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四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1]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脏最贵 〔1〕 ?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脏最贵 〔2〕 。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子所言贵,最其下也 〔3〕 。
〔1〕【王冰】孟春始至,谓立春之日也。燕,安也。观八极,谓视八方远际之色。正八风,谓候八方所至之风,朝会于太一者也。五中,谓五脏。新校正云:详八风朝太一,具《天元玉册》中。又按杨上善云:夫天为阳,地为阴,人为和。阴无其阳,衰杀无已,阳无其阴,生长不止。生长不止则伤于阴,阴伤则阴灾起。衰杀不巳则伤于阳,阳伤则阳祸生矣。故须圣人在天地间,和阴阳气,令万物生也。和气之道,谓先修身为德,则阴阳气和;阴阳气和,则八节风调;八节风调,则八虚风止。于是疵疠不起,嘉祥竟集。此亦不知所以然而然也。故黄帝问身之经脉贵贱,依之调摄,修德于身,以正八风之气。
【杨上善】八极,即八方也。八方之风,即八风也。夫天为阳也,地为阴也,人为和。阴而无其阳,衰杀无已;阳无其阴,生长不止,生长不止则伤于阴,阴伤则阴灾起矣;衰杀不已则伤于阳,阳伤则阳祸生矣。故须圣人在人在天地间,和阴阳气,令万物生也,和气之也。道谓先修身为德,则阴阳气和,阴阳气和则八节风调,八节风调正则八虚风正,于是疵疠不起,嘉祥竞集。此不和所以然,而然亦也。故黄帝问身之经脉贵贱,依之调摄,修德于身,以正八风之气。斯是广成所问之道也。
【张介宾】孟春始至,立春日也。燕,闲也。八极,八方远际也。正八风,察八方之风候也。五中,五内也。何脏最贵,欲见所当重也。
〔2〕【王冰】东方甲乙,春气主之,自然青色内通肝也。《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故曰青,中主肝也。然五行之气,各王七十二日,五积而乘之,则终一岁之数三百六十日,故云治七十二日也。夫四时之气,以春为始,五脏之应,肝脏合之,公故以其脏为最贵。“脏”,或为“道”,非也。
【杨上善】雷公以肝主春甲乙,万物之始,故五脏脉中,谓肝脏脉为贵。
【张介宾】四时之序,以春为首,五脏之气,惟肝应之,故公意以肝脏为最贵,盖指厥阴也。
〔3〕【王冰】从容,谓安缓比类也。帝念《脉经》上下篇,阴阳比类形气,不以肝脏为贵。故谓公之所贵,最其下也。
【张介宾】《上下经》,古经也。阴阳从容,其篇名也。帝谓念此经义,则贵不在肝,盖特其最下者耳。
雷公致斋七日,旦 [2] 复侍坐 〔1〕 。帝曰:三阳为经 〔2〕 ,二阳为维 〔3〕 ,一阳为游部 〔4〕 。此知五脏终始 〔5〕 。三阳为表 〔6〕 ,二阴为里 〔7〕 ,一阴至绝,作朔晦 [3] ,却具合以正其理 〔8〕 。雷公曰:受业未能明 〔9〕 。
〔1〕【王冰】悟非,故斋以洗心;愿益,故坐而复请。
【杨上善】三阴三阳,五脏终始之揔,此最为贵,肝脉主时为下,故雷公自以为未通,致斋得诏之也。
【张介宾】悟己之非,积诚复请也。
【王冰】数息之长短,候脉之至数,故诊之法,或视喘息也。知息合脉,病处必知,圣人察候条理,斯皆合也。
【张介宾】视息者,察呼吸以观其气。视意者,察形色以观其情。凡此诸法,皆诊有大方、诊可十全之道,知之者故能不失条理。条者犹干之有枝,理者犹物之有脉,即脉络纲纪之谓。
【王冰】谓失精微至妙之道也。
【张介宾】不知此道,则亡言妄期,未有不殆者矣。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黄帝在 [24] 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 [25] ,以 [26] 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 [27] ,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 [28] 〔1〕 。若 [29] 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 〔2〕 ,请问其所以然者;卑贱富贵,人之形体所从,群下通使,临事以适道术,谨闻命矣 〔3〕 。请问有毚愚仆漏 [30] 之问,不在经者,欲闻 [31] 其状 〔4〕 。帝曰:大矣 〔5〕 。
〔1〕【王冰】言所自授,用可十全,然传所教习,未能必尔也。贤,谓心明智远。不肖,谓拥造不法。
【杨上善】天地之间,四方上下,六合宇间,有神明居中,以明造化,故号明堂。法天地为室,圣明居中,以明道教,称为明堂。从容者,详审貌也。所受《太素》经论,摄生、安形、详审之法,是谓阴阳、刺灸、汤液、药滋,四种之术,莫不要妙。然□不肖行之,不能十全。谨受诏命,雷公言已领解之。
