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童百问

作者:鲁伯嗣
婴童百问

儿科著作。10卷。明·鲁伯嗣学著。刊于1542年。其内容卷一载初生儿护养、小儿脉法、变蒸、脐风、五脏病证;卷二载抽搐、急慢惊风、惊痫;卷三载五硬、五软、夜啼证; 卷四载胎疾、解颅及五官科诸病; 卷五载五迟、腹胀、腹痛和积滞证;卷六载伤寒及喘嗽等;卷七载霍乱、吐泻、痢证;卷八为脱肛、痔证及溲闭、便闭和疳证;卷九为虚证、蚘虫、疝气等;卷十为疟疾及痈、疽等外科证。每一证均以问题形式提出,然后详述之。每问必究其病源,每证必详其治疗,因病处方投药,剂量、服法、临症加减,均其详备,共计百问,八百二十八方。且鲁氏能参会众说,自成一家,取材审慎,表明了鲁氏在儿科证治方面的造诣。是书初为郭定所藏,后其子坤刊刻于陕西蓝田,始得流传,复由吏部尚书许赞献于当朝,得王肯堂、熊宗立氏校定,流传乃广。王肯堂评曰:“故其为书,论辨详审,制合精当,……病无遗载,方有余奇,开卷昭然,矇是发矣”。建国后有排印本。

鲁伯嗣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山之音

山之音

《山之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长篇小说,写作时间是1949年到1954年之间。《山之音》主要描写了一位孤独地眺望自然,凝视内心世界的老人——尾形信吾。信吾的活动使相关或不相关的人物构成了小说的有机整体。他对死亡的恐惧和预感成为小说的重要主题。作品中飘荡着晚年川端孤独、寂寞的面影,充满了死亡的气息,是作者对死亡意识的探讨。作品一开始,就在垂暮的人生氛围中透露出死的信息。主人公信吾年过花甲,非常健忘,吐过血。深夜,发出了可怕的叫声,远方的风中混杂着令人毛骨惊然的山之音。信吾觉得这是在预告着自己的死亡。儿媳菊子告诉他:她有一个姨妈,是在临死前听到了山吼。信吾对死深深地恐俱,恐惧带来他对生的执着,这执着一旦落入潜意识的层次,然形成对性的执着,因为性是生的最直接的代表。

茅檐集

茅檐集

诗文别集。明代魏学洢撰。8卷。学洢字子敬,嘉善(今浙江嘉兴)人。魏大中之子,因救其父而有“忠臣孝子萃于一门”之称。是集一刊于钱棻(大中门人),再刊于其弟学濂,是为今本。卷 一为赋,卷二、卷三为诗,卷四至卷八为文。其卷1为赋,有《抒怀赋》、《茅檐赋》、《定志赋》等6首,苦言壮意,时发情怀。余卷为诗、杂著及书启。有清初刻 本、《四库全书》本(据魏学濂再刊本收入)。

惜香乐府

惜香乐府

十卷。宋赵长卿 (约1224前后在世)撰。赵长卿自号仙源居士,南丰(今江西东部)人,宗室子。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词集共十卷,分类编次。其中 《春景》三卷,《夏景》一卷,《冬景》一卷,《总词》三卷,《拾遗》一卷。据毛晋跋语,乃当时乡贡进士刘泽所定,其体例殊属无谓。且《夏景》中如 “减字木兰花咏柳”一阕,“画堂春辇下游西湖”一阕,皆属之春。《冬景》中 “永遇乐”一阕,皆属之秋。是分隶亦未尽惬。其词往往瑕瑜互见。如卷二中《水龙吟》第四阕,以了、少、峭叶昼、秀,纯用江右乡音,终非正律。卷五中 《一剪梅》尾句,“才下眉头,恰上心头”,抄袭李清照此调原句,窜易二字,无异于点金成铁。卷五中 “叨叨令”一阕,纯作俳体,已成北曲。至卷七中“一丛花”一阕,本追和张先作,前半第四句,张词三字一句,四字一句,此乃作七字一句,后半末三句,张词四字二句,五字一句,此乃作三字一句,五字二句。可见音律亦多不协。但长卿恬于仕进,觞咏自娱,随意成吟,多得淡远萧疏之致,固不以一罪而尽废其文。他如《小重山》前阕结句,用疏雨韵入芭蕉六字,亦不合谱,大概是毛晋刊本误增雨字。又卷六中《梅词》一首,题曰 《一剪梅》,而注曰或刻摊破丑奴儿。知此调非《一剪梅》,当以别本为是。卷五之《似娘儿》即卷八之《青杏儿》,亦即名 《丑奴儿》。晋于《似娘儿》下注云,或作 《青杏儿》。于 《青杏儿》下注云,旧刊 《摊破丑奴儿》,非。不知误在 “摊破”二字,《丑奴儿》实非误刻。是又明人校雠之失,其过当不在长卿。有《四库全书》本。

我的人生哲学

我的人生哲学

《我的人生哲学》作者梁漱溟是现代中国著名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坚持独立思考,特立独行,表里如一。人们在服膺他的思想的同时,尤为钦佩他的人格。梁先生一生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著作,其中多关涉人生和社会问题,一般大众往往无力遍读其著作,对他研究的问题和学问也不能一一涉猎。《我的人生哲学》则是一个能够简要而准确地反映其人生哲学的读本。《我的人生哲学》选入的是梁漱溟人生哲学专著之外谈人生感悟的小文章,大致分为对人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对人生具体问题的看法、对人生角色和时段的看法四个部分。一般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文章了解梁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感悟人生真谛。

般若心经注解

般若心经注解

般若心经注解,一卷,孚佑帝君乩注,前有观音降笔法语,后附三十二偈及节录原委。

看破不说破

看破不说破

在生活中,对于身边人做出的不妥之事,有时我们会一眼看破其本质,但是碍于对象、场合和时机,并不合适说破,否则,既容易让人下不了台,又可能伤了情。在胡适逝世五十多年的今天,依然兴起“民国热”“胡适热”,这表明那一段不曾走远的历史令人神往,而来自胡适的声音也足以令国人百年聆听。本书收录了胡适研究中国禅宗思想的精华文章。全书对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分析。胡适本人不信任何宗教,但他对禅宗的见解,对于那些从事禅宗文化研究的人士,以及文化爱好者而言,至今仍有着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