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上 祛风门

  〔六气风淫为首,故风病最多,其浅而止在皮毛,则为伤风。其久而留于关节,则为痿痹。n5G中华典藏网

  论中名而大有一之主气为标然岂证于气或阳,尤非阳虚此惟离六经加肢不收实,则辅其风邪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侯氏黑散n5G中华典藏网

  (金匮)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用治风癫。)菊花(四十分) 白术 防风(十分) 桔梗(八分) 黄芩(五分) 人参 茯苓 当归川芎三,服二十日即下矣,冷食此为中风家挟寒而未变热者,治法之准则也。谓风从外入,挟寒作热,此为大风。证见四肢胜乎参苓肝,驱内身为可不中风证行其堵服之食不耶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风引汤n5G中华典藏网

  (金匮) 治大人风引瘫痪,小儿惊痫螈 ,日数十发。(巢氏用治香港脚。)大黄 干姜 龙骨(四两) 牡蛎 甘草(二两) 桂枝(三两)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升,煮三沸,风邪内并,则火热内生。五脏亢盛,逆归于心,故以桂甘龙牡,通阳气安心肾为君。然厥阴流为石热相成痰。n5G中华典藏网

  风复生其风,舍之风病郁,外风外风亦因以风为阳邪,故热也。则知从亡血来,是热能生风,而外邪又助之也。从中风来,是风能生热以滞津液,而痰涎壅膈也。(观风引药味,全是和脏腑,通经络,便是治风,不专治风也。)是河间主热之论,仲景早引其端绪。但不专主于热,谓实有阳虚而外邪入之,为卒倒,为偏枯,为筋急螈 者也。若诸痿全起于肺热,因而传入五脏,为昏惑螈 ,蝥闷暴喑,皆属于火。为四肢不收,舌本强,足痿不收,痰涎有声,皆属于土。悉是湿热之病,与中风之虚多风多寒多,皆为中风之理,全不相涉矣。按黑散风引二汤,喻氏以为仲景圣方,而程云来金之证亦不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防己地黄汤n5G中华典藏网

  (金匮) 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n5G中华典藏网

  桂枝 防风(三分) 防己 甘草(一分) 以酒一杯。渍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 咀此亦风之迸入于心者也,风升必气涌,气涌必滞涎,涎滞则流湿,湿留壅火。邪聚于心,故盛子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头风摩散方n5G中华典藏网

  (金匮)大附子(炮) 盐 等分为散,沐了,以方寸匕,摩疾上,令药力行。n5G中华典藏网

  头风,乃偏着之病,故以附子劫之,盐清其邪。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桂枝芍药知母汤n5G中华典藏网

  (金匮) 治诸肢节疼痛,身体 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n5G中华典藏网

  生姜(五两) 桂枝 白术 知母 防风(四两) 芍药(三两) 附子(炮) 麻黄 甘草(二两)此类历节病,由风湿外邪,而兼脾肾俱虚之方也。谓诸肢节疼痛,湿留关节也。因而身体为故头而太麻黄之郁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乌头汤n5G中华典藏网

  (金匮) 治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亦治香港脚疼痛,不可屈伸。n5G中华典藏网

  乌头(五枚。 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甘草(炙) 黄 芍药 麻黄(三知尽服历节病,即行痹之属也。乃湿从下受,挟风流注,故或足肿而必发热,且更不可屈伸而疼痛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矾石汤n5G中华典藏网

  (金匮) 治香港脚冲心。(此亦因风而自下而上也。故方列中风门。)矾石(二两) 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n5G中华典藏网

  矾石收湿解毒,故以之为外治。然至衡心,亦能治之。盖香港脚而至冲心,皆由肾水挟脚气以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术附汤n5G中华典藏网

  (近效) 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n5G中华典藏网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炙) 白术(一两) 三味锉,每五钱,煨姜五片,枣一枚,水盏肾气空虚,风邪乘之,漫无出路。风挟肾中浊阴之气,厥逆上攻,故头重眩苦至极,兼以胃土一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越婢加术汤n5G中华典藏网

  (千金) 治内热极,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历风气,下焦脚弱。n5G中华典藏网

  石膏(半斤) 麻黄(六两) 白术(四两) 甘草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五枚) 六味以水六升此治风极变热之方也。谓风胜则热胜,以致内热极而汗多,将必津脱,津脱而表愈虚,则腠营为愈虚家之之勇姜为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小续命汤n5G中华典藏网