【张介宾】言授业于人而传之行教,惟借此经论诸法,然犹有不能十全,故更问其详也。
〔2〕【杨上善】若,汝也。先所言人悲哀等事,请问所由者,贫富贱贵及诸群下通使临事之徒,使之适于道术,闻其命。
〔3〕【王冰】皆以先闻圣旨,犹未究其意端。
【张介宾】谓先日之所闻者若此,已皆适其当也。
〔4〕【王冰】言不智狡见,顿问多也。漏,脱漏也,谓经有所未解者也。毚,狡也。愚,不智见也。仆,犹顿也,犹不渐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仆”作“朴”。
【杨上善】雷公问有偃仆偏问,虽合于道,然不在经者,欲知其状也。
【张介宾】毚,妄也。“漏”当作“陋”。问不在经,故曰毚愚仆陋。自谦之辞也。“朴”旧作“仆”,按全元起本作“朴”,于义为妥,今改从之。毚音谗。
〔5〕【王冰】人之所大要也。
【杨上善】仆偏所问之义大矣也。
【张介宾】谓亦有大要存也。
公 [32] 请问: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 〔1〕 ?帝曰:在经有也 [33] 〔2〕 。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也 〔3〕 。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 〔4〕 。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 〔5〕 ,目者其窍也 〔6〕 ,华色者其荣也 〔7〕 。是以人有德 [34] 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 〔8〕 。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 〔9〕 。水宗者 [35] 积水也,积水者 [36] 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之 [37] 裹之,故水不行也 〔10〕 。
〔1〕【王冰】言何脏之所为而致是乎?
【杨上善】泣从目下,涕自鼻出,间为一液也,故人哭之时,涕泣交连;然有哭而无泣,纵有泣涕少,何也?涕,洟也。
〔2〕【王冰】《灵枢经》有悲哀涕泣之义。
【杨上善】□是此在经已陈之义,非仆偏之问也。
【张介宾】《口问》篇具载此义,故曰在经有也。
〔3〕【王冰】复问,谓重问也。欲知水涕所生之由也。
【杨上善】水者,泣也。请问涕泣何所从生也?
【张介宾】泣与涕所出不同,故复问其故。
〔4〕【王冰】言涕水者,皆道气之所生,问之何也。
【杨上善】若,汝也。汝之问者,无益于人。仁义教有益于身,道德之道,故斯二者,道之生也。
【张介宾】言此虽无益于医治,而工所当知,亦无往非道也。
〔5〕【王冰】专,任也。言五脏精气,任心之所使,以为神明之府,是故能焉。
【张介宾】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故为五脏之专精。
〔6〕【王冰】神内守,明外鉴,故目其窍也。
【张介宾】目即专精之外窍也。
〔7〕【王冰】华色,其神明之外饰。
【张介宾】华色,即专精之外荣也。
〔8〕【王冰】德者,道之用,人之生也。《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气者,生之主,神之舍也。天布德,地化气,故人因之以生也。气和则神安,神安则外鉴明矣。气不和则神不守,神不守则外荣减矣。故曰:人有德也气和于目;有亡也忧知于色也。新校正云:按《太素》“德”作“得”。
【张介宾】人有道德则心和,心和则和气见于目。人有亡失则心忧,心忧则忧气知于色也。
〔9〕【杨上善】心为五脏身之总主,故为专精。目为心之通窍,华色为心之荣显。故有得通于心者,气见于目,睹目可知其人喜也;有亡于己者,气见于色,视色可见其人忧也。心哀悲者,泣下水生也。
【张介宾】目为宗脉所聚而众水归之,故悲则泣下。《五癃津液别》篇曰: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故泣出矣。
〔10〕【杨上善】宗,本也。水之本是肾之精,至阴者也。则知人之哭泣不出者,是至阴本精辅裹持之,故不得出之矣。
【张介宾】水宗,水之原也。五液皆宗于肾,故又曰宗精。精能主持水道,则不使之妄行矣。
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 [38] ,是以目之水生 [39] 也 〔1〕 。故谚言曰:心悲名曰 [40] 志悲。志与心精 [41] ,共凑于目也 〔2〕 。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 〔3〕 。泣涕者脑也,脑者阴 [42] 也 〔4〕 。髓者,骨之充也 〔5〕 ,故脑渗为涕 〔6〕 。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 [43] 〔7〕 。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 [44] 〔8〕 ,其志以早悲 [45] ,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 〔9〕 。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 [46] ,所属之类也 〔10〕 。雷公曰:大矣。
