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六壬明鉴符阴经
作者:佚名
太上六壬明鉴符阴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宋代。四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卷首序文称:昔孙膑学道于鬼谷,在园中遇白猿赐以此书,其书言兵家六壬遁甲之术。大抵以书符念咒、踏罡步斗、醮祭启告玉皇上帝等方术,召役六丁六甲来助,使行法者能隐形遁身,造作兵器有灵、或召风雨雷火,破敌成功等等。原书正文三卷:卷一共十式:混元式、天元式、地元式、人元式、二仪式、三才式、四序式、五行式、六丁式、六甲式。各具符咒祭法。 卷二共四式:造褙子式、造器械式、六甲厌式、造神枪式。 卷三共十一式:九星式、十干式、十二支式、十二月式、十二月将式、八门式、太一式、祭风式、祭雨式、平地成河式、平地生火式。三卷之后,又增补第四卷,引述三元经及伍子胥、王璋之语,讲述奇门遁甲之法十余种。包括:急则从神缓取门、避形遁迹、玉女反闭局、门下十干神名、欲行千里出门法、三奇吉门禹步、真人禹步斗罡、六甲阴符、行军禳风法、玉女返闭指南、每日出门咒、四不向战、推入节宜向、李仆射孤虚法等。大抵亦言卜战求财、出门求仙、隐形遁迹、趋吉避凶之符咒法术。
猜你喜欢的书
悼亡诗
组诗。共三首。西晋潘岳作。《六臣注文选》张铣说:“悼,痛也。安仁痛妻亡故,赋诗以自宽。”关于这组诗的写作时间,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说:“悼亡之作盖在终制之后。‘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是一期已周也。大功去琴瑟,古人未有有丧而赋诗者。”又说:“首云‘僶俛恭朝命’,后云‘改服从朝政’,又云‘投心遵朝命’,谓释服而复出也。当晋时,礼教已坏,然期丧犹解官行服。”今人陈志明《说潘岳的悼亡诗》则认为,三首《悼亡诗》并非作于一时,“只有第三首才是写于丧妻一周年之时,即所谓‘一期已周’,其余两首均作于周年之前”。(见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现在一般认为,这组诗当写于晋惠宗元康九年(299)的秋天,当时作者的妻子去世已经一年。诗中抒写对亡妻的怀念,情意深厚真挚。此组诗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大都以“悼亡”为题。
诗林广记
诗话。宋蔡正孙编。二十卷。前有《自序》,题“岁在屠维赤奋若”,当作于元太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自序》云:“采晋宋以来数大名家及其余脍炙人口者凡数百篇,抄之以课儿侄,并集前贤评话及有所援据摹拟者,冥搜旁引,而丽于各篇之次。”故其体例先列所选诗人,附丽以诸家评语;次列入选之诗,附丽以他人和诗,或所谓“援据摹拟者”之诗,每诗之后,皆附以诸家品题之语。前集十卷自陶渊明至张继,选晋唐诗人凡三十家;后集十卷自欧阳修至刘攽,选北宋诗人凡二十九人;前后集选诗、附诗凡六百七十一首;引据诗话或他种典籍凡一百七十余种,亦足资后世整理别集、诗话考据。然限于有否“评话”,故入选之诗亦偶有截取或漏题者。至其搜采“评话”而失于鉴识者,则清张宗泰《鲁岩所学集》卷一四有跋文两篇,已论之。初录于《文渊阁书目》、《内阁藏书目录》等。现所见最早刊本为明弘治十年(1497)张鼐刊本(清邓邦述《群碧楼善本书目》卷一著录《新刊名贤丛话诗林广记》二十卷,题为“宋刊本”恐误,其书今存台湾。通行有《四库全书》本。又有中华书局1982年常振国、绛云点校本,是本以明弘治十年(1497)张刻本参校以日本国中野吉右卫门天皇宽永八年(1631)翻刻本等,重加标点排印。
皇权、绅权与相权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以研究明史尤其是明朝政治史著称,他对皇权、绅权和相权的研究超越同时代人,思想深刻,观点卓越,其代表性论文《论皇权》《论绅权》《胡惟庸党案考》影响深远,堪称经典,为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和政治运作提供了门径和方法。另外,他关于海瑞罢官的研究,关于相权与皇权冲突的阐述,成为现象级事件。本书收录吴晗相关文章,作者文风清新活泼,考证严谨,集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是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政治的好读物,值得历史爱好者阅读和收藏。
春秋集传纂例[标点本]
《春秋》学著作。又名《春秋啖赵集传纂例》,唐陆淳撰。十卷,四十篇。此书纂集其师啖助及同时人赵匡之《春秋》论说,加以发挥。欲通过归纳《春秋》各种义例,来探考所谓圣人褒贬之旨。首八篇为全书总义,考究《春秋》之宗旨、“三传”之得失、啖、赵论说之义例等。第九至三十五篇,掇拾《春秋》“微旨”,阐明义例,分公即位例、告月视朔例、郊庙雩社例、盟会例、用兵例等。余五篇为经传文字脱谬之考核,并列述人名、国名、地名谱。引啖、赵之说,疑《左传》非左丘明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此书“盖舍传求经,实导宋人之先路,生臆断之弊,其过不可掩;破附会之失,其功亦不可没也。”有《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洪范传
北宋王安石著。在对《尚书·洪范》的注释中阐述了自己的哲学见解。认为“五行”是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素,天地万物都由五行变化而生成。指出“五行也者,成变化而行鬼神(按即奇迹),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万物的运动、变化的原因是事物间的对立矛盾,“有耦”、“有对”。强调一切事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故“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将事物变化的形态概括为“相生”和“相克”,“其相生也,所以相继也;其相克也,所以相治也”。提出视和听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明则善视,故作哲,聪则善听,故作谋”,以善视、善听作为智慧的来源。对“五事”(貌、言、视、听、思),主张以“思”为主,肯定了人思维的作用。提出“愚者可诱而为智也”,“不肖者可革而为贤也”。对“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由先天命运决定的传统说法提出异议:“五福者,自天子至于庶人,皆可使慕而欲其至。”但对封建等级制度持维护态度,“若夫贵贱有常分矣”。收入《王文公文集》。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
一卷,西晋法炬译。阿阇世王问五逆罪之受果,说由功德一旦堕地狱,后为辟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