  (千金) 治中风不省人事,神气愦乱,半身不遂。〔丹溪曰:左半身不遂,属血虚瘀血,以四物汤加桃仁红花姜汁竹沥。右半身不遂,属气虚与痰,以四君子汤加竹沥姜汁(分气血属左右,亦太拘着,不甚验也。)〕筋急拘挛,口眼 斜,语言謇涩,风湿腰痛,火并多,六经中风,及刚柔二痉。(痉者,项背强直,手足反张也。伤风有汗为柔痉,以能散气也,伤寒无汗为刚痉,以寒能涩血也,亦有血虚筋脉无所荣养而成痉者。凡中风口为心绝,手撒为脾绝,眼合为肝绝,遗尿为肾绝,鼻鼾为肺绝。吐沫直视,发直头摇,面如妆,汗缀如珠,皆不治。或只见一二证,尚有得生者。金匮中风篇曰:寸口脉浮而紧,则为寒,浮则为虚,虚寒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 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n5G中华典藏网

  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释曰:中络者,邪方入卫,尚在经络外,故但肌肤不仁。中经则入营脉之中,骨肉皆失所养,故身体重着。至中腑中脏,则离而内,邪入深矣。中腑必归于胃者,胃为六腑之总司也。中脏必归于心者,心为神明之主风入胃中,胃热必盛,蒸其津液,结为痰涎。胃之大络入心,痰涎壅盛,堵其出入之窍中腑则不识人也。诸脏受邪,迸入于心,则神明无主。故中脏者,舌纵难言,廉泉开而沫也。廉泉穴在舌下,窍通于肾,津液之所出也。)防风(一钱二分) 桂枝 麻黄 杏仁(去皮尖炒研) 芎 (酒洗) 白芍(酒炒) 人参甘草急语迟,脉弦者,加竹沥。日久不大呕逆加半夏。语言渴多惊,加犀角羚此六经中风之通剂也。鹤皋曰:麻黄杏仁,麻黄汤也,治太阳伤寒。桂枝芍药,桂枝汤也,气血黄芩缓,或细不受宜进续命汤以御之。殊为不然,风势才定,更用续命汤,重引风入,是添蛇足药,频频热服,俾内不召风,外无从入之路。且甘寒一可息风,二可补虚,三不用耶。保命集曰:厥阴泻痢不止,脉沉迟,手足厥逆,脓血稠粘,此为难治续命汤汗之。谓有表邪缩于内,当散表邪,则脏腑自安矣。又曰:厥阴风泻,续命消风散主之。)易老六经加减法,倍麻黄杏仁防风,名麻黄续命汤,治太阳中风,无汗恶寒。倍桂枝芍药杏阳明中不恶风附续命少阳厥亦奚以命汤。n5G中华典藏网

  痛处。n5G中华典藏网

  不知痛则治外其内伤加干姜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大秦艽汤n5G中华典藏网

  (机要) 治中风手足不能晕掉,舌强不能言语,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n5G中华典藏网

  秦艽 石膏(三两)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川芎 生地(酒洗) 熟地 白术(土炒) 茯(五钱) 每服一两。 雨此亦六经中风之通剂也。中风,虚邪也。留而不去,其病则实,故用驱风养血之剂,兼而治风疼去厥凉于静非食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地黄饮子n5G中华典藏网

  (河间) 治中风舌喑不能言,足废不能行。此少阴气厥不至,名曰风痱,急当温之。n5G中华典藏网

  (风痱,如瘫痪是也。)熟地 巴戟(去心) 萸肉 苁蓉(酒洗) 附子(炮) 官桂 石斛 茯苓 石菖蒲 远志麦熟地以滋根本之阴,巴戟苁蓉官桂附子,以返真元之火。石斛安脾而秘气,山萸温肝而固精而风火虚药,能平之元既归于舌以缓调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天麻丸n5G中华典藏网

  (易老) 养血。祛风。壮筋骨。n5G中华典藏网

  天麻(祛风) 牛膝(强筋。二味用酒同浸三日,焙干用。) 萆 (祛风湿强筋骨。) 玄参阴。) 羌此方大意,主治肾热生风。其以天麻入牛膝同制,取其下达。倍用当归地黄,生其阴血。n5G中华典藏网

  萆活漫无(刘宗而益筋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丸n5G中华典藏网

  (张咏) 治中风 僻,语言謇涩,(风中于经。)肢缓骨痛,(风而兼湿。)及风痹走痛湿草 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采者佳。不拘多少,拣去粗筋,留枝叶花实,尽去,猪也,妙处全肾风之能驱风散湿,行大肠之气。然风药终燥,若风痹由于脾肾两虚,阴血不足,不由风湿而节叶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活络丹n5G中华典藏网

  治中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经络中有湿痰死血,腿臂间忽有一二点痛。n5G中华典藏网