〔1〕【王冰】目为上液之道,故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水液上行,方生于目。
【杨上善】水阴精者,志也。火阴精者,神也。两精持之,故泣不下也。
【张介宾】志藏于肾,肾属水也。神藏于心,心属火也。目为上液之道,故神志相感则水生于目。
〔2〕【王冰】水火相感,故曰心悲名曰志悲。神志俱升,故志与心神共奔凑于目。
【张介宾】神悲于心,则志应于肾,故心悲名曰志悲,而水火之精皆上凑也。
〔3〕【杨上善】彦,美言也。人之美言有当,故取以为信也。彦言心悲名曰志悲,有所以也。良以心与精在于目,俱为悲者,神气传于心精,不传于志,亦无神持,故阴精独用为悲,所以泣水下也。
【张介宾】悲则心系急,故神气传于心,传于心则精不下传于志,精聚于上,志虚于下,则志独生悲而精无所持,此所以水不藏于下,而泣出于上也。
〔4〕【王冰】《五脏别论》以脑为地气所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言脑者阴,阳上铄也,铄则消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太素》“阴”作“阳”。
【张介宾】泣涕者,因泣而涕也,涕出于脑,脑者精之类,为髓之海,故属乎阴。
〔5〕【王冰】充,满也。言髓填于骨,充而满也。
【张介宾】髓充满于骨空。诸髓者,皆属于脑。
〔6〕【王冰】鼻窍通脑,故脑渗为涕,流于鼻中矣。
【张介宾】鼻窍上通于脑也。
〔7〕【王冰】类,谓同类。
【张介宾】志与骨皆属于肾,故志为骨之主,而涕亦从乎水也。
〔8〕【王冰】同源,故生死俱。新校正云:按《太素》“生则俱生”作“出则俱亡”。
【张介宾】水液同类,故如兄弟。
〔9〕【王冰】行,恐当为“流”。
【张介宾】横行,言其多也。
〔10〕【王冰】所属,谓于脑也。何者?上文云:涕泣者,脑也。
【杨上善】夫涕泣之出,本于脑也。头髓为阳,充骨之阴也。志为骨主,脑深为涕。涕之与泣,同为水类,故泣之水出,涕即从之,比之兄弟,有急有出,死生是同,相随不离,涕泣亦尔,志动而悲,则涕泣横之也。
【张介宾】相从以类,由势有弗容已者。
请问人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从之,何也 〔1〕 ?帝曰:夫泣不出 [47] 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则 [48] 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 〔2〕 ?夫志悲者惋 [49] ,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3〕 。
〔1〕【王冰】怪其所属同,而行出异也。
【杨上善】赞帝所言,并重问前哭涕泣之事。
〔2〕【王冰】泣不出者,谓泪也。不泣者,泣谓哭也。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为阴,火为阳。故曰阴阳相持,安能独来也。
【杨上善】神者为阳,志者为阴。神之失守,故慈志之失守,故悲,悲故泣出。今阴阳相持无失,泣安从生也?
【张介宾】泣不出,泪不下也。哭者以其心悲,心悲以其神慈,神慈则志悲,志悲所以泣出,夫神不慈,志不悲者,正以神为阳,志为阴,阴阳相持之固,则难于感动,所以泣涕不能独至。
〔3〕【王冰】惋,谓内烁也。冲,犹升也。神志相感,泣由是生,故内烁则阳气升于阴也。阴,脑也。去目,谓阴阳不守目也。志去于目,故神亦浮游。夫志去目则光无内照,神失守则精不外明,故曰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杨上善】冲,虚也。志悲既甚,即虚于阴,阴虚则志亡,志亡去目则可神次守精,今神亦去目,故涕泣俱出。
【张介宾】惋,惨郁也。阴,精也。阴气受冲则志去于目,故精神不守而涕泣弗能禁也。惋,乌贯切。
且子独不诵不念夫经言乎,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 〔1〕 。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 [50] ,足寒则胀也 〔2〕 。夫一水不胜五火 [51] ,故目眦盲 [52] 〔3〕 。是以气冲风 [53] ,泣下而不止 [54] 〔4〕 。夫风之中目也,阳气内守 [55] 于精,是火气燔目 [56] ,故见风则泣下也 〔5〕 。有以比之,夫火疾风生 [57] 乃能雨,此之类 [58] 也 〔6〕 。
