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目敷贴药类

散血膏  治赤肿不能开,睛痛涩,泪如雨 (1) 。C9a中华典藏网

紫金皮 (2)  白芷 大黄 姜 (3) 黄 南星 大柏皮 赤小豆 寒水石C9a中华典藏网

上为细末,生地黄汁调成膏,敷眼四围。C9a中华典藏网

又方C9a中华典藏网

用生田螺肉 生地黄C9a中华典藏网

上,同真黄土研烂贴太阳 (4) 穴。C9a中华典藏网

又方C9a中华典藏网

用黄丹、蜂蜜调贴太阳穴,立效。C9a中华典藏网

又方C9a中华典藏网

胆南星 地黄 赤小豆C9a中华典藏网

上,研烂贴之。C9a中华典藏网

被物刺损有翳C9a中华典藏网

生地黄 生薄荷 生巨叶 (5)  生土当归 朴硝C9a中华典藏网

上,不拘多少,研烂,贴太阳三 (6) 穴。C9a中华典藏网

清凉膏C9a中华典藏网

生南星 薄荷叶各半两 (7)  荆芥 百药煎 (8) 各三钱C9a中华典藏网

上为末,井水调成膏,贴眼角上,自然清凉。C9a中华典藏网

起倒睫C9a中华典藏网

用石燕C9a中华典藏网

上为细末,先摄 (9) 去睫毛,次用水调末贴上眼弦 (10) ,常以黄连水洗 (11) 。C9a中华典藏网

洗眼方C9a中华典藏网

秦皮 (12)  杏仁 黄连 甘草 防风 当归须 滑石少许,以上各等分C9a中华典藏网

上为末,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时时带昏 (13) 洗,善治昏膜,止疼去风。C9a中华典藏网

又方C9a中华典藏网

铜绿半斤  炉甘石一斤  黄连 黄芩 黄柏三味各等分C9a中华典藏网

上,将前二 (14) 味同碾为末 (15) ,筛过,将后三味煎汤调水为丸,临时用将冷水浸开洗之。C9a中华典藏网

玉龙膏C9a中华典藏网

盆硝三两,拣净  国丹 (16)  麝香 脑子各少许 (17)C9a中华典藏网

上为细 (18) 末,每服半钱,百沸,将泡 (19) 洗。C9a中华典藏网

【注释】C9a中华典藏网

(1) 泪如雨:树本、存本“泪”前均有“热”字。C9a中华典藏网

(2) 紫金皮:即红木香,功能行气活血止痛,可用于无名肿毒等证。C9a中华典藏网

(3) 姜:原作“羌”,据树本、存本改。C9a中华典藏网

(4) 太阳:原作“大阳”,树本、存本同,据今改。C9a中华典藏网

(5) 巨叶:所指不详。C9a中华典藏网

(6) 三穴:树本、存本作“二穴”,当是。C9a中华典藏网

(7) 各半两:树本、存本作“各五钱”。C9a中华典藏网

(8) 百药煎:原作“百叶煎”,据树本、存本及《纲目·五倍子》“法酿过名百药煎”句改。C9a中华典藏网

(9) 摄:义同“镊”,指用镊子拔(毛发等)。《释名·释首饰》:“镊,摄也,摄取发也。”C9a中华典藏网

(10) 上眼弦:树本、存本作“眼眩上”。据前绿云膏等,“眩”作“弦”当是。C9a中华典藏网

(11) 洗:树本、存本“洗”下有“之”字。C9a中华典藏网

(12) 秦皮:树本、存本作“陈皮”。C9a中华典藏网

(13) 昏:树本、存本均作“湿”。C9a中华典藏网

(14) 二:原作“三”,据树本、存本及文义改。C9a中华典藏网

(15) 末:树本、存本均作“细末”。C9a中华典藏网

(16) 国丹:树本、存本此下均有“一钱”二字。C9a中华典藏网

(17) 各少许:树本、存本均作“各等分”。C9a中华典藏网

(18) 细:树本、存本无此字。C9a中华典藏网

(19) 泡:树本、存本均作“冷”。C9a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