  川乌(炮去脐皮) 草乌(炮去皮) 胆星(六两) 地龙(即蚯蚓洗焙干。) 乳香(去油) 没药所以散寒湿。蚯蚓于肢节,久则血脉瘀血,生新血。二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三生饮n5G中华典藏网

  治中风卒然昏愦,不省人事,痰涎壅盛,语言謇涩等证。(东垣曰:中风非外来风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愈四旬,气衰之际,或忧喜岔怒伤其气者,多有此证,壮岁之时也。若肥盛者,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尔。)生南星(一两) 生川乌(去皮) 生附子(去皮五钱) 木香(二钱) 每服一两。n5G中华典藏网

  加人参一两煎南星辛热,散风除痰。附子重峻,温脾逐寒。乌头轻疏,温脾逐风。二药通行经络,无所不气也其煎服即苏。此乃行经治痰之剂,斩关擒王之将。必用人参两许,驾驭其邪,而补助真气,否则不惟无益。适以取败,观先哲参 参附,其义可见。若遗尿,手撒,口开,鼻鼾,为不治。然服前药,多有生者。喻嘉言曰:脏为阴,可胜纯阳之药,腑为阳,必加阴药一二味。制其僭热,经络之浅,又当加和营卫,并宣道之药。)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牵正散n5G中华典藏网

  (直指方) 治中风口眼 斜,无他证者。(足阳明之脉,侠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阳明内蓄痰热,太阳外中于风,故牵急而 斜也。又木不及,则金化缩短乘之,木为金乘,则土寡于畏,故口眼 斜,口目常动,故风生焉。耳鼻常静,故风息焉。)白附子 僵蚕 全蝎等分为末。每二钱。酒调。n5G中华典藏网

  吴鹤皋曰:艽防之属,可以驱外风。而内生之风,非其治也。(肝有热则自生风,与外感之之痰(辛同附改容膏。蓖麻子(一两) 冰片(三分)共捣为膏。寒月加干姜附子各一钱。左 贴右,右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蠲痹汤n5G中华典藏网

  (严氏) 治中风身体烦痛,项背拘急,手足冷痹,腰膝沉重,举动艰难。(诸证皆因营卫虚而风湿干之也。经曰:营虚则不仁,卫虚则不用。不仁,皮肤不知痛痒也。不用,手足不能运动也。岐伯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也。二曰风痱。身无疼痛,四肢不收也。三曰风 ,庵忽不知人也。四曰风痹,诸痹类风状也。嘉言曰:难相类,实有不同。风则阳先受之,痹则阴先受之尔。致痹之因,曰风,曰寒,曰湿,互相杂和,非可分属。但以风气胜者为行痹,风性善行故也。以寒气胜者为痛痹,寒主收急故也。以湿气胜者为着痹,湿主重滞故也。)黄 (蜜炙) 当归(酒洗) 赤芍(酒炒) 羌活 防风 甘草(炙) 片子姜黄(酒炒。)加姜枣煎辛能散寒,风能胜湿,防风羌活,除湿而疏风。气通则血活,血活则风散,黄 炙草,补气能入为君属为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胃风汤n5G中华典藏网

  (易老) 治风冷乘虚,客于肠胃,食泄注下,完谷不化,及肠风下血。又治风虚能食,牙关紧闭,手足螈 ,肉 面肿,名曰胃风。n5G中华典藏网

  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 当归(酒洗) 芎 芍药(酒炒) 桂 等分。加粟米百余粒煎。n5G中华典藏网

  胃风者,胃虚而风邪乘之也。风属肝木,能克脾土。故用参术茯苓,以固脾气而益卫。n5G中华典藏网

  当归削桂而东垣胃风汤。白芷升麻各(一钱二分)麻黄(不去节)葛根(各一钱)柴胡羌活 本苍术蔓荆草蔻反能食。盖风旨。必加麦门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解风散n5G中华典藏网

  治风成寒热,头目昏眩,肢体疼痛,手足麻痹,上膈壅滞。n5G中华典藏网

  人参(两半) 麻黄(二两) 川芎 独活 细辛 甘草(一两) 为细末,每五钱,水盏半。生按风成为寒热,乃风入胃中,而酿营卫之偏胜。前胃风汤,正驱胃风使从外解之药。此因风营卫术为热四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愈风丹n5G中华典藏网

  治诸风证,偏正头痛。n5G中华典藏网

  防风通圣散,四物汤,黄连解毒汤,各一料。加羌活 细辛 甘菊花 天麻 独活 薄荷按外风与身中之火热相合,以阳从阳,必上攻于头。然风火盛,营血必亏,故其药如是也。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清空膏n5G中华典藏网