〔1〕【王冰】并,谓各并于本位也。
〔2〕【张介宾】并,偏聚也。火独光,阳之亢也。厥因气逆,故阴阳各有所并,并则阳气不降,阴气不升,故上为目无所见而下为足寒。阴中无阳,故又生胀满之疾。
〔3〕【王冰】眦,视也。一水,目也。五火,谓五脏之厥阳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无“盲”字。
【杨上善】厥,逆也。人气逆者,阳气并阴,归上于头,阴气并阳,归下手足。归下手足,则手足冷;归上于头,遂至目盲。以其目是阳,已是一火,下阳并上,则是二火,志精在目,则是一水,一水不胜二火,故热盛争而盲也。
【张介宾】一水,目之精也。五火,即五脏之厥,阳并于上者也。眦,当作视。
〔4〕【杨上善】是卫气将于邪风至目,遂令泣下,风乃止也。
〔5〕【王冰】风迫阳伏不发,故内燔也。
【张介宾】天之阳气为风,人之阳气为火,风中于目,则火气内燔而水不能守,故泣出也。燔音凡。
〔6〕【王冰】故阳并,则火独光盛于上,不明于下。是故目者,阳之所生,系于脏,故阴阳和则精明也。阳厥则光不上,阴厥则足冷而胀也。言一水不可胜五火者,是手足之阳为五火,下一阴者肝之气也。冲风泣下而不止者,言风之中于目也,是阳气内守于精,故阳气盛而火气燔于目,风与热交故泣下。是故火疾而风生乃能雨,以阳火之热而风生于泣,以此譬之类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无“火”字。《太素》云:“天之疾风乃能雨。”无“生”字。
【杨上善】风者,阳也、火也。风之守精,是火循目,阳气动阴,阴作泣出。比天疾风,其雨必降之也。
【张介宾】火疾风生,阳之极也。阳极则阴生承之,乃能致雨,人同天地之气,故风热在目而泣出,义亦无两。
[1]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八卷。
[2] 旦:《太素》作“且”。
[3] 朔晦:《太素》作“明晦”。
[4] 经绝:《太素》无“经”字。
[5] 乍阴乍阳:《太素》作“乍阳乍阴”。
[6] 悉尽意,受:《太素》作“悉书,尝受”。
[7] 颂得:《太素》作“诵得”。
[8] 从容:此下《太素》有“之道”二字。
[9] 不知阴阳:《太素》作“不知次第阴阳”。
[10] 为:《太素》无此字。
[11] 二阳:《太素》作“一阳”。
[12] 巅疾为狂:《太素》作“癫疾为狂阴”。
[13] 阴气:《太素》作“阳气”。
[14] 心脘:《太素》作“心管”。
[15] 喉咽:《太素》作“喉嗌”。
[16] 下至阴阳:《太素》作“以下至阴”。
[17] 遂合岁首:《太素》作“遂次含岁年”。
[18] 闻:《太素》作“问”。
[19] 病:《太素》无此字。
[20] 合于阳:《太素》作“合土阳”。
[21] 春:《太素》无此字。《素问》新校正云:《太素》无“春”字。
[22] 曰阳杀:《太素》作“阳病日杀”。
[23] 不能起:《太素》作“不得起”。
[24] 在:《太素》作“坐”。
[25] 行教:《太素》作“以教”。
[26] 以:《太素》作“皆以”。
[27] 汤药所滋:《太素》作“汤液药滋”。
[28] 十全:此下《太素》有“谨闻命矣”四字。
[29] 若:《太素》此上有“黄帝曰”三字。
[30] 毚愚仆漏:《太素》作“俛愚仆偏”。
[31] 欲闻:《太素》作“敢问”。
[32] 公:《太素》作“曰”。
[33] 在经有也:《太素》作“在经”。
[34] 有德:《太素》作“有得”。
[35] 水宗者: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水宗”作“众精”。
[36] 积水也,积水者:《太素》作“精水者”。
[37] 辅之:《太素》无“之”字。
[38] 水火相感,神志俱悲:《太素》无此八字。
[39] 水生:《太素》作“水不生”三字。
[40] 名曰:《太素》无“曰”字。
[41] 志与心精:《太素》作“心与精”。
[42] 阴:《太素》作“阳”。
[43] 其行类也:《太素》作“行其类也”。
[44] 生则俱生:《太素》作“出则俱亡”。
[45] 早悲:《太素》作“摇悲”。
[46] 相从者:《太素》作“相从,志”。
[47] 不出:《太素》作“不下”。
[48] 也。神不慈则:《太素》无此五字。
[49] 惋:此下《太素》不重出“惋”字。
[50] 足寒:《太素》作“手足寒”,下同。
[51] 五火:《太素》作“两火”。
[52] 故目眦盲:《太素》作“故目眦而盲”。
[53] 气冲风:《太素》作“卫气之风”。
[54] 而不止:《太素》作“而止”。
[55] 内守:《太素》作“下守”。
[56] 燔目:《太素》作“循目”。
[57] 夫火疾风生:《太素》作“天之疾风”。
[58] 之类:《太素》作“其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