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直指
作者:周无所住
金丹直指,南宋道士周无所住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卷首有淳祐庚戌年(1250)作者自序,自称从张伯端徒裔方碧虚、林自然得金丹之道,证验有效,遂撰此篇。原书前半篇有颂诗十六首,分别颂述内丹玄关一窍、真土、阳晶、玄牝、龙虎、铅汞、真炉鼎、真药物、斤两、抽添,火候、法度、沐浴、工夫、温养。后半篇为〈或问〉,自设问答解释前十六颂。其内丹说虽出自张伯端门派,但以炼性养神为本,以无为清静为要。谓性即命,命即性,性命同出而异名,尽性乃至于命。但能清静无为,湛然若存,则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又称玄关一窍指人念头起灭处,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得,须不著有无,「丝毫不动露真空,个中便是真宗祖」。又称「真土」乃中道异名,得其中者性命混一,湛然圆明,谓之阳品。念中无念谓之降龙伏虎,擒汞制铅。一念未萌即真炉鼎。外应诸缘,内心无端,即真药材。动静相忘,不静中静,不动中动,却为真火候。乃至工夫口诀,沐浴温养,亦无非清静守中而已。作者又力倡三教合一。认为道家所说无名之道即佛家真空,道家炼丹修性即佛家参禅顿悟。佛道修炼皆悟心养神,其实一致。「神即心,心即道,道即禅也。天下无二道,圣人不两心,三教皆是无为之道,道同而教不同耳。」此说与北方全真派几乎完全相同。
周无所住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襄毅文集
十五卷。明韩雍撰。韩雍,字永熙,江苏吴县人。正统七年(1442)进士,除御史,擢广东副使,进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成化十一年(1475),以贪欲纵酒被劾落职。正德间,谥襄毅。事迹具《明史》本传。其诗作诗味不浓,无甚佳作。著有《苑洛集》。是集凡十五卷。明自正统以后,正德以前,金华、青田流风渐远,而茶陵、震泽犹未奋兴。数十年间,惟相沿台阁之体,渐就庸肤。韩雍当其时,虽威行两广,以武略雄一世,不屑以雕章绘句为工。而英多磊落之气,时时发见于文章。故虽未变体裁,而时饶风骨。其杂文亦高视阔步,气象迥殊。韩愈所谓独得雄直气者,殆于近之。朱彝尊《明诗集》但称韩雍有集而不著集名。所录韩雍诗一篇,又非佳作。其《赐游西苑记》、《日下旧闻》均不载。《静志居诗话》绝无一字及韩雍。殆未见其集。是集收入 《四库全书》。
御选唐宋文醇
五十八卷。清爱新觉罗·弘历(清高宗)(1736—1795)选编。卷首有弘历序,作于乾隆三年 (1738)九月。据序称,明代茅坤编《唐宋八家文钞》,清初储欣编《唐宋十大家全集录》,均系为科举选文,所选不精,评论亦或未为公允。故取“储欣所选十家之文,录其言之尤雅者若干首,合而编之,以便观览。”其中,有经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的评论者,以黄色恭书篇首,爱新觉罗·弘历的评论则用朱笔书于篇后。至于前人评跋及姓名、事迹,有资考证者,则各以紫色、绿色分别系于篇末。集中选入唐宋八大家。其中,韩愈十卷,收各类散文九十九篇;柳宗元八卷,收各类散文八十八篇;李翱二卷,收各类散文十三篇;孙樵一卷,收各类散文十篇;欧阳修十二卷,收各类散文八十一篇;苏洵四卷,收各类散文二十七篇;苏轼十三卷,收各类散文八十四篇;苏辙三卷,收入各类散文二十三篇;曾巩四卷,收各类散文二十二篇;王安石一卷,收入各类散文十八篇。因此书是在 《唐宋十大家全集录》基础上选编而成,又集中了数代文人的评跋,加之有皇帝御笔,必然在清代颇为流行,成为最有影响的唐宋散文选本。有乾隆三年(1738)御定本。另有若干清代坊刻本。
落叶
中篇小说,郭沫若著,最初载于1925年9月25日至11月10日上海出版的《东方杂志》22卷18期至21期,1926年4月由上海创造社出版部出版,列入“落叶丛书”第一种。这是一部书信体中篇小说,描写的是留日学生洪师武和日本姑娘菊子的爱情悲剧。前面有作者的小序,作品的主体部分是菊子写给洪师武的41封情书。这41封信所写的事情是,菊子为中国留日学生洪师武的献身精神所感动,对洪师武产生了爱情,以书信披肝沥胆写挚情,并为了爱不惜和父亲、家庭断绝了关系。而洪虽然也真挚地爱着菊子,但由于医生的误诊他患有梅毒病,于是毅然拒绝了菊子的爱情。后来,洪知道自己所患的不是梅毒病,决意去南洋寻找菊子,但没有找到。洪回到上海,在将要辞世时,把菊子的41封情书交给了“我”。作品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日本姑娘菊子的动人形象,是很重要的艺术成就,是中国现代中长篇小说的拓荒作之一。作品鲜明的反封建精神,感人的艺术形象,独特的艺术风格,深深地感染着当时的读者。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五篇,系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时,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的对话实录,双方互有问答,每句必录,读之如临其境,有很强的写实性。此五篇谈话录,为当时在场书记官所记,李鸿章“全集中一字不载”,由此可知谈话录的重要价值。
开禧德安守城录
宋王致远撰。一册。致远,浙江永嘉人。以文林郎任襄阳监仓。宋开禧二年(1206)十一月,金兵围德安府城(今湖北安陆县),德安府通判王允初率兵固守,相持百又八日围解。致远为允初子,当时亦在城中,因以日记体记其事,书成于嘉定十七年(1224)。约二万三千字。
众经目录
凡五卷。隋代翻经沙门及学士等数人合撰。书成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主撰者为大兴善寺之彦琮。又称隋众经目录、隋仁寿年内典录、仁寿录、彦琮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书中分类录出后汉至隋代之翻译经典。大别为单本、重翻、贤圣集传、别生、疑伪等五分。单本又别为大乘经单本、大乘律单本、大乘论单本、小乘经单本、小乘律单本、小乘论单本六科;重翻细分大乘经重翻、大乘律重翻、大乘论重翻、小乘经重翻四科;别生细别为大乘别生、大乘别生抄、小乘出别生、小乘别生抄、别集抄五科。单本凡三七○部,一七八六卷;重翻凡二七七部,五八三卷;贤圣集传四十一部,一六四卷;别生八一○部,一二八八卷;疑伪二○九部,四九○卷;阙本四○二部,七四七卷;合计二一○九部,五○五八卷;此外并列记卷数及译者名,记载颇为详实。本书之分类似取范法经录,然列举法经录所未分类之有本、阙本,且删略失译经,不列入我国撰述之疏记等,皆迥异于法经录。又本书今唯存于宋元明三本之中,高丽藏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