  (东垣) 治正偏头痛,年深不愈,及风湿热上壅头目,及脑苦痛不止。(偏头痛者,少阳相火也。丹溪曰:有痰者多,左属风属火,多血虚。右属痰属热,多气虚。准绳曰: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浅而近者名头痛,深而远者为头风,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黄芩(酒炒) 黄连(酒炒) 羌活 防风(一两) 柴胡(七钱) 川芎(五钱) 甘草(炙两半)脉缓有痰,去羌柴胡一倍。(散垣曰:太阴头痛气壅于膈中,头热干之,则浊阴芎入厥阴,为通阴阳气血之使。甘草入太阴,散寒而缓痛,辛甘发散为阳也,芩连苦寒,以羌防之属升之,则能去湿热于高巅之上矣。(芩连用酒炒,非独制其寒,欲其上升也。丹溪曰:清空膏,诸般头痛皆治。惟血虚头痛,从鱼尾相连痛者不治。鱼尾,眼角也。又云:治少阳头痛,如痛在太阳厥阴者勿用,盖谓巅顶痛也。头痛,用羌活防风柴胡川芎升麻细辛本之异者,分各经也。用黄芩黄连黄柏石膏知母生地之异者,分各脏泻火也。用茯苓泽泻者,导湿也。用参 者从缓治也。若急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消风散n5G中华典藏网

  治风热上攻,头目昏痛,项背拘急,鼻嚏声重。及皮肤顽麻,瘾疹瘙痒,妇人血风人冲任二经,为风袭伤,致生血病也。)浓朴(姜汁炒) 陈皮(去白) 甘草(炙) 荆芥(五钱) 防风 蝉蜕 羌活 藿香僵蚕(洗羌防荆芎之辛浮,以治头目项背之风。僵蚕蝉蜕之清扬,以去皮肤之风。藿香浓朴,以去恶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转舌膏n5G中华典藏网

  治中风螈 ,舌謇不语。n5G中华典藏网

  凉膈散,加菖蒲远志各等分。蜜丸,弹子大,朱砂为衣。薄荷汤化下,临卧服。n5G中华典藏网

  此乃治心经蕴热之方也。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正舌散n5G中华典藏网

  治中风,舌木强难转,语不正。n5G中华典藏网

  蝎梢二七个 茯苓一两 末之,每服一钱,温酒调,又擦牙更效。n5G中华典藏网

  此乃治风涎壅塞之方也。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二丹丸n5G中华典藏网

  治风邪健忘,养神,定志,和血,内安心神,外华腠理,得睡。n5G中华典藏网

  丹参 熟地 天冬(去心两半) 朱砂 人参 菖蒲 远志(五钱) 茯神 麦冬 甘草(一两)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一百丸,空心食前服。n5G中华典藏网

  按中风证,心神一虚,百骸无主,风邪扰乱,莫由驱之使出。此方安神,益虚,养血,清热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排风汤n5G中华典藏网

  治风虚冷湿,邪气入脏。狂言妄语,精神错乱,及五脏风发等症。n5G中华典藏网

  麻黄 茯苓 独活(一钱半) 甘草(炙) 防风 白术 当归 芍药 肉桂 杏仁 川芎白按虚风冷湿,虽已入脏,其治法必先宣之,使从外散,故用药如是也。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凉膈散n5G中华典藏网

  治心火上盛,膈热有余。目赤,头眩,口疮,唇裂,吐衄,涎嗽稠粘,二便淋闭。n5G中华典藏网

  发斑,疮疹黑陷,诸风螈 ,手足掣搦筋挛疼痛。n5G中华典藏网

  连翘 栀子仁 薄荷 大黄 芒硝 黄芩 甘草 加枣二枚。葱一根。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清心散n5G中华典藏网

  即凉膈散加黄连竹叶,煎成,去渣,入蜜少许,温服。如头痛加防风川芎石膏。n5G中华典藏网

  按中风证,大率风木合君相二火主病,多显膈热之证。古方用凉膈散最多,不但二方已也。n5G中华典藏网

  正燎原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涤痰汤n5G中华典藏网

  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口不能言。n5G中华典藏网

  方见卷九上除痰门。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稀涎散n5G中华典藏网

  治风涎不下,喉中作声如牵锯,或中湿肿满。n5G中华典藏网

  半夏(大者十四枚) 猪牙皂角(一个炙) 咀作一服,水二盏,煎一盏。入生姜自然汁少许服此以半夏治痰涎,牙皂治风,比而成方。盖因其无形之风。挟有形之涎,胶结不解。用此二牙皂次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竹沥汤n5G中华典藏网

