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概论

作者:佚名
幼科概论

《幼科概论》医学专著,明代佚名著。光致所讲幼科,注重在实用二字,不尚虚文。以自己二十余年临证延医之经验,兼采各家学说医理,简易明通。于临证实用者,均采集不嫌其浅俗,以求对于病者实用,对症治疗。

猜你喜欢的书

最长的一天

最长的一天

这是决定世界命运的24小时。 1944年6月6日(D日),来自12个国家的15.6万名士兵、1.1万架飞机、7千艘海军舰艇,横渡英吉利海峡,登陆法国诺曼底,等待他们的是希特勒用拒马、地雷、碉堡、火炮阵地精心打造的“大西洋壁垒”。无论对盟军还是对纳粹德国,这都是“最长的一天”:残酷、血腥而艰难,战斗惨烈程度前所未有…… 诺曼底登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登陆作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转折点:盟军从西线反攻欧洲大陆,使得战争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最长的一天》正是 “关于诺曼底登陆不可超越的叙事史”。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励精图治,用10年时间寻找D日幸存者,进行了3000多场访问后,终于写成了这部旷世巨著。它真实记录了诺曼底登陆的策划内幕和激战过程,描述了血腥海水和钢铁火焰构成的战争奇观,写下了双方普通士兵作为个人所遭遇的史诗般的命运,所经历的痛苦、迷狂和兄弟情谊……

对笛卡尔<沉思>的诘难

对笛卡尔<沉思>的诘难

17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伽桑狄(Pierre Gassendi,1592~1655)的主要著作。伽桑狄在本书中从唯物主义和经验论的观点出发,对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逐篇逐节进行批判。他否定所谓非物质性的精神本原的存在,认为灵魂、精神不能脱离肉体而独立自存;反对世界有开端及所谓“第一因”的学说,认为世界是无始无终的;反对把错误归结为感觉方面的原因,认为错误在于判断;反对天赋观念论,认为一切观念都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反对关于上帝存在的各种论证,认为上帝的观念是出于捏造或讹传。本书后来连同笛卡尔的答辩以及伽桑狄对笛卡尔的反驳于1644年在巴黎出版,书名为《形而上学探讨》,原文是拉丁文。中译本由庞景仁据法文本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出版。伽桑狄同笛卡尔的争辩,在哲学史上非常著名,不但引起了当时西方哲学家和神学家们的关注,而且也给后世的思潮以重要影响。伽桑狄在本书中所阐发的观点,推动了哲学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成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理论前提。因而,本书是研究西方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复杂斗争的重要文献之一。

伤寒贯珠集

伤寒贯珠集

伤寒类著作。清尤怡撰。八卷。怡字在泾,号拙吾,晚号饲鹤山人,长洲(江苏吴县)人。幼年家甚贫,工诗词,后从游于名医马元仪,博览群书,晚年学益深造,治病多效,名著当代。撰有《金匮要略心典》、《医书读书记》、《静香楼医案》等。本书成于雍正七年(1729)。约十万余字。卷一卷二为太阳证,分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卷三卷四为阳明证,分证治法、明辨法、杂病法;卷五为少阳证,分正治法、权变法、刺法;卷六为太阴诸法、脏证、经病证、经腑俱病证等;卷七为少阴诸法,脉证、清法、下法、温法等;卷八为厥阴病脉证,厥逆进退之机,生死微甚之辨等。按经分篇,注释《伤寒论条文》。每经之首均列“条例大意”,进而按治法类分诸证,然后以阐明本经证大要,尤详其治则大法。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对《伤寒论》的研究有一定价值。有嘉庆十八年(1813)苏州会文堂刊本,一九五六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暴风骤雨

暴风骤雨

长篇小说。周立波著。 部分章节初载1947年12月至1948年1月哈尔滨《东北日报》。1948年4—5月东北书店初版。作品以东北一个名叫元茂屯的村子的伟大变革,反映了东北解放区农村土改运动的全过程。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是土改工作队队长肖祥,在他的启发和组织下,元茂屯以赵玉林、郭全海为首的苦大仇深的农民们,打倒了恶霸地主韩老六。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贫苦农民形象。赵玉林是上卷的主人公,是个硬汉子形象,但穷得人称“赵光腚”。作品着力表现他的勤劳朴实、爱憎分明、坚定地站在斗争第一线的革命精神,以及他大公无私,心怀全局,富于牺牲精神的高尚品格。郭全海是下卷的主人公。作品赋于他一定的理想色彩,突出表现他的组织才干、丰富的斗争经验以及以革命利益为重的高贵品质。车把式老孙头是全书放出异彩的艺术形象。作品以充满生活气息的喜剧笔法,刻画了这一既渴望翻身、人格独立,又胆小怕事,沾有不良习气和背有较多思想包袱的农民。这一形象既表明广大农民是革命的基本力量,又显示了教育农民、改造农民的长期性与艰巨性。作品故事情节集中单纯,从四斗韩老六到清算杜善人,从清地、挖浮财、起枪枝到掀起参军热潮,脉络清晰,展示了一幅土改运动的历史画卷。小说对东北风俗人情的精当描写和方言土语的应用,洋溢着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它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土改运动比较成功的长篇小说,曾获得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三等奖。

五代史纂误

五代史纂误

北宋史学家吴缜著,原书5卷。原名《五代史记纂误》,是一部专门考据《新五代史》疏漏的著作,对研究《新五代史》具有重要作用。但这部著作从出世伊始就命运多舛,其作者吴缜被众人攻击创作动机不纯,故因人废书,流传不广,以致近乎失传,到清乾隆时才从《永乐大典》中重新辑佚出来,但《五代史纂误》原书已不可见,遗失近半。《郡斋读书志》:《五代史纂误》五卷,皇朝吴缜撰。凡二百余事,皆欧阳永叔《新五代史》抵牾舛讹也。按《通鉴考异》证欧阳史差误,如庄宗还三矢之类甚众。今此书皆不及之,特证其事之脱错而已。又善本未必皆然。

元史

元史

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全书共有210卷,系明朝宋濂、王祎等编著。书中内容从宋开禧二年(1206年)起到明洪武二年(1370年)止,记载了165年元之历史。洪武二年,李善长、宋濂、王祎等奉诏,征汪克宽等 16人为纂修,据元十三朝实录,修成159卷。洪武三年,复征朱右等13人再修,据元实录、典志、史料杂著等,修成为210卷本。计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本纪仿《两汉书》,志仿《宋史》,表仿《辽史》,列传仿历代史书而加变通。 保存了元代《实录》、《大典》及《一统志》中的原始史料。尤以天文、历法、地理、河渠四志较为珍贵;选举、百官、食货、兵、刑法五志,取材于元代虞集主修的《经世大典》。明代有洪武三年初刻本。明朝嘉靖时编刊廿一史,依旧板修补重刻,为南监本。万历年重刻、为北监本。清有乾隆、道光殿本。百衲本以残祖本与南监本合配影印。今中华书局订本,以百衲本为底本,参照各种版本进行校订,为现行之最佳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