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

大意9F5中华典藏网

足厥阴肝经之络。令人胁痛。(内经)然亦有少阳胆经病者。亦有肝乘脾经者。有肝侮肺经者。有肝肾同治者。当推原之。(汇补)9F5中华典藏网

内因9F5中华典藏网

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饮食过度。风冷外侵。跌仆伤形。叫呼伤气。或痰积流注。或瘀血相搏。皆能为痛。(医鉴)至于湿热郁火。劳役房色而病者。间亦有之。(汇补)9F5中华典藏网

外候9F5中华典藏网

胁痛宜分左右。辨虚实。左胁痛者。肝受邪也。右胁痛者。肝邪入肺也。左右胁胀痛者。气滞也。左右胁注痛有声者。痰饮也。左胁下有块作痛。夜甚者。死血也。右胁下有块作痛。饱闷者。食积也。咳嗽引痛。喘急发热者。痰结也。时作时止。暴发痛甚者。火郁也。满闷惧按。烦躁多怒者。肝实也。耳目 HT 。爪枯善恐者。肝虚也。9F5中华典藏网

隐隐微痛。连及腰胯。空软喜按者。肾虚也。胁痛咳嗽腥臭。面赤唾痰者。肺气伤也。胁内支满。目眩。前后下血者。肝血伤也。两胁搐急。腰腿疼痛。不能转侧者。湿热郁也。胸右近胁一点刺痛。内热咳嗽者。肺痈也。当须防之。(汇补)9F5中华典藏网

危候9F5中华典藏网

虚甚成损。胁下常有一点痛不止者。此因酒色太过。名干胁痛。大危。(入门)9F5中华典藏网

胁痛成积9F5中华典藏网

凡胁痛年久不已者。乃痰瘀结成积块。肝积肥气在左。肺积息贲在右。发作有时。虽皆肝木有余。肺积郁。不可峻攻。(汇补)9F5中华典藏网

脉法9F5中华典藏网

脉双弦者。肝气有余。两胁作痛。(脉经)弦而紧细者。怒气也。弦而沉涩者。郁滞也。大抵弦涩者顺。洪大者逆。9F5中华典藏网

若弦急欲绝。胁下如刀刺。状如飞尸者。不治。(汇补)9F5中华典藏网

治法9F5中华典藏网

治宜伐肝泻火为要。不可骤用补气之剂。虽因于气虚者。亦宜补泻兼施(玉策)胁者。肝胆之区。肝为尽阴。9F5中华典藏网

喜条达而恶凝滞。胆无别窍。喜升发而恶抑郁。故凡木郁不舒。而气无所泄。火无所越。胀甚惧按者。又当疏散升发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致木愈郁而痛愈甚也。(汇补)9F5中华典藏网

用药9F5中华典藏网

主以二陈汤。加柴胡。青皮。气加香附、枳壳。火加胆草、芍药。痰加南星、苍术。食加枳实、山楂。瘀加桃仁、红花。肝火旺者。左金丸。木气盛者。当归龙荟丸。如气血俱虚。脉细紧。或弦大。多从劳役怒气得者。用八珍汤加木香、青皮、桂心少许。劳役太过。肝伤乘脾者。补中益气汤加芍药。或建中汤与六君子合用。房色太过。肾肝两伤者。地黄汤加芍药、当归。有膈间停痰宿食。或挟恚怒。抑其肝气。不得上达。两胁大痛。面青或黑。脉代者。用盐汤探吐。得吐则生。不吐则死。(汇补)9F5中华典藏网

胁痛选方9F5中华典藏网

柴胡疏肝散(统旨)9F5中华典藏网

柴胡 陈皮 枳壳(各一钱) 芍药 川芎(各八分) 香附(三钱二分)9F5中华典藏网

甘草(四分) 生姜(一片)9F5中华典藏网

水煎。9F5中华典藏网

左金丸 治肝火作痛。9F5中华典藏网

黄连(六两) 吴茱萸(一两)9F5中华典藏网

为末。水丸。9F5中华典藏网

加味柴胡汤(良方) 治伤寒少阳症胁痛。9F5中华典藏网

柴胡 黄芩(各二钱) 牡蛎 半夏 枳壳 甘草(各一钱)9F5中华典藏网

姜、枣。水煎服。9F5中华典藏网

枳壳煮散(本事) 治悲怒内郁。风寒外束。肝气受伤。两胁骨疼。筋脉急。腰脚重。两股筋急酸痛。渐至脊背。9F5中华典藏网

腰急。此方主之。9F5中华典藏网

枳壳(麸炒四两先煎) 细辛 川芎 桔梗 防风(各二两) 葛根(一两半) 甘草(一两)9F5中华典藏网

为粗末。每服四钱。姜、枣、水同煎。空心服。9F5中华典藏网

控涎丹 治痰痛。9F5中华典藏网

甘遂 大戟 白芥子香橘汤(良方) 治七情气滞。中脘不快。腹胁胀痛。9F5中华典藏网

香附(炒) 橘红 半夏(各三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三片) 红枣(三枚)9F5中华典藏网

水煎。食远服。9F5中华典藏网

推气散(济生) 治气痛。9F5中华典藏网

枳壳 桂心 姜黄(各五分) 甘草(三分)9F5中华典藏网

姜、枣。水煎。9F5中华典藏网

桃仁承气汤 治血瘀。(方见血症)9F5中华典藏网

当归龙荟丸 泻肝火痛。9F5中华典藏网

当归 胆草 山栀 黄连 黄芩 黄柏(各一两)9F5中华典藏网

大黄 芦荟 青黛(各五钱) 木香(二钱半) 麝香(五分)9F5中华典藏网

一方有青皮、柴胡。痛甚者。以姜汁吞下。9F5中华典藏网

八珍汤 治虚症胁痛。(方见中风)9F5中华典藏网

外治法9F5中华典藏网

或用白芥子水研敷患处。或用吴茱萸研细。醋调敷。或用韭菜打烂醋拌。放在痛处。以熨斗火熨之。9F5中华典藏网

9F5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