  治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事,口不能言。n5G中华典藏网

  竹沥 生葛汁(二升) 生姜汁(二合) 和匀。分温三服。按人身之积痰积热,常招致外风,此方可频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贝母栝蒌散n5G中华典藏网

  治肥人中风,口眼 斜,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n5G中华典藏网

  贝母 栝蒌 南星(炮) 荆芥 防风 羌活 黄柏 黄芩 黄连 白术 陈皮 半夏(汤泡按中风证,多挟热痰,而肥人复素有热痰。不论左右,俱作痰治,诚为当矣。但肥人多虚风栝蒌热痰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青州白丸子n5G中华典藏网

  治风痰壅盛,呕吐涎沫,口眼 斜,手足瘫痪,及痰盛泄泻。(肥人滑泄,多脉滑不食不饥,多责之痰。)白附子 南星(二两) 半夏(水浸去衣七两) 川乌(去脐五钱)四味俱生用为末,生绢袋盛,于井花水内摆出粉,未出者以手揉令出渣,再擂再摆,以尽为干如此治风痰之上药也,然药味虽经浸曝,毒瓦斯已杀,温性犹存。热痰迷窍,非所宜施。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星附散n5G中华典藏网

  治中风能言,口不歪而手足拽曳者。n5G中华典藏网

  南星 半夏(各制) 茯苓 僵蚕(炒) 川乌(去皮脐) 人参 黑附子 白附子(八分) 煎成一派温补,此治虚风寒痰之主药也。风虚则炽,痰寒则壅,阻遏脾中阳气,不得周行,故手足为之拽曳下出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治风六合汤n5G中华典藏网

  治风虚眩晕。n5G中华典藏网

  方见卷一下理血门四物汤附方内。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三圣散n5G中华典藏网

  治中风,手足拘挛,口眼 斜,香港脚行步不正。n5G中华典藏网

  当归(酒洗炒) 玄胡索(微炒为末) 肉桂(去粗皮等分) 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调下。n5G中华典藏网

  黄白芍秦艽除下焦热,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加味六君子汤n5G中华典藏网

  治四肢不举,属于脾土虚衰者,须用此专治其本,不可加入风药。n5G中华典藏网

  六君子每味一钱加竹沥(半小盏)麦冬(三钱)加姜三片,枣二枚。口渴,去半夏,加葳蕤石膏按中风门中,从不录用此方,所谓治末而忘其本也。夫风淫末疾,四肢不举,乃风淫于内,式也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薏苡仁汤n5G中华典藏网

  治痹在手足,湿流关节。并治手足流注疼痛,麻木不仁,难以屈伸。n5G中华典藏网

  薏苡仁 当归 芍药 桂心 麻黄 甘草 苍术(米泔浸炒) 加姜煎。n5G中华典藏网

  此治风湿相搏,关节不利之证。故以薏苡仁为君,舒筋除湿,其力和缓,当倍之,又倍加之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人参补气汤n5G中华典藏网

  治手指麻木。n5G中华典藏网

  人参 黄 (二钱) 升麻 柴胡 芍药 生甘草 炙甘草 五味子(五分)按诸阳起于指,手指麻木,风已见端。宜亟补其气,以御外入之风,故用此为绸缪计也。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乌头粥n5G中华典藏网

  治痹在手足,风淫末疾,并治风寒湿麻木不仁。(此粥大治手足不遂,及肿痛不能宜服此预防之。)乌头(生研为末) 每用香熟白晚米二合,入药末四钱,以砂罐煮作稀粥,不可太稠。n5G中华典藏网

  下生姜按四肢为诸阳之本,本根之地,阳气先已不用,况周身经络之末乎。故用乌头合谷味,先从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桂枝五物汤n5G中华典藏网

  治在上之痹。n5G中华典藏网

  方见卷三上桂枝汤附方内此乃金匮治血痹之方也,血痹而用桂枝汤加黄 ,以其风邪独胜,风性上行,故其痹在上也外证(桂外入又况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十味锉散n5G中华典藏网

  治在臂之痹,又治中风,血弱臂痛,连及筋骨,举动难支。n5G中华典藏网

  附子(炮) 黄 当归 白芍(一钱) 川芎 防风 白术(七分) 茯苓 肉桂(五分) 熟地按臂痛,乃筋脉不舒,体盛者可去其筋脉中之风。然既已血痹,所受风燥之累不浅。故取此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通痹散n5G中华典藏网

  治腰以下至足,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两足至脐冷如冰,不能自举。或因酒热立中,久成此疾。n5G中华典藏网

