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秘苑

作者:庾季才
灵台秘苑

记述恒星观测与术数占候的天文专著。十五卷,中国北周庾季才原撰。北宋王安礼等重修。有《四库全书》本、《湖北先正遗书》本及北京图书馆藏明钞本。王安礼(1034—1095),字和甫,曾任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尚书左丞、提司天监、御史、知太原府等职。著有《天文书》。庾季才原著110卷或115卷或120卷已不可得见。本书为奉敕重修的星象专著,以唐《步天歌》及北宋皇祐年间天文观测为准。10.5万字,图31幅。

庾季才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水与土

水与土

夸西莫多抒情诗选,这些诗篇情愫绵绵,神采飞动,无论状景、咏物或抒写现实世界,或缅怀往昔,都饱含了诗人的热忱。他用浓烈的感情,涂抹时代生活的悲剧;又把热烈憧憬的理想,涸染在感情的多种色彩之中。他的每一首诗,字里行间无不涌动着激荡的情怀。

湖山集

湖山集

诗文别集。宋吴芾著。芾集最早 为其子吴洪编辑,周必大为之序,称“《湖山集》 二十五卷,长短句三卷,《别集》一卷,《奏议》八 卷”;而宋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宋史 ·艺文志》则称“《湖山集》四十三卷,《别集》一 卷,《和陶诗》三卷,《附录》三卷”;朱熹《吴公神 道碑》、《宋史·吴芾传》又称“表奏五卷,诗文 三十卷”。然原本亡佚。此本乃四库馆臣从《永 乐大典》中辑出。十卷,除卷十末附文二篇外, 余均为诗。卷一为《和陶诗》,卷二、三为五古, 卷四为七古,卷五为五律,卷六、七、八为七律, 卷九、一○为绝句,卷首有周必大《湖山集序》。 另有《台州丛书》本,乃道光间仙居王魏胜手录 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本,又经黄岩王舟瑶据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校补而成。有《补遗》一 卷,乃王舟瑶从《事文类聚》等书辑出吴芾散文 五篇。又有《仙居丛书》(第一集)本、《宋人集》 丁编本。前者除正集、补遗外,尚有附录一卷, 后者有辑补一卷。

四明它山水利备览

四明它山水利备览

水利志。南宋魏岘撰。二卷。《四明它山水利备览》是南宋关于东南沿海御咸蓄淡水利工程的代表作。记载浙江鄞县唐大和七年(833)郧县(在今宁波市东南)令王元修建大溪(樟溪)上的它山堰工程及其灌溉、供水效益以及下至南宋时的改进、维修等。南宋魏岘著,书成于淳祐三年(1243)。内容虽常为元、明地方志所采录,本书“传本颇稀”。明末崇祯时,鄞人杨德周得成化时 (1465—1487)旧抄本。同邑陈朝辅于崇祯十四年(1641)作序、刊印。

七发

七发

汉枚乘作。本文假设楚太子患病,吴客往问,用七种不同类型的事启发楚太子,故名《七发》。文中开头一段作为序曲,叙述此文写作的缘起,下面依次陈说音乐、美食、车马、游观之乐,但都引不起太子的兴趣;再说以田猎、观涛,太子略有起色;最后吴客说到要向太子推荐有道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太子听了据几而起,出了一身大汗,霍然病愈。本文的格式明显是从《楚辞》中的《招魂》、《大招》演化而来,但淡化了咏叹抒情的成分,加强了“铺叙的功能”。全文规模宏大,前后脉络贯串,对所写事物,无不极力摹状,穷形尽象,文中“观涛”一段,是最为后人所称道的,其文曰:“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澧澧,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六驾蛟龙,附从太白。……”这段文字对涛的形状,远近、气势的描写层次分明,语汇丰富,比喻贴切而新鲜,可谓酣畅淋漓,惊心动魄。《七发》是从骚体赋演化出来的一种新的表达形式,它为汉代大赋的兴起开辟了道路,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的辞赋,都受到枚乘的影响;《七发》以后,还产生了沿袭这种形式的“七”体,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王粲《七释》、徐干《七喻》、陆机《七微》等不胜枚举。

岳飞传

岳飞传

岳飞的传记性专著。邓广铭著。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1983年出增订本,改写内容约占全书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邓广铭,山东临邑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本书34万多字,正文分21章,阐明了南宋初年的政治、军事形势,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岳飞的一生,并作了公正的评价,认为抗金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岳飞是南宋的一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杰出的战略家和军事家。认为岳飞镇压杨么等起义军虽有罪咎,但不是他毕生事业的主要方面。在附录和后记中,还对有关岳飞生平史实的各种资料进行了辨析考正。把岳飞及有关问题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是研究岳飞的一本代表性著作。

本生经

本生经

或译《佛本生故事》,印度最古的寓言故事集之一。在印度,公元3世纪就有了本生故事的浮雕。在5世纪,中国高僧法显在斯里兰卡的佛教盛会上见过500个变身表演,可见当时已传到国外。所以《本生经》的故事形成不会晚于公元2世纪。现行本子有故事547个,每个故事长短不一,短的几百字,长的几千字,最长的有10万字。从内容来说,这些故事都标明发生在释迦牟尼的前生。根据轮回转世理论,一个生灵出生以后,必然有所行为,非善即恶,这就决定其来世的好坏。如此世代轮回,永无止息。释迦牟尼成佛前,只是一个未能摆脱轮回的菩萨,经过了许多次轮回才成了佛,这些转生事迹就成了本生故事。当然实事并非如此,是佛教徒从民间取来故事素材,加以剪裁、改编。先交代今生故事,说明释迦牟尼在讲述前生故事的地点和缘由。其次是前生故事,这是核心部分。三是偈颂诗,这带有描绘、发挥、总结的性质。四是注释,即解释偈颂诗的含义。五是把前生故事的人物和今生故事的人物对应起来。其中一个人,一个动物或一个神仙,善者皆为释迦牟尼前身,恶者皆为释迦牟尼的对立面。当然有的也不属于这个格式,有时释迦牟尼是第三者,与核心故事没有关系。现存的《本生经》不是原本,原本传入斯里兰卡后散失,只存古僧伽罗文本。5世纪根据僧伽罗文本改写成巴利文本。《本生经》的故事在一些佛教国家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