台湾所作施之纪录。乾隆朝(一七三五~九五)历时六十年又四月,在此漫长岁月中偏多消极措施。对于内地人民之渡台,犹时而限制、时而放宽;因此「偷渡」事件与取缔律例,屡见不鲜。但由于内地渡台人数逐渐增加,与先住民不免发生冲突,于是「番害」时有发生,「番界」屡经变更。此种继续「扩张」之自然趋势,不难由若干措置中窥其梗概。此外又有防止武员置产之禁令,反应当时土地问题渐趋严重;减征丁银及「番饷」之举措,从知人民税负之大概。至堪注意者,在此六十年中,迭有动乱发生。数其大者: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间,先有黄教事变;五十二年,继有林爽文事变;六十年,又有陈周全率变。其中尤以「林变」及其余波,所占篇幅几及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