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症

燥症大意tuN中华典藏网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经文)燥万物者。莫 乎火。(易经)火气一 。五液皆枯。故燥之为病。血液衰少。而又气血不能通畅。(原病式)tuN中华典藏网

燥症内因tuN中华典藏网

燥者。阳明金气所化。金受火制。木旺风生。风火相合。胜湿损津。(原病式)亦有天时久晴。黄埃蔽空。风热怫郁而成者。此属外邪。(六要)其内因所致者。病端不一。有减气而枯。有减血而枯。(好古)或大病而攻伐太过。或吐泻而津液顿亡。或饥饿劳倦。损伤胃液。或思虑劳神。心血耗散。或房劳太过。肾水干枯。或金石刚剂。预求峻补。或膏粱浓味。炙爆太多。皆能助火烁阴而为燥。(良方)总之。金为水源。金受火克。不能生水而源绝于上。则无以荣肤泽毛。而诸燥作矣。(六要)tuN中华典藏网

燥症外候tuN中华典藏网

在外则皮肤皴揭。在上则咽鼻焦干。在中则水液衰少而烦渴。在下则肠胃枯涸而便难。(良方)tuN中华典藏网

燥病变症tuN中华典藏网

风燥。由肝血不能荣筋。故筋痛爪裂。火燥。由脾多伏火。故唇揭便秘。血燥。由心血失散。故头多白屑。发脱须落。虚燥。由肾阴虚涸。故小便数。咽干喉肿。此皆燥之初因也。濡润自愈。若不加啬养。使真水涸竭。为消渴噎膈。为痿痹经闭。为干咳声哑。筋脉劲强。口噤拳挛。筋缓不收。而千 竞起。虽欲静摄。则燎原不可遏矣。(汇补)tuN中华典藏网

燥症脉法tuN中华典藏网

脉紧而涩。或浮而弦。或芤而虚。皆属燥症。(正传)tuN中华典藏网

燥症治法tuN中华典藏网

治燥须先清热。清热须先养血。养血须先滋阴。(绳墨)宜甘寒之品。滋润荣卫。甘能生血。寒能胜热。阴得滋而火杀。液得润而燥除。故曰。莫治风。莫治燥。治得火时风燥了。(子和)tuN中华典藏网

虚燥宜补tuN中华典藏网

若病后曾服汗下药。及吐后产后。老年瘦羸人。见诸燥症。脉细涩或洪数者。俱属血液不足。当濡润之。纵欲人发燥者。多肾虚。以肾主五液也。(汇补)tuN中华典藏网

燥症禁戒tuN中华典藏网

切忌香燥动火。及发汗渗湿利便通导之药。(入门)损伤津液。至于苦寒辛凉。亦逐末而忘本。世多此弊。其燥愈增。(汇补)tuN中华典藏网

燥症用药tuN中华典藏网

主以四物汤加减。如皮肤皴揭。加秦艽、防风。咽鼻焦干。加知母、黄芩。烦渴。加麦冬、花粉。便难。加麻仁、牛膝。痰燥。加贝母、栝蒌。血燥。加天冬、熟地。火燥。壮实者。用清凉饮子以治上焦之燥。用脾约麻仁丸以治中下之燥。虚燥。在肾经者。用地黄汤丸。加天麦冬。在肝脾经者。用加味逍遥散。加麦冬。或枯梗。或生地。随症加减。不可胶泥其说也。tuN中华典藏网

燥症选方tuN中华典藏网

清凉饮子 治上焦积热。口舌咽干鼻燥。tuN中华典藏网

黄芩 黄连 薄荷 玄参 当归 芍药(各一钱半) 甘草(一钱)tuN中华典藏网

便燥。加大黄。水煎服。tuN中华典藏网

脾约麻仁丸(和剂) 治脾家伏火。血液燥。大便闭结。tuN中华典藏网

浓朴 枳实 芍药(各二两) 大黄(蒸四两) 杏仁 麻仁(各一两半)tuN中华典藏网

蜜丸。温水下。tuN中华典藏网

地黄汤 加味逍遥散 四物汤(三方俱见中风)tuN中华典藏网

大补地黄丸 治下焦虚火。精血枯燥。因而便闭。tuN中华典藏网

熟地(四两) 当归 山药 枸杞(各三两) 知母 黄柏(各二两) 山萸肉 白芍药(二两) 生地(二两五钱) 肉苁蓉 玄参(各一两半)tuN中华典藏网

炼蜜丸。盐汤下。tuN中华典藏网

新制通幽汤 治幽门不通。大便闭结。上冲吸门。呕食不下。肠燥胃闭。将成噎塞之症。tuN中华典藏网

当归 红花 桃仁 韭汁 香附 牡丹皮 苏子 桔梗 陈皮水煎。磨槟榔五分。调和服。tuN中华典藏网

朱砂芦荟丸 治大便不通。tuN中华典藏网

朱砂(研如飞面五钱) 真芦荟(研细七钱)tuN中华典藏网

滴好酒少许为丸。每服一钱二分。好酒服。朝服暮通。暮服朝通。须天晴时修合。tuN中华典藏网

tuN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