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集解
作者:李鼎祚
易学著作。唐李鼎祚撰。它博采众长,不主一家,因而称之为“集解”。全书十七卷。由于唐初以来受孔颖达《周易正义》的影响,解《易》者往往排斥郑玄《周易注》而独尊王弼《周易注》,李鼎祚认为“郑则多参天象,王乃诠释人事,且《易》之为道,岂偏滞于天下者哉!致使后学之徒,纷然淆乱,各修局见,莫辨源流”,故采历代《易》家之说,以“刊辅嗣(王弼)之野文,补康成(郑玄)之逸象,各列名义,共契玄宗”(《自序》)。其书采用王弼注本作底本,但分散《序卦》文以冠诸卦之首。引子夏、孟喜、焦赣、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冲、侯果、蜀才、翟玄、韩康伯、刘巘、何妥、崔憬、沈驎士、虞氏(佚名)、崔觐、伏曼容、孔颖达、姚规、朱仰之、蔡景君等汉至唐三十五家及《九家易》、《乾凿度》等《易》说。前人义有不详尽之处,鼎祚则加以阐释。其所引诸家,原书大都亡佚,唯赖此书能窥其一斑,是一部保存极可宝贵的《易》学资料的古籍。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集解》十七卷本,是毛晋汲古阁刊本。其它主要版本有《津逮秘书》本、《四库全书》本、《学津讨原》本、《古经解汇函》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李鼎祚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斜阳
中篇小说。作者〔日本〕太宰治。发表于1947年。作品是二次大战后的畅销小说,曾在一部分读者中产生共鸣,并由此产生代表没落阶层的流行语“斜阳族”。作者在小说中写了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书信等,刻画了这个家庭的母亲、姐姐、弟弟以及与这个家庭关系密切的一位小说家的形象。母亲是“日本最后一名贵妇人”,在她身上寄托着作者对于旧日的怀念。她的死暗示着“高贵美的死亡”。弟弟自战场归来后,生活颓唐,难以与战后社会融合,最后追随其母而去。姐姐是个身染污浊要 “道德革命”的女性。而颓废放荡的小说家则是作者旧日的影子。作者在这四个人物身上,表现了自己的憧憬、绝望、矛盾的心理状态。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曲旧贵族的挽歌,也是战后混乱社会的投影。
梁溪遗稿
诗文集。南宋尤袤撰。2卷。据《宋史·尤袤传》载,尤袤著有《遂初小稿》60卷、《内外制》30卷;《直斋书录解题》载有《梁溪集》50卷,今均佚。宋末,其曾孙尤藻刊其诗集20卷,方回曾为其作跋,称“中兴以来言诗必曰尤、杨、范、陆,诚斋时出奇峭,放翁善为悲壮,公与石湖冠冕佩玉,度骚婉雅,则袤在当时本与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并驾齐驱。今三家之集皆有完本,而袤集独湮没不存,盖文章传不传亦有幸不幸焉。然即今所存诸诗观之,残章断简尚足与三家抗行,以少见珍,弥增宝惜。”然此本旋即焚于兵火。诸本明人已无著录,《两宋名贤小集》有《遂初小稿》,乃辑者沿用旧名,而非其原帙。清康熙三十九年朱彝尊辑尤袤古今体诗47首,杂文26篇,汇成2卷,出示同年之友尤侗,尤侗自称为尤袤裔孙,遂命名为《梁溪遗稿》,刊行于世。此康熙刊本国家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皆有庋藏。《四库全书》本即据此本,作1卷。另有《常州先哲遗书》本,有补编、附录各1卷;《锡山尤氏丛刊》本有补遗卷,收文47篇,诗62首(3首伪作),在辑本中较称完全。
椒邱文集
诗文别集。明何乔新(号椒丘)著。此集为婺源余莹所编辑。三十四卷。卷首有嘉靖元年(1522)舒芬序。卷一至卷三为策略,卷四至卷八为史论,卷九至卷一四为文,卷一五为赋等,卷一六至卷二○为文,卷二一至卷二五为诗,卷二六至卷三一又为文,卷三二至卷三四为奏议事略。后附“外集”,系志传及酬答诗文。卷末为嘉靖元年余䓨后序。 有嘉靖刻本,《四库全书》即据以收入。另有明婺源余莹编刊本、清康熙三十三年重刊本等。
文镜秘府论
古代文论史料。日僧遍照金刚(774—835)撰。六卷。作者法号遍照金刚,俗姓佐伯,名空海。他生活在日本平安朝前期,于唐贞元二十年(804)至元和元年(806)在中国留学约三年,与中国僧徒、诗人交往甚密。对佛学以及文学、语言、书画均有研究。是作者来华留学后为向日本人民介绍汉语、汉诗而编写,回国后应日本人学习汉语和汉文学的要求撰写《文镜秘府论》。后人编有《弘法大师全集》十五卷。分天、地、东、南、西、北六卷,讲述六朝至唐前期有关诗歌声律、对偶、体式和各种文病。首卷序称“文章为纪纲之要”,其义既大且远,所作意在使国人了解汉诗,“不寻千里,蛇珠自得;不烦旁披,雕龙可期”。
先天金丹大道玄奥口诀
先天金丹大道玄奥口诀,北宋末上谷总管霍伯玉撰述,其子霍济之刊行,书成于南宋宝祐丁巳年(1257)。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众术类。卷首及卷末有序跋,谓霍伯玉从其岳父处得金丹图,后又遇武当山赤脚陈真人授以丹诀,遂合之而撰此书。其子霍济之继承父志,编次刊行。书中有《归根图》、《金丹药物直指图》,据称此图经林灵素鉴定,即陈抟之心书。又有《口诀直指》、《金丹大道指述颂》十二首。图书及口诀颂诗皆叙内丹之道,重点论述药物、火候。其说以人身先天铅汞为仙药之本,使二物交媾合和而归于中,并采天地戊己之气以补自身之不足,然后「便可下手进功,此之谓火候」。火候即人身中五行与天地相会还元之生气,聚散于中道。其丹法应属南宗。
公孙龙子
是战国时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公孙龙所撰著的一部哲学著作。又名《守白论》。《汉书·艺文志》著录14篇,后多散佚。今仅存《迹府》、《白马》、《指物》、《通变》、《坚白》、《名实》等6篇。其首篇《迹府》是后人辑录公孙龙事迹而成的传记,其余5篇均为探讨哲学和逻辑学问题的著作:《指物论》论述“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提出共相并非具体事物,但可概括许多特殊事物的观点;《白马论》论证白马非马、白马非白,严格区别事物的差别性;《坚白论》强调坚、白同时分离,可以独立自藏;《名实论》要求名实相符,强调概念的明确性固定性,强调立辞不得自相矛盾。这些,对我国古代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有一定贡献,但其诡辩和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却不可取。该书持论诡诙,辩说奇特,是研究公孙龙名辩思想的可靠资料,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自唐以来,注释本书者甚多,以宋谢希深《公孙龙子注》较为有名。另有近人陈柱《公孙龙子集解》、谭戒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庞朴《公孙龙子译注》等注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