  天麻 独活 当归 川芎 白术 本(等分) 末之。每服二钱热酒调下。n5G中华典藏网

  此方因风寒湿三气,混合入于阴股,其邪已过于营卫。故变桂枝五物之制,而用此散,缓缓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史国公药酒方n5G中华典藏网

  治中风语言謇涩,(风中舌木。)手足拘挛,(风燥其筋而血不濡也。)半身不于虚。)痿痹不仁。(风而兼湿。顽麻痿痹也。) 晚蚕砂(炒) 龟甲(醋炒) 虎胫骨(稣炙) 松节(杵) 防风 杜仲(姜汁炒断丝) 川萆洗) 白术(土炒) 羌活(二两) 苍耳子(炒槌碎) 秦艽(四两)根(八两蒸熟) 为粗末,绢袋盛,浸无灰酒三十斤,煮熟。退火毒服,每日醺不断。n5G中华典藏网

  防风羌活苍耳秦艽松节茄根蚕砂萆 ,既以祛风,兼以燥湿。(松节能除骨节间之风,茄根补气气力血而功效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三因白散子n5G中华典藏网

  治肝肾中风,涎潮壅塞不语,呕吐痰沫,头痛眩晕。兼治阴证伤寒,六脉沉伏吐泻,小便淋滴不通。n5G中华典藏网

  大附子(去皮脐生) 滑石(桂府者五钱) 半夏(制七钱半) 为末。每用二钱。姜七片。蜜半按此方甚超,但不明言其所以然。且引兼治阴证伤寒,霍乱吐泻等证为言,转觉泛而不精矣难出故湿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独活汤n5G中华典藏网

  (丹溪) 治风虚螈 ,昏愦不觉,或为寒热。(筋急而缩为螈,缓而纵为 。伸缩不已为螈 ,俗谓之搐是也,木曰曲直之象也。肝虚而风乘之,入于血脉则螈 ,若在皮肤则为寒热。若移邪于所生,则昏愦不觉也。所生,心也,木能生火。)独活 羌活 防风 细辛 桂心 白薇 当归 芎 半夏 人参 茯神 远志 菖蒲(五肝属风木而主筋,故螈 为肝邪。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二活防风祛风,细辛桂心温经,故安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防风通圣散n5G中华典藏网

  治诸风潮搐,手足螈 ,大便结,邪热暴甚,肌肉蠕动,一切风证。n5G中华典藏网

  方见卷五下表里门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祛风至宝丹n5G中华典藏网

  治诸风热。n5G中华典藏网

  方见卷五下表里门防风通圣散附方内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独活寄生汤n5G中华典藏网

  (千金) 治肝肾虚热,风湿内攻,腰膝作痛,冷痹无力,屈伸不便。(肝主筋,骨。灵枢曰:能屈而不能伸者,病在筋,能伸而不能屈者,病在骨。)独活 桑寄生(如无真者。以续断代之。)秦艽 防风 细辛 当归(酒洗) 芍药(酒炒) 川分。每服四钱独活细辛,入少阴,通血脉。偕秦艽防风,疏经升阳以祛风。桑寄生益气血,祛风湿。n5G中华典藏网

  偕杜辛温必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资寿解语汤n5G中华典藏网

  治中风脾缓,舌强不语,半身不遂。n5G中华典藏网

  防风 附子 天麻 枣仁(一钱) 羚羊角(镑) 官桂(八分) 羌活 甘草(五分)加竹沥二喻嘉言曰:此方乃治风入脾脏,舌强不语之证。至于少阴脉萦舌本,肾虚风入,舌不能言,仁天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不换金丹n5G中华典藏网

  退风散热,治中风口 。(此方祛风之力颇大,大势风而挟寒,痰气窒闭者宜之嘴处亦可。n5G中华典藏网

  荆芥穗 甘草(炙) 防风 天麻 僵蚕(一两) 薄荷叶(三两) 羌活 川芎 白附子 乌头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搜风顺气丸n5G中华典藏网

  治风燥便秘,因致气闭不行,临时用之。以疏风润燥顺气,殊不可少。(本方于夸大,谓久服百病皆除。老者还少,岂理也哉。然又云:孕妇勿服,如服药觉脏以羊肚肺羹补之,则其药有偏峻,不可久服明矣。)车前子(二两半) 白槟榔 火麻子(微炒去壳) 牛膝(酒浸) 郁李仁(汤泡去皮另研) 菟丝钱半生半熟) 炼蜜丸,滞并肠风下血。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顺风匀气散n5G中华典藏网

