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病

大意bez中华典藏网

诸病喘满。皆属于热。(内经)故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盛而息粗。(河间)盛则为喘。减则为枯。(华佗)盛者肺中之火邪盛也。减者肺中之元气衰也。(汇补)bez中华典藏网

内因bez中华典藏网

肺居五脏之上。升降往来。无过不及。或六淫七情之所伤。或食饱碍气之为病。由是呼吸之气。不得宣畅而生喘。(汇补)bez中华典藏网

外候bez中华典藏网

气喘者。呼吸急促。无痰而有声。痰喘者。喘动有痰而有声。火喘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大发。水喘者。bez中华典藏网

辘辘有声。怔忡浮肿。此有余之喘也。气虚喘者。呼吸急促。不能接续。胃虚喘者。抬肩撷肚。饮食不进。阴虚喘者。气从脐下直冲清道。此不足之喘也。(汇补)bez中华典藏网

喘分虚实bez中华典藏网

虚者。气乏身凉。冷痰如冰。实者。气壮胸满。身热便硬。(入门)bez中华典藏网

短气分辨bez中华典藏网

若夫少气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续。出多入少。名曰气短。气短者。气微力弱。非若喘症之气粗奔迫也。(汇补)bez中华典藏网

死候bez中华典藏网

发汗如油。汗出如珠。抬肩撷肚。直视谵语。鼻煽口开。及胸前高起。脉络散张。手足厥冷。脉散及数者死。(入门)bez中华典藏网

脉法bez中华典藏网

脉滑手足温者生。脉涩四肢寒者死。脉宜浮迟。不宜急数。(脉经)上气脉数。身热不得卧者死。上气面浮。脉浮大者死。右寸脉实而紧。为肺感寒邪。亦有六脉沉伏者。并宜发散。则热退喘止。(汇补)bez中华典藏网

治法bez中华典藏网

外邪则散之。气郁则开之。痰则豁之。火则清之。停饮者吐之。脾虚者温之。气虚而火入于肺者。补气为先。bez中华典藏网

阴虚而火来乘金者。壮水为亟。水寒火不归经者。导龙入海。肾虚水邪泛溢者。逐水下流。(汇补)bez中华典藏网

用药bez中华典藏网

主以二陈汤。加桔梗、枳壳、苏子等。寒郁。加麻黄、杏仁。风痰。加南星。火痰。加黄连、山栀。水气。加猪苓、泽泻。胃虚。四君子汤。肾经阴虚。六味地黄汤。阳虚。安肾丸。妇人产后。及跌扑损伤。瘀血入肺喘者。二味参苏饮。bez中华典藏网

脾肾两虚。观音应梦散。或参胡汤、八味丸。凡喘盛。不可用苦寒。以火盛故也。bez中华典藏网

喘病选方bez中华典藏网

二陈汤 统治喘病。为其能顺气和中化痰也。(方见痰症)bez中华典藏网

安肾丸 治肾虚水涸。气孤阳浮致喘者。bez中华典藏网

肉桂(五两) 破故纸 山药 石斛 白术 茯苓肉苁蓉 萆 巴戟 蒺藜 桃仁(各十五两) 川乌(炮去皮脐五两)bez中华典藏网

蜜丸。空心。温酒或盐汤服。bez中华典藏网

二味参苏饮 治产后瘀血入肺。咳嗽喘急。bez中华典藏网

人参(一两) 苏木(二两)bez中华典藏网

若口鼻气急黑色者。加附子救之。如愈后。即服六君子汤为妙。bez中华典藏网

三拗汤 治风寒郁闭。喘促不得息。bez中华典藏网

麻黄(一钱) 杏仁(七粒) 甘草(五分)bez中华典藏网

水煎。热服取汗。bez中华典藏网

应梦散 治肾气烦冤。喘促不得卧。bez中华典藏网

人参(一两) 胡桃肉(二枚连衣) 生姜(五片) 大枣(二枚)bez中华典藏网

水煎。临卧服。bez中华典藏网

千缗汤 治风痰上喘。bez中华典藏网

半夏(七枚) 皂荚(一寸) 甘草(一寸)bez中华典藏网

合导痰汤同煎更效。bez中华典藏网

苏子降喘汤苏子(炒捣碎) 杏仁 桑皮 前胡 橘皮 半夏 桔梗(各一钱) 甘草(四分)bez中华典藏网

水煎。bez中华典藏网

五味子汤 治胃虚喘促。脉伏而数者。bez中华典藏网

五味子(二钱) 人参 麦冬 杏仁 陈皮(各二钱半)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bez中华典藏网

水煎服。bez中华典藏网

四君子汤 治胃虚气弱。水气上乘作喘。(方见中风)bez中华典藏网

参胡汤 治喘急随绝者。余屡用之有效。功不可尽述。bez中华典藏网

人参(二钱) 胡桃肉(二枚不去衣膈)bez中华典藏网

水煎服。bez中华典藏网

八味丸(方见中风) 越婢加半夏汤(方见咳嗽)bez中华典藏网

华盖散 治风寒致哮。bez中华典藏网

麻黄 紫苏 杏仁 桑皮 赤茯苓 橘红 甘草加姜煎。bez中华典藏网

参苏温肺汤人参 肉桂 甘草 木香 五味 陈皮 半夏 桑皮 白术 紫苏(各五钱) 茯苓(三分)bez中华典藏网

冬月加麻黄。bez中华典藏网

劫法椒目研极细末。姜汤调下二钱。未效再服。俟喘止后。分痰分火治之。bez中华典藏网

bez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