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指归论
作者:严遵
六卷。汉严遵撰。严遵 (原名庄遵),字君平,蜀人,成帝时,常卜筮于成都市,为人言说吉凶利害,日得百钱够自养,便闭门读《老子》。西汉扬雄,少年时曾从严遵学。严遵一生不愿做官,隐居著述十余万言,传说他卒年九十余岁。撰有《道德指归论》十四卷,今所传已不全。《道德指归论》,原称《老子指归》,又称《道德真经指归》。汉人研究 《老子》的史料多已亡佚,严遵 《道德指归论》也已难见原貌。严遵把《老子》分为七十二章,上经四十章,下经三十二章加以论述。其要旨以自然无为为宗,认为道德而生神明、太和,进而化生天地万物。主张修身之法与道德仁义相统一,强调为国养物生民之策,实为经世治国、君人南面之术。后世学者对此书极为推重,《隋书·经籍志》、《经典释文·序录》、新旧《唐志》皆有载录。唐代冯廓注《老子指归》十三卷。到宋代,冯廓注本与谷神子注《老子指归》十三卷并存,宋晁公武作《郡斋读书志》,认为二者为一书、谷神子即冯廓化名,而以一书予以著录。明清研究 《老子指归》者,有胡震亨、毛晋、张海鹏等一脉相承。胡震亨辑刻 《秘册汇函》时,其书仅存《指归·德经》部分七至十二卷,胡氏改易卷目次序题为一至六卷,又删去经文及《指归》中谷神子注,并将卷末谷神子注文改题为谷神子序而列为卷首,改书名为 《道德
严遵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文安集
又名《揭文安公全集》。诗文集。揭傒斯撰。十四卷。 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延祐初荐授国史院编修。迁国子助教。天历初擢奎章阁授经郎。官至翰林侍讲学士。参修《经世大典》与辽、金、宋三史。卒追封豫章郡公,谥文安。诗文推为大家,与虞集等齐名。一时朝廷典册、名公碑版尽出其手。文集最初为门人锡喇布哈所编,约成于至正中。收诗二百七十余首,文一百二十余篇。诗和婉清丽,语言浅显。有的明显受北朝乐府民歌影响。文章严谨。语言简括。而《大元敕赐修堰碑》则详细记述修都江堰工程之始末及工料、用具,颇具科技史及文献价值。传世有抄本、刻本,且书名、卷册多不一致。以《四库全书》、《四部丛刊》本较通行。《豫章丛书》本分诗八卷、文九卷、并附校勘记。
清代学术概论
清末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总结清代学术源流的著作。全书不列章节,分为33部分。主要记述清代前半期之 “考证学” 与后半后期 “今文学” 。前半期又分为启蒙期与全盛期; 后半期又分为蜕分期与衰落期。认为启蒙期运动之代表人物为顾炎武、胡渭、阎若璩。他们力矫王守仁学派空虚之弊,教学者摆脱宋明理学之羁绊,直接反求之于古经。有1921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作者以进化发展的观点,以思潮与人物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概述了从明末到20世纪初200多年间学术思想的发展。书中把清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明末清初为启蒙期,代表人物有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颜元、阎若璩、胡渭等,学术特色在于批判宋明理学的空疏无用,倡导贵创、博证、致用的新学风。
碧浪湖的秋夜
雍正十三年的夏天,中国全国,各地都蒸热得非常。北京城里的冰窖营业者大家全发了财,甚至于雍正皇帝,都因炎暑之故而染了重病。可是因为夏天的干热,势头太猛了的结果,几阵秋雨一下,秋凉也似乎来得特别的早。到了七月底边,早晚当日出之前与日没之后的几刻时间,大家非要穿夹袄不能过去了。
韩愈诗选
唐诗别集选注本。今人陈迩冬选注。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以魏仲举《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集》坊本为底本,参以别种版本。全书精选韩诗九十五首。以古体诗为主,兼选近体;风格以雄健浑厚为主,兼选其他;素有定评或于某一方面能反映韩诗特点者亦多选人。注释部分杂采众家之言,间出以己意,用力最勤,颇见功力。既有对诗人所处时代背景、生平行迹、思想生活状况之提要介绍,亦有对韩诗名作艺术特点之简要分析。诗注部分慎择旧评,取其精华。多以韩诗、韩文注释韩诗,于比较中见诗意,且多所发明。如《汴泗交流赠张仆射》与《雉带箭》二诗之比较,《嗟哉董生行》一诗与《送董邵南序》一文之比较等。选注者注意对疑点、难点之疏解。如对《岳阳楼别窦司直》中“趣有获新尚”句,注释为“即‘趣尚有新获’。趣,音义同‘趋’”;《嗟哉董生行》中“或山于樵,或水于渔”句释为“或樵于山,或渔于水”之错综句法,等等。本书注者不盲从古人旧注,且常发前人所未见。如《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中“下陈畿甸内,根本理宜优”句,以韩愈“上疏专论宫市之弊”释之,异于前人说法。
一百五十赞佛颂
梵名S/ata -pan~ca^s/atakastotra 。全一卷。摩咥里利制吒造,唐代义净译。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书中以一百四十八颂赞叹佛德。
禅是一枝花
《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中一百则公案的逐一解明。八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都想解明宋代《碧岩录》,直到胡兰成,才做成了这番事业。此书对于中国禅宗思想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被视为中国禅学的一件大事。书中表哥、哥哥、妹妹等其实都是胡兰成自己的化身,如满天花雨,无处不在。书中的解读当然仍是胡的文学整体观念的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部“禅解”的《今生今世》,亦无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