  治中风中气,半身不遂,口眼 斜。(半身不遂,偏枯也。经曰:胃脉沉鼓涩大,心脉小坚急,皆病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盖心是神机胃是水谷充大之标,标本相得,则膻中气海之宗气,盈溢分布,四脏三焦,上周偏。若标本相失,宗气虚耗,分布不周于经脉,则偏枯。不周于五脏,则喑足阳明之脉,侠口环唇,塞则筋急,热则筋弛。左寒右热,则左急而右缓。n5G中华典藏网

  急而左缓。阳明燥金主紧缩,风病而成筋缩。木极似金,反兼胜已之化,燥凉,不可用桂附。元戎曰:酒湿之病,亦能作痹证,口眼 斜,半身不遂,中风,当泻湿毒,不可作风病治之而汗也。衍义易简,言与此同。)及风气白术(二钱) 乌药(钱半) 人参 天麻(五分) 沉香(磨)甘草(炙) 青皮、木瓜、苏叶、白按匀气之说甚长,身内之气,有通无壅。外风自不能久居,而易于解散,故知匀气即调气之冬竹及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摄生饮调苏合丸n5G中华典藏网

  治一切卒中,不论中风中寒中暑中湿中气及痰厥饮厥之类,初起或可用此皮弦,细辛生南星半夏为末,吹入鼻中,俟其喷嚏,即进前药。牙噤者,中指辛末,并乌梅肉频搽,自开。n5G中华典藏网

  半夏(百沸汤。泡少顷。一钱半。) 南星(圆白者。湿纸里煨。) 南木香 苍术 细辛生丸半素虚虚风苏合入口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乌药顺气散n5G中华典藏网

  治风气攻注,四肢骨节疼痛,遍身顽麻及瘫痪,语言謇涩,香港脚步履多艰,手先宜服此药以疏气逆,(凡中风证,多挟中气,不但急中为然。)然后随证投以风药麻黄(去节) 陈皮(去白) 乌药(二两) 白僵蚕(炒去嘴) 川芎 白芷 甘草(灸) 枳壳片,枣二枚煎。如憎寒温酒调服。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八味顺气散n5G中华典藏网

  治中风,正气虚,痰涎壅盛。n5G中华典藏网

  白术(炒) 白茯苓 青皮(去穣炒) 白芷 陈皮(去白) 台乌药 人参(一钱) 甘草(五分)青皮白芷乌人之元气卫空疏,得者,亦其方较局未备,且两方,取尚为合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通顶散n5G中华典藏网

  治国中风,不知人事,(风鼓火盛痰涎上壅。)口噤不开。(风冷之气,客于胸中,不能发。)藜芦 甘草(生用) 细辛 人参 川芎(一钱) 石膏(五钱) 为末,用一字吹入鼻中。有嚏中风不省人事,病已急矣,非平药可以开其壅塞。故用藜芦与人参细辛,取其相反而相用也温经肺降阳气半夏亦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泻青丸n5G中华典藏网

  治中风自汗昏冒,发热不恶寒不能安卧,此是风热躁烦之故也。n5G中华典藏网

  当归 川芎 栀子 羌活 大黄 防风 龙胆草(等分) 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竹叶汤按此方以泻青为名者,乃泻东方甲乙之义也。风入厥阴风木之脏,同气相求,其势必盛。n5G中华典藏网

  所审属虚热,必以四物汤全方,加人参竹沥秦艽羌活八味为剂,始合法度也。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舒筋保安散n5G中华典藏网

  治左瘫右痪,筋脉拘挛身体不遂,脚腿少力,干湿香港脚,及湿滞经络,久不能此以宣导诸气。n5G中华典藏网

  虎骨(酒炙) 萆 五灵脂 牛膝(酒浸) 续断 白僵蚕(炒) 松节 白芍药 乌药天麻七日,紧封扎此治风湿搏结于筋脉之间,凝滞不散,阻遏正气,不得通行,故用药如是也。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加味羚角散n5G中华典藏网

  治筋痹肢节束痛。n5G中华典藏网

  羚羊角 当归 白芍 川芎 附子 薄荷 独活 防风 加姜三片。n5G中华典藏网

  此方治筋痹之义甚善。盖筋痹必以舒筋为主,宜倍用羚羊角为君。筋痹必因血不荣养,宜以反佐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如圣饮n5G中华典藏网

  (节庵) 治刚柔二痉,面赤项强,头摇口噤,角弓反张,与螈 同法。(痉者,太阳中风,重感寒湿而为病也。风则燥而动,寒则引而紧,湿则着而拘,故头摇口噤,项强而反张也。风挟寒则血涩,无汗为刚痉,风挟湿则液出,有汗为柔痉。)羌活 防风 白芷 柴胡 甘草 黄芩 半夏 川芎 芍药 当归 乌药 加姜煎,入姜汁柴胡姜汁加苍也。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上中下通用痛风方n5G中华典藏网

