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修丹秘诀
作者:佚名
太清修丹袐诀,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唐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书分三节,言内丹法:首为《采神灵砂修丹法》。其法先服美食药物补气,导引行气、漱咽津液以种砂,然后用白细瓷盆淘取金砂,密封贮之,然后依法服砂,送入丹田烹炼成丹。丹成之后可不食不饥,「永为地仙」。 其次为《冲虚子大药真铅诀》。谓丹砂乃日月流精结成,可从中抽取铅汞二物,配合而修至药。其要诀为采丹元及五脏真气,「阴阳运转,气化为精,精化为朱,朱化为汞,汞化为金,金化为药,号为金砂,炼为还丹」。所述似为阴阳丹法。 其三为《坎离二用法》。先引述《胎息精微论》,谓精气为生命之本,精气结而成形,形气先立而后有神。故气为母,神为子。修道者如能使子母相合,神气相守,久之则神自明,气自和,可望长生。又论坎离二用,谓离上坎下。水火不交,名曰未济;坎上离下,水火相交,名日既济。炼气者若能两卦并用,周而复始,「变既济来济水火之象,使六爻俱阳,以成干体,则纯粹矣」。
猜你喜欢的书
带发条的桔子
是英国当代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一部小说,被称为是一部对当代世界作梦魇式预见的小说,书中主人公阿列克斯被认为是当代小说中最典型的暴力形象之一,该小说曾经有两种不同的结尾。讲述了在英国未来社会,一个处于躁动青春期的问题少年,破坏社会,无恶不作,被捕入狱后甘愿接受一种新型的“厌悲疗法”的治疗,重返社会后,却发现自己已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他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上帝手中的一只“发条橙”。
水经注
40卷。北魏郦道元撰。成书于延昌三年(514)到正光五年(524)的十年之间。《水经》原是记我国古代河流水道的地理学著作,成书于三国时代。此书记载包括长江、黄河在内的河流水道共137条,每水一篇。至宋代,原书散佚。郦道元鉴于此书内容简略,辞不达意,缺乏旁通,而作《水经注》,注文20倍于原文,其学术地位超过了原书。《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理名著。本书以记北方黄河为开始,前5卷均记此“河水”;第6卷以下,依次为北方“汾水”、“济水”、“清水”等;从第33卷起,以3卷的篇幅记“江水”(即长江);然后记南方诸河流,直至当时的日南郡二十余水。卷末记有《禹贡》所载山水泽地所在的方位。本书三十余万字,共记载大小河流1389条,若以湖、淀、陂、泽、泉、渠、池、故渎等统计在内,则总数超过二千五百九十余条。郦道元不仅逐条说明各条河流的源头、流向、经过、支津、汇合,以及水文情况,而且对每一条河流域内的山川景物都作了详细的描绘。书中囊括了自然山水、神话传说、名胜古迹等各方面内容,各地的风俗习惯、土特名产、动植矿物,以及千姿百态的自然现象,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济生集
妇产科著作。清·王春亭撰。6卷。刊于1896年。分列保胎、保产、经带、胎病、产病、儿科六门,阐述妇女经、带、胎、产病因证治及妇婴保健,所论多采前人之说。附有验方134首。现存初刻本。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陈寅恪撰,1943年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1956年三联书店再版,此后,上海古籍出版社又重印。陈寅恪(1890—1969),中国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西欧,后到美国、德国钻研梵文,归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学识渊博、精于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宗教学等,通晓多种文字,尤精于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的研究,原书于1943年三联书店出版,以后又多次重版。此书前有作者自序,内容分: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中篇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下篇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其中上、下篇内容多涉及丝路民族关系及迁徙、融合等问题,对丝路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华严经选译
华严经九会三十九品,无法一一注释,故只能加以节选。本书节选了八十《华严》中《十地品》、《如来出现品》和《入法界品》的部分段落。所以要选这三品,是因为这些品的内容,是《华严经》经义的核心部分,因而在流行过程中特别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十地品》和《入法界品》,早在龙树以前就作为单行本于印度流行过。龙树、世亲还专门为《十地品》造论弘扬。在汉译中,这三品也均曾作为单独的经译出,流行一时。其中如《十地品》有八种单译本,《如来出现品》有四种单译本。《入法界品》除有三种单译本外,更有般若三藏将其扩大内容,增广文字,添加了普贤十大行愿和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成为汉译《华严经》三大译本之一——四十《华严》。
大乘起信论义记
凡三卷。唐代法藏撰。又称大乘起信论疏、起信论义记、藏疏、贤首疏。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为大乘起信论三大疏之一。本书系以华严宗之立场而注释大乘起信论者。共分成十门:(一)教起所因,(二)诸藏所摄,(三)显教分齐,(四)教所被机,(五)能诠教体,(六)所诠宗趣,(七)释论题目,(八)造论时节,(九)翻译年代,(十)随文解释。其中第三之显教分齐中,初述自日照三藏传至戒贤、智光之三时判,次将传入东土之大小乘诸经论总判为四宗:(1)随相法执宗,即指小乘诸部。(2)真空无相宗,指般若经、中论等。(3)唯识法相宗,指深密经、瑜伽论等。(四)如来缘起宗,指楞伽经、密严经、宝性论、起信论等。不用华严宗之五教判,而新立四教判,将起信论配于第四宗,此与古来所论大异其趣。此外,本书复谓起信论中之‘阿梨耶识’即是唯识家所说之‘阿赖耶识’,又将三细中之业相、能见相、境界相次第配于自体分、见分、相分,且谓智相以下之六粗通于六意识之中。并明白举示起信论唯举第六识及第八识,而未论及第七识。凡上,皆为本书之特色,为起信论其他之注疏所未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