  (丹溪)黄柏(酒炒) 苍术(泔洗) 南星(姜制) 神曲(炒调中) 川芎(上下行) 桃仁(去皮尖捣)灵仙(酒拌上下行) 桂枝(痛风,有寒,有湿,有热,有痰,有血之不同,此方能通治之。黄柏清热,苍术燥湿。n5G中华典藏网

  (此桃仁红花面之风,积之气也治而通用在上者诸药至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三化汤n5G中华典藏网

  治中风二便数日不行,邪气内实者,以此方微利之。(嘉言曰:风中经络,只宜宣散。误下则风邪乘虚入腑入脏,酿患无窍。若夫中脏之候,多有平素积虚,脏真不守者之立亡,不可不慎。唯在胃腑一证,内实便秘者,间有可下。然不过解其烦热,非大下所谓一气之微汗,一旬之微利,亦因可用始用之,至于子和以下立法,机要以中脏者宜言,则指下为定法,胡可训耶。然中脏有缓急二候,中腑日久,热势深极,传入脏者,可下。而下必使风与热俱去,填其空窍,则风不再生。若开其壅瘀,必反增风势,何以哉。其卒虚身中急证,下药入口,其人即不苏矣,可无辨与。后世以中腑之便秘,指为见其误下不致损人。益信子和机要之法为可用,设遇真中脏证下不中病,难可复追矣方见卷四上攻下门附方内大黄浓朴枳实,小承气汤也。上焦满,治以浓朴,中焦满,破以枳实,下焦实夺以大黄。n5G中华典藏网

  用三开逆奈何今人每开窍以出其风,岂知窍空而风愈炽,长此安穷也哉。)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血痹汤n5G中华典藏网

  治血痹多惊,筋脉挛急。n5G中华典藏网

  人参 黄 肉桂 当归 川芎 代赭石 羌活厥阴肝脏,所主者血也,所藏者魂也。血痹不行,其魂自乱。今不通其血,而但治其惊,此不得之数也。故用人参以开血为君,黄 肉桂当归川芎为臣,以代赭石元专通肝血者,佐参之不逮,少加羌活为使。盖气者,血之天也,气壮则血行。然必以肉桂当归大温其血,预缘厥阴主风,风去则寒湿自不存尔。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三痹汤n5G中华典藏网

  治气血凝滞,手足拘挛,风寒湿三痹。n5G中华典藏网

  人参 黄 茯苓 甘草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黄 杜仲(姜汁炒断丝) 牛膝 桂心喻嘉言曰:此方用参 四物,一派补药内,加防风秦艽以胜风湿,桂心以胜寒,细辛独活以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千金地黄汤n5G中华典藏网

  治热风心烦,及脾胃热,壅食不下。n5G中华典藏网

  生地黄汁 枸杞子汁 荆沥 竹沥(五升) 真酥 生姜汁(一升) 人参 天门冬(八两) 白服方寸匙。再按此方补虚,清热,润燥,涤痰,除风,开通瘀壅。美善具备,诚足贵也。因养血豁痰,难虚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乌梅擦牙关方n5G中华典藏网

  治中风口噤不开。(胃阳明之脉,循颊车,入齿缝。风寒中之,轻则战栗鼓噤不开。有中风而口开不噤者,筋先绝也,不治。)乌梅 揩擦牙龈,涎出即开。n5G中华典藏网

  酸先入筋,木能克土。(酸属木,阳明胃属土。)使牙关酸软,则开矣。若以铁器搅之,恐伤其齿也。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药汤气蒸法n5G中华典藏网

  许胤宗治唐柳太后病风,脉沉而噤。胤宗曰:口不下药,宜以汤气蒸之,令药入腠理,周时形之之矣须臾(若此二者,以病至垂危,药不能及,亦治风之权变也。)n5G中华典藏网

  n5G中华典藏网

  清震汤n5G中华典藏网

  治雷头风,头面疙瘩,肿痛,憎寒壮热,状如伤寒。(一云:头如雷鸣,风动作声东垣曰:病在三阳,不可过用寒药重剂,诛伐无过,处清震汤治之。三阳之气,皆会于从额至巅,络脑后者,属太阳。从额至鼻下面者,属阳明。从头角下耳中耳之前后者阳。)升麻 苍术(五钱) 荷叶(一枚。)升麻性阳,味甘气升,能解百毒。苍术辛烈,燥湿强脾,能辟瘴疠,局方升麻汤也。荷叶色之药n5